關于從“囚徒博弈”看中國與歐盟的經濟合作
馮冠洲
摘要:通過對中國與歐盟合作歷史的回溯分析以及利用“囚徒博弈”理論分析模型對中國與歐盟開展經濟合作的分析,提出了在現有經濟環境和國際貿易框架下,中國與歐盟開展全方位經濟合作的必然性的觀點,從而進一步提出,應當繼續堅持和開展有效的交流和合作,以應對當前復雜的經濟形勢。 1 冷戰后中國與歐盟經濟領域的合作 中國與歐盟具有長時間的經濟合作歷史。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冷戰結束的這段時間,中國與歐盟的合作處在一個相對平穩的低水平的合作階段。 冷戰之后,中國與歐盟經貿合作從1994年開始持續增長。經過5年的發展到1999年,中國與歐盟雙方的貿易額已經達到556.8億美元,比1994年,中國與歐盟雙邊的貿易額261億美元翻了一番還多。2003年,中國與歐盟雙邊的貿易額又在1999年的基礎上翻了一番,達到1252.2億美元。2005年,中國與歐盟雙邊貿易額更是達到創紀錄的2173.1億美元。在從1994年到2005年的11年時間里,中國與歐盟雙邊貿易額增長了732.6%。擴大后的歐盟已躍升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歐盟是中國累計第一大技術供應方和第四大實際投資方。截至2004年12月,歐盟在華投資企業19738家,合同金額753.8億美元,實際投入425.2億美元。到2004年,中國已經成為歐盟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受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及其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沖擊,從2008年二季度至2009年二季度歐盟經濟陷入連續五個季度的衰退至第三季度情況才有所好轉,基于此,2009年以來中歐雙邊貿易額較上年同期出現較大滑坡,但其在中國外貿總體格局中的地位未發生變化據海關統計2009年1-11月中歐雙邊貿易總額3262.7億美元,同比下降17%,占同期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6.6%,歐盟仍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面對著日益嚴峻的經濟形勢,中國與歐盟的合作關系將何去何從,我們試著用“囚徒困境”的理論模型加以分析。 2 用經濟學中的“囚徒困境”模型解釋中國在與歐盟進行經濟合作時的策略 2.1 “囚徒困境”的理論模型 博弈論是二人在平等的對局中各自利用對方的策略變換自己的對抗策略,達到取勝的目的。從行為的時間序列性,博弈論進一步分為兩類:靜態博弈與動態博弈。其中,靜態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參與人同時選擇或雖非同時選擇但后行動者并不知道先行動者采取了什么具體行動;動態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參與人的行動有先后順序,且后行動者能夠觀察到先行動者所選擇的行動。通俗的理解:"囚徒困境"就是同時決策的,屬于靜態博弈;而棋牌類游戲等決策或行動有先后次序的,屬于動態博弈。也就是研究關于包含相互依存情況的理性行為。所謂相互依存,一般是指博弈中的每一個局中人的行為受到其他局中人決定的影響,同樣他的行為也影響到其他人。鑒于這種相互依存的行為,每一個局中人的決策共同影響游戲或博弈的結果。所以所要發生的事情不能被一個人所控制,同樣沒有一個人被孤立在群體之外。經濟合作游戲的局中人是有處于全球化體系中的各個成員組成的。相互依存性是由經濟合作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囚徒兩難模型是博弈論的最基本理論,在應對區域經濟問題上中國所采取的策略的決策依據可以用該模型可以很清晰得看出。 我們假設兩個囚徒都是“理性人”即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那么從囚徒甲的角度來看,若囚徒乙選擇抵賴,而囚徒甲選擇坦白的話,自己將被釋放;但如果自己同囚徒乙一樣也選擇抵賴的話,將被判入獄1年。兩者比較囚徒甲選擇坦白是對自己有利的。如果囚徒乙不抵賴而選擇坦白的話,囚徒甲同樣坦白,囚徒甲跟乙都要做5年的牢,但是囚徒甲如果選擇抵賴不坦白的話,卻要坐長達8年的牢。囚徒甲比較兩種情況認為對自己更為有利的是選擇坦白。由此可見,無論囚徒乙采取何種策略,囚徒甲認為對自己更有利的方式是選擇坦白。反過來說,不管囚徒甲采取哪種策略,囚徒乙覺得不抵賴而選擇坦白對自己更有利。盡管在上述的博弈中,博弈兩者都從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出發,任何一方都只采取對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對方的任何利益不在自己的考慮范圍之內。但所導致的結果卻是自己的最大利益或較大利益都無法實現。甚至對雙方都最不利的結局也會出現。由此可得,由于任何一方的選擇都受到另一方決策的影響,占優策略均衡在囚徒困境中是不存在的,即博弈雙方共同選擇坦白的策略是該博弈具有穩定性的解。 2.2 運用“囚徒困境”模型分析中國與歐盟經濟合作時,我們首先作出必要的假設: 2.2.1 假設只有兩個成員方:中國和歐盟。雙方存在比較優勢,中國的優勢在于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歐盟的優勢在于擁有技術優勢和資本。雙方目標是追求最大化的利益,即追求最大化的國家利益,亦即延伸“經濟人”的概念范圍。 2.2.2 該互動的參加成員方具有外部性是零的經濟行為。即假定不強制性的要求各方在經濟合作的時候采取產生對其他國家或者行為體具有積極作用的約束策略。 2.2.3 雙方在博弈時,不管采取何種策略開展經濟合作,都可以衡量所帶來的收益或損失。 2.3 分析中國與歐盟經濟合作中的“囚徒困境” 我們將開展經濟合作過程中,行為體的決策簡單的分為兩種情況,即合作(自由貿易)與不合作(保護貿易)。前者是指不管中國還是歐盟,均采取措施鼓勵并支持相互間勞動力、資本及產品等要素的相互融通。后者則是指中國或歐盟設置壁壘抵制外來的資本、勞動力、產品,以達到保護其自身特定部門或行業利益的目的。 我們下面分析雙方在進行區域經濟合作時采取的經濟政策及相關的經濟收益: 2.3.1 若中國和歐盟都采取合作策略也就是自由貿易時,兩者的比較優勢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發揮。中國廉價的初級品在進入歐盟市場的時候,歐盟市場內相關產品必定產生的激烈競爭。在既定的需求情況下,供給增加必然導致造成該商品的價格下降,從而減少歐盟相關部門的利潤。而憑借雄厚的資本及先進的技術的歐盟打入中國市場時,也必然導致破產和兼并一部分中國企業,從而對中國的經濟產生消極影響。由此看來,雙方在采取合作策略的過程中,會比較成功的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但是在具有相對收益的同時,對自己國家利益的消極的影響也是存在的,衡量此收益可以用+7個收益單位。 2.3.2 若中國采用保護貿易即部合作的策略,但歐盟采取自由貿易即合作的策略時,中國依靠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廉價和市場廣闊的優勢,采取鼓勵支持外部資本和技術流動的政策,必然導致外部條件不斷改善,以建設提高硬環境和軟環境對先進技術和外資的吸引力,而在日益激烈的競爭形勢下,歐盟的企業必然會紛紛瞄準中國這個擁有巨大潛力的市場。在具備外部條件的前提下,必然會投資設廠到中國生產以增加利潤和不斷擴大企業的規模。在歐盟資本注入中國時,中國必然會發展一系列產業部門。同時由于中國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隨著不斷豐富的市場必然會使需求得到刺激。隨著有效需求的增加,企業便有可能進行擴大再生產,從而使得中國的經濟得到良性的循環,同時貿易保護的做法,也將歐盟有意利用中國廉價原材料和利用中國潛在市場的動機限制得無法實現,不合作即貿易保護策略對于中國來說是收益的,本次決策收益可用+10個收益單位來衡量。如果歐盟此時采取合作即貿易自由的策略,必將為抵制中國廉價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進入而設定較高的進入門檻和行業標準,或者在稅費上采取歧視性政策。一方面歐盟相應的運作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歐盟的保護政策會上升相關企業原材料等要素的成本,致使利潤相對下降。這樣會相對減少歐盟的收益,,此收益用-2個收益單位表示。 2.3.3 若歐盟采用不合作即貿易保護策略時,由于中國經濟本身在經濟發展中處于相對劣勢,資金支持相對缺乏。如果設置壁壘阻礙歐盟技術和資本的流動以保護某些特定部門和行業的利益,這對整個中國經濟無疑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用-2個收益單位來衡量。對于歐盟國來說,由于鼓勵并支持中國廉價資源和勞動力的進入,將對歐盟的企業產生有益的影響。因為在既定的需求情況下,隨著增加原材料的供給量,必然使價格下降,從而相應下降企業成本,上升其利潤。雖然使歐盟相關產業部門的利益受到損害,但對歐盟經濟總體來講,其貢獻遠遠超過某些部門的損失,用+10個收益單位來衡量。 2.3.4 若中國和歐盟都采取貿易保護策略,雖然進入壁壘的出現使各自比較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但中國和歐盟的特定產業部門的利益在短期內不會受到觸動。相對來講雙方經濟均是收益的。可用+5個收益單位來衡量。因此,用表2收益矩陣圖來表示中國和歐盟的經濟博弈: 因為我們假設中國和歐盟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任何一方無論選擇保護貿易或自由貿易,保護貿易對于另一方來說是最佳選擇,即保護貿易是雙方的選擇,雙方從而進入囚徒困境。因此,在這種狀態下不僅無法充分發展中國與歐盟的經濟,而且帕累托最優狀態在整個全球貿易也無法實現。顯而易見,在開展經濟合作的時候,中國和歐盟應當以正確的積極地心態,敞開市場,在短期內不計較國家利益得失,沿著自由貿易的方向前進。在制定貿易政策時采用全局觀念和長遠的觀點,開展多方面、全方位的經濟合作,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全球經濟的持久穩定發展,使最佳博弈目標得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