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論美國“賭博資本主義”--一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正在形成[上]
清華大學求是學會
一, 美國“賭博資本主義”面臨險境
我在1999年4月、2001年2月和5月先后就此題撰寫的三篇論文(以下簡稱《一論》、《再論》、《三論》)[注1]里,都曾對由物質生產萎縮、種種金融衍生品交易和股市交易惡性膨脹這兩個方面組成的美國“賭博資本主義”做過說明。現在再就它的發展現狀做簡要補充說明。
關于美國物質生產或曰實體經濟萎縮的現狀,本文在下面有關部分將要提到。此處只說美國的基礎設施狀況。
截至2001年8月止,美國的基礎設施狀況如下:
堤壩:全國各條河流上處于不安全狀態的堤壩達2100座以上。僅在最近兩年,堤壩潰決的事件就發生了61起。
道路:全國1/3的公路處于損壞或待修狀態。道路損壞導致的人員死亡平均每年高達13800人。
橋梁:據聯邦公路管理局判斷,截至1998年,全國約29%的橋梁處于結構缺陷或功能老化狀態,其中許多都已不能使用。
城市公共交通:全國94%里程的城市公共交通線靠公共汽車,輕軌鐵路和地鐵嚴重不足。
航空運輸:最近10年來,全國空運增加了37%,但機場設施僅擴充了1%。2000年,由于機場跑道嚴重不足,起、降的飛機接近相撞的事件發生了429起。
學校:全國75%的校舍設施過于陳舊或過分擁擠,不能應付需要。
飲用水:全國54000社區中相當一部分的供水系統已經或接近過時;其中一部分供水帶有病菌或寄生蟲。
污水處理:全國16000污水處理系統超負荷運轉;一些城市的下水道構筑年限已滿100年,未經修理;全國35%到45%的地表水已不符合使用標準。[注2]
上述情況,從一個重要方面反映出了美國實體經濟的衰落。
現在再說事情的另一方面,即由包括“對沖基金”、“利率期貨”、“外匯期貨”、“股票指數期貨”等在內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和股市交易組成的美國金融賭博業、亦即美國虛擬經濟的發展現狀。
我在《一論》里說過,截止于1998年6月底,美國各種金融機構所持有的金融衍生品總金額為45萬億美元。33個月之后,即2001年3月,它們擁有的金融衍生品總金額就上升到85萬億美元。[注3]從2000年7月到2001年6月,僅美國銀行界持有的金融衍生品金額即增加了24%,達到48萬億美元。[注4]
卡爾·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第五篇第25章里,以銀行的存、貸款運轉速度為據,論述了“信用和虛擬資本”。[注5]馬克思這部巨著的手稿,是他在1883年逝世前擬就,由他的戰友恩格斯事后整理,于1894年出版的。當時,所謂金融衍生品交易還連一點影子也沒有。這種金融賭博,是在《資本論》第三卷出版100年以后才在美國大規模發展起來的。在從事大規模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今日之美國,“虛擬資本”的規模比馬克思當時所作的論述高出了成千、上萬倍。
此事具有極大的危險性。以美國最大的銀行杰·普·摩根-大通銀行公司為例。2000年年底,這家銀行公司擁有的資產為7150億美元,發放的貸款為2120億美元,擁有的股本為420億美元,而它持有的金融衍生品金額即達245000億美元。這就是說,它持有的金融衍生品金額等于它的全部資產的34倍,等于它發放的全部貸款的116倍,等于它的全部股本的580倍。這是什么意思呢?這意味著,一旦它持有的金融衍生品虧損1/580,就等于把它擁有的全部股本一掃而光!美國銀行界1994年發生的銀行家信托公司(它是美國著名的一家大銀行)破產,被德意志銀行收購;2000年,杰·普·摩根銀行(它在歷史上曾經長期是摩根財團的核心)瀕臨破產,被大通銀行兼并,都是由于從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發生虧損的結果。1998年,美國規模最大的“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破產,也是由于經營金融衍生品發生巨額虧損的結果。[注6]
“9.11事件”的后果之一,是它對美國金融界的嚴重打擊。在紐約那兩幢高聳入云的世界貿易中心大廈里設有分支單位的美國金融機構,包括摩根·斯坦利投資銀行、美林投資銀行、萊曼兄弟投資銀行以及包括花旗銀行在內的許多銀行,還有不少包括日本、西歐在內的外國銀行。特別嚴重的是,由紐約清算協會為紐約地區銀行界設立的“銀行間支付清算系統”被摧毀。它的計算機系統專門用于清算美國國內和國際銀行間的支付關系。美國、西歐、日本的各大銀行都使用這個系統。它每天處理的清算業務達242000筆,通過它轉移的資金平均每天高達12萬億美元,包括在世界各國間全部美元支付總額的95%。這個系統被摧毀,不僅打亂了美國的金融業務,包括金融衍生品交易業務,而且也使國際金融系統發生連鎖反應,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金融系統面臨崩潰的險境之中。[注7]。
金融衍生品交易,是與人類生產活動毫無關系的一種金融賭博。
上述事實說明,第一,這種金融賭博業的空前發展,具有極大的危害性;第二,這種規模龐大的金融賭博具有高度的虛弱性;第三,這種金融賭博業的大規模發展,是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腐朽性的一種突出表現。
關于美國股市,我在《三論》里曾說過兩點。第一,我當時指出,在目前美國經濟形勢下,股市出現“雙泡沫”的可能性不大。這一點已為半年多來的事實所證實。在此期間,美國股市走勢的態勢雖然隨著各種經濟信息、上市公司盈虧信息以及“反恐怖戰爭”的影響而時起時伏,時漲時落,但基本上仍然停留在原地,變化不大。第二,我當時指出,由于股市暴跌,從2000年3月到2001年4月中旬,美國股市投資人一共損失了7萬億美元的金融資產。迄今為止的最新數字是,叢2000年3月到2001年9月美國股市總值從18萬億美元降到11萬億美元[注8];也就是說,美國股市投資人損失的金融資產仍為7萬億美元。到2001年12月中旬,盡管美國政府大幅度增加軍費,從事“反恐怖戰爭”,導致軍工生產增加,軍工企業股票價格上揚,但美國股市的總體形態基本上仍然是如此。
在低利率的條件下,股市本來是有可能大幅度上升的。但這一次,由于美國經濟的整體嚴重虛弱,這種可能性沒有變成現實。
空前規模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陷于崩潰狀態和股市大量金融資產灰飛煙滅,反過來又要給美國經濟帶來嚴重打擊。
二,美國這場經濟危機已進入惡化階段
由私人出面主持、國私出資合營的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工商業周期”鑒定委員會,是美國朝野承認的“經濟衰退”權威驗收機構。美國發生的“經濟衰退”或曰經濟危機是否真實,及其起、止時間,嚴重程度,等等,要由它察看、驗收,經過它通過、認可,才算定論。
2001年9月26日,這個全國經濟研究所“工商業周期”鑒定委員會發表公報,裁定2001年3月為美國經濟活動的高峰,也就是一場新的“經濟衰退”的開始。公報就此裁定解釋了三點。第一,“一場衰退就是整個經濟活動發生的持續若干個月份的明顯下降,尤其是工業生產、就業人數、居民實際收入以及批發、零售商業的顯著下降。”第二,“一場衰退必須包括產出量和就業人數的大量下降。”“2001年3月,就業人數達到高峰,隨之下降。”到同年10月,“累計的就業人數已經下降了約0.7%,已相當于一場通常衰退的降幅2/3。”工業生產“在2000年9月已達到高峰,這個指數在隨后的12個月里持續下降,降幅已接近6%,超過了此前多次衰退的平均降幅4.6%。”第三,在裁定此次“衰退”時,委員會采用了按月統計的指數,“沒有給予國內生產總值以過多的重視,因為國內生產總值只按季度計算,而且它還要經過多次、大幅度修正;”而“按月計算的指數則很少需要修正。”[注9]
需要指出的是,全國經濟研究所“工商業周期”鑒定委員會主席羅伯特·霍爾早在2001年6月18日,就曾就此次“衰退”的鑒定方法做過公開說明。[注10]
那么,霍爾先生為什么要在該委員會對這場“衰退”正式做出裁定的三個月之前就這次鑒定方法做出說明呢?
這是因為,該委員會對此次鑒定方法作了修改,其方法與以往歷次都不相同。
這些不同,主要表現在:
第一,該委員會以往都是由7位美國著名的資產階級經學家組成,這次只有6位。
第二,該委員會過去鑒定“經濟衰退”,是以國內生產總值連續負增長兩個季度或以上為標準。這次既不按季度,也不采用國內生產總值,而是按月計算;計算的內容包括工業生產、就業人數、居民實際收入和批發、零售商業的現實狀況,其中又特別強調了就業人數和工業生產狀況。
第三,該委員會過去是在一場“經濟衰退”結束以后才做鑒定,裁定“衰退”的起、止時間;此次是在“衰退”還處于發展過程中就提前做出鑒定,而且只指出了這場“衰退”的開始時間,不說“衰退”何時結束。
第四,該委員會此次對“衰退”采用了“高峰”和“低谷”的提法,這與過去也是有所區別的。
應當指出,全國經濟研究所“工商業周期”鑒定委員會這次改變鑒定方法,含有合理成分。這是因為,它此次強調了國民經濟的實際運轉狀況,特別是它重視了工人階級的就業狀況和居民實際收入狀況。這些都是應當肯定的。但是,該委員會這次拋棄了國內生產總值作為鑒定“衰退”的標準,這又是不合理的。因為盡管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含有相當大部分的虛擬經濟成分,但它畢竟是衡量國民經濟綜合狀況的一條重要標準。英國《經濟學家》周刊在一篇評論中特別注意到了這一點改變[11]。
我在拙著《三說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危機》里,曾經對全國經濟研究所“工商業周期”鑒定委員會此前單純以國內生產總值連續負增長兩個季度或以上作為裁定“經濟衰退”或曰經濟危機的標準表示過異議,并提出了一個補充標準。這就是:(1)國內生產總值負增長兩個季度或以上;(2)國民經濟的實際運轉狀況;(3)工商企業的經營狀況;加(4)工人階級的實際處境。根據這個補充標準,我把美國的經濟危機分為三個階段,即危機的始發階段、危機的惡化階段,以及一場地震后的余震階段。在《三論》里,我重申了這個主張。該委員會這次修改的鑒定標準,基本上把我補充的后三條包括進去了。這就成了我們之間的共同點。但該委員會此次拋棄了國內生產總值負增長這一條,這又成了我們之間的分歧點。
由此派生出來的分歧是:
第一,美國國民經濟的高峰,這一次究竟起于何時?也就是說,美國這場經濟危機究竟開始于何時?
讓我們來看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
根據美國政府商務部公布的統計,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2000年第一季度(折成年率,下同)為4.8%,第二季度為5.6%,成為一個分水嶺;第三季度即降到2.2%,第四季度降到1.0%;2001年第一季度為1.2%,第二季度降到0.3%;第三季度轉為負增長1.3%。[注12]美國國內生產總值2001年第三季度的負增長幅度,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最大的負增長幅度。
因此,按照我的上述標準,就國內生產總值而論(其他三條,本文下一部分將要涉及),美國國民經濟的這次高峰應當是2000年第二季度;也就是說,美國這場新的經濟危機、或者說危機的始發階段是開始于2000年第三季度,而不是全國經濟研究所“工商業周期”鑒定委員會所裁定的2001年3月。
第二,美國這場經濟危機的惡化階段開始于何時?
按照該委員會的裁定,應當理解為2001年4月。而按照我的上述標準,這場危機的惡化階段應當是2001年第三季度。這個階段何時結束,目前還很難說。
至于危機的第三階段,即一場地震后的余震階段,我們之間還會發生分歧。
美國這場經濟危機的特點、即它與二戰結束以來美國發生的歷次危機的不同之處主要是,它是由美國經濟學界所說的“科技泡沫破滅”、即高科技公司“生產過剩”引發的;而“科技泡沫破滅”又反過來加劇了這場經濟危機的嚴重程度。這種現象,在戰后以來的美國經濟危機史上是首次出現。
“科技泡沫破滅”的主要表現是:
(1)從2000年3月起,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迅猛下跌,在短期內即陷于崩潰狀態。到2001年年底,這種崩潰狀態一直沒有改變。
2001年,在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技術硬件指數”(即生產、經營技術硬件公司的股票指數)也大幅度下降。
(2)個人用電子計算機(PC)的銷售量,2000年后期即開始下降;2001年頭三個季度,它的銷售量又逐季連續下降。這種現象,在個人電子計算機產生以來的歷史上從未發生過。[注13]
據主持個人電子計算機市場研究的美國國際數據公司預測,2002年,個人電子計算機市場仍將處于烏云密布狀態。[注14]
個人電子計算機市場的不景氣,也把電信產業拖垮了。
(3)根據現有統計材料,到2001年6月底,由電子計算機、通信設備、半導體和其他相關電子產業組成的美國高技術產業的設備利用率,已降到67.5%。[注15]這種嚴重情況,是美國資產階級輿論工具所制造的“新經濟論”出籠以來第一次發生。
(4)美國各個世界著名的高技術研究、開發區幾乎無一例外地陷于衰落狀態。
首先是硅谷。這次科技股市的崩潰,使硅谷的高科技企業受到沉重打擊。截至2001年7月9日止的一周之內,位于硅谷區域的所有高技術研究、開發公司一致采取了一種極其反常的措施:關門停業;在美國國慶節——7月4日,即國家規定的休假期間,讓全體職工都去休假;休假期間從職工每年的休假時間中扣除。它們通過關掉辦公室燈光、削減合同工、侵蝕職工的休假時間等手段,以削減開支。在美國經濟繁榮時期,硅谷的各個停車場停留的小轎車密密麻麻,現在卻是空空蕩蕩。用《舊金山紀事報》的說法,這一周之內,硅谷變成了一座“鬼城”。[注16] 硅谷的這種反常行動波及到整個舊金山灣區,其消極影響甚至擴散到加利福尼亞全境。它加劇了加利福尼亞的經濟危機,包括房地產危機。
另一個高技術研究、開發區——弗吉尼亞到華盛頓特區之間的走廊地帶,受到的沖擊也很嚴重。區內許多高技術研究、開發公司破產。商業用建筑物的空房率成倍上升。[17]
美國其他高技術研究、開發區,包括東起馬薩諸塞州環繞波士頓市的第128號公路沿線、西到俄勒岡州波特蘭市西南部的硅林在內,也都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打擊。
三,這場危機的發展趨勢
在進入惡化階段以后,決定這場危機發展趨勢的主要因素如下:
第一,是堆積如山的債務。
如今的美國,是一個債務纏身的國家。它是一個富國,而且是世界首富。盡管它的國內生產總值含有大量虛擬成分,但日本、西歐也基本上是如此,因而可以比較。現在美國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約為10萬億美元,沒有任何一個西歐大國或日本能與它并肩而立。然而美國又是世界上負債率最高的國家。截至2001年第一季度止,它的負債總金額已高達315000億美元,等于它的國內生產總值三倍以上。在世界歷史上,這是規模空前、危險性最大的“債務泡沫”。[注18]它是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進入衰落階段以來,由三權分立的美國國家政權執行寅吃卯糧、超前消費的債務政策的結果。由此可見,美國的富是虛胖,是浮腫;它是一個強國,然而它又是一個外強中干的國家。
這315000億美元的債務,分為兩種,即內債和外債。其中內債為295000億美元,外債為2萬億美元。
內債主要是三種。它們分別是:
(1)政府、包括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債務。這種債務,主要是20世紀60年代開始急劇上升,80年代里根政府任期內達到高峰。到2001年第一季度,政府累計負債總金額為7萬另800億美元;其中聯邦政府負債總額為55000億美元,每年支付利息達2000億美元。
(2)工商金融企業債務。這種債務,1980年為2萬另500億美元,1990年上升到35000億美元,到2001年第一季度再上升到151800億美元;其中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負債占了相當大的比重。
(3)居民債務,包括信用證貸款逾期未還和購房抵押貸款。1978年,這種債務為約1萬億美元,1990年上升到36250億美元,2001年第一季度再上升到72280億美元。
2萬億外債主要為兩種,一種是外國政府購買的美國聯邦政府債券,另一種為美國用美元支付、從國外進口商品所欠的債務。[注19]
上述債務,2001年后三個季度都上升了,其中又以聯邦政府債務的增加最為明顯。
如此龐大的債務,既是這場經濟危機進一步惡化的重要根源,又是治療這場經濟疾病的主要制約因素。
第二,是以工業生產為主的實體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其主要表現是:
(1)據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以下簡稱美聯儲)2001年12月14日公布的統計,到同年11月,包括工廠、礦山和公用事業(供水、供電、供應煤氣)在內的美國工業生產已經連續14個月下降,其下降時間之長為二戰結束以來美國經濟危機史上所未見。其中,2001年第一季度的降幅折成年率(下同),為6.8%;第二季度為4.4%,第三季度為6.2%[注20]美國工業的主體——制造業也隨之大幅度下降。由于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汽車制造業的生產和銷售大幅度下降,美國著名的汽車城底特律已再一次陷于衰落之中。
同樣是根據美聯儲公布的統計,美國工業的設備利用率,以1992年為100,2000年4月為82.5%,其中制造業為81.8%;2001年1月降到79.4%,其中制造業降到78.4%;2001年3月降到78.9%,其中制造業降到77.5%;2001年5月降到77.4%,其中制造業降到76.0%。這已經是1983年8月以來的最底利用率了。但是,它們這一次還沒有降到谷底。2001年11月,工業設備利用率進一步降到74.0%,其中制造業設備利用率也相應下降。[注21]這就降到谷底了嗎?從目前美國國民經濟的的狀況來看,還沒有。
此外,還有一個庫存問題。
美聯儲根據它屬下的12家聯邦儲備銀行分別就它們管轄區域的經濟狀況所作的報告,于2001年11月28日發表公報說:“在全國大多數區域里,工商企業仍在繼續削減庫存。但是,大部分的庫存削減還有待于今后進行。”
科技公司庫存也是如此。2001年9月22日一期的《經濟學家》報道說:“目前,美國企業庫存的總量之高,是破歷史紀錄的。特別是電子互聯網和電子計算機企業的過度庫存的削減,尚需一段時間。”
庫存需要進一步削減,是什么意思呢?這就是說,包括制造業在內的美國工業生產以及高科技產業的生產,今后還將進一步下降。
(2)2001年第一季度,美國大型公司的利潤總額即開始大幅度下降。第二季度,美國規模最大的巨型壟斷公司的利潤總額下降了67%。據出版《華爾街日報》的道·瓊斯公司的初步統計,2001年第三季度,美國巨型壟斷公司的利潤進一步下降了72%。[注22]從目前美國的經濟形勢來看,第四季度,美國巨型壟斷公司的利潤總額還將繼續下降。
在利潤降幅最大的一系列巨型壟斷公司中,包括著名的朗訊科技有限公司,因特爾公司,伊士曼柯達公司,通用汽車制造公司,福特汽車制造公司,戴姆勒-克里斯勒汽車制造公司,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愛迪生國際公司,得克薩斯儀器公司,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思科公司,惠普公司,摩托羅拉公司,施樂公司,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紐約時報》公司,以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飛機制造商、總部原來設在西雅圖、現已遷到芝加哥的波音公司。盡管中國民航總局在2001年10月一次就向波音公司定購了30架波音737型客機,但仍然扭轉不了波音公司的厄運。該公司在同年12月14日宣布了大量虧損,并將在2002年中期以前至少裁員25000人。[注23]
僅在標準普爾證券交易公司上市的500家工、商、金融公司中,2001年上半年,由于大量虧損、到期無力償還債務的大型公司就有101家,其中美國公司達83家。[24]
現在在美國,唯有軍工企業一枝獨秀。由于收到五角大樓的訂貨單源源而來,它們的生意興隆,財源茂盛,生產增加,股票市值上升。
(3)一系列巨型公司破產和申請破產。
所謂“申請破產”,就是企業向法院提出申請,經法院審訊,批準給予該企業一個“保護期”,各家債主在“保護期”內不得向該企業討債;該企業在此期間必須大刀闊斧調整業務,扭轉資不抵債局面;否則法院到時將強迫該企業破產,由各家債主瓜分其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