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和美國的經濟危機
佚名
現在我們來著重討論關于新經濟即所謂的“知識經濟”、“網絡經濟”方面的情況。用電腦代替人的大腦,在這里也像在工業革命中用蒸汽機代替人的肌肉一樣,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如果說18世紀的產業革命是 以機器代替人的雙手,因而使生產力提高幾十倍、幾百倍;那么,20世紀90年代的電子計算機則是以電腦代替人的頭腦,這在人類的生產發展史上是比產業革命還要偉大的革命。信息科學技術已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強大動力和武器,它全面改造和提升傳統工業,使傳統工業的面貌發生著巨大變化。
現在設計、制造和經營管理都已經或正在實現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由計算機控制的機械和生產線代替或減少了勞動者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加速了產品的設計和生產過程,提高了產品質量,降低了成本,從而導致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1]、社會財富積累加快和勞動者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新經濟的起點是電腦和網絡等高科技勞動資料的革命。隨著積累的增進而膨脹起來的并且可以轉化為追加資本的大量社會財富,瘋狂地涌入那些市場突然擴大的由舊生產部門的發展而引起的新興產業部門,如電腦業、網絡業和信息技術產業等等。
只要高科技諸如電腦、網絡和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部門靠排擠掉舊有的傳統工業來擴展,它就一定取得成功。就象用機器裝備的大工業在對付小生產時一定取得成功一樣,高科技剛剛為自己奪取活動范圍的這個初創時期,由于借助高科技而生產出異常高的利潤就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意義[2]。這些利潤本身不僅形成加速積累的源泉,而且把不斷新生的并正在尋找新的投資場所的很大一部分社會追加資本如風險投資基金等吸引到電腦、網絡和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部門。
突飛猛進的初創時期的這種特殊利潤,不斷地在各個高科技產業部門重現。隨著新興產業部門發展到一定的成熟階段,特別是一旦它自己的技術基礎即高科技本身也用高科技來生產,一旦芯片業和軟件業以及網絡信息業都發生革命,總之,一旦與新經濟相適應的一般生產條件形成起來,這種生產方式就獲得一種突然地跳躍式地擴張的能力,只有世界市場才是它的限制。
過去10年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信息技術行業成為經濟快速持續增長的強有力因素。作為美國經濟健康狀況最重要的指數之一的勞動生產率,從1973到1995年之間的緩慢的平均1.4%上升到從1995到2000年的2.8%,增長了兩倍。信息技術不僅從宏觀經濟層面,而且從企業層面大大地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3]
隨著積累和伴隨積累而來的勞動生產力的發展,資本的擴張力也增長了。以美國為首的高科技產業迅猛發展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它標志著美國資本的積累躍上一個新的臺階,也標志著勞動生產力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美國憑借其強大的高科技資本壟斷了國際市場,并排擠掉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高科技產品,一方面迫使這些國家和地區變成它的高科技產品的銷售市場,另一方面迫使這些國家和地區變成它的原料和傳統工業產地。例如中國就為美國生產服裝、玩具和原材料等各種初級產品,而美國銷往中國的卻是軟件、芯片和精密儀器等高科技產品[4]。再加上發展中國家的高科技勞動力的不斷“過剩”即人才的大量流失,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卻趁機吸納[5]。于是,一種和新興的高科技產業相適應的新的國際分工產生了,它使得發展中國家成為主要從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即資本有機構成低的初級產業的生產地區,以服務于主要從事新興的高科技、資本密集型即資本有機構成高的產業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當然,這種新經濟革命是同傳統產業中的各種變革聯系在一起的。計算機和半導體生產技術的進步,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企業能夠以低廉的價格大規模生產越來越先進的電子產品,能夠為工人裝備更先進的生產技術設備。與歷次產業革命一樣,這場以信息技術發展為核心的產業革命推動著傳統產業部門的技術變革,它使傳統生產技術逐步被高新技術所取代。
新經濟通過高科技,使高級工人的職能和勞動過程的社會結合不斷地隨著生產的技術基礎發生變革。這樣一來,它也同樣不斷地使社會內部的分工發生革命,不斷地把大量社會生產資料和大批高級工人(所謂的IT人才)從傳統產業部門投入到新興的產業部門。由于市場情況良好,新興產業部門的積累特別活躍,利潤高于平均利潤,追加資本紛紛涌來,這樣,對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和工資自然就會提高。較高的工資把較大一部分傳統產業工人吸引到這個新興的產業部門,直到這里勞動力達到飽和,工資終于又下降到以前的平均水平,如果工人流入過多,甚至會降到這個水平以下。那時工人流入新興產業部門的現象不僅停止,甚至還會發生流出現象。這就是新興產業部門的勞動市場的局部波動,這就是工人人口按照新興產業資本變化不定的需要而在各投資部門之間分配的現象。
新經濟的巨大的跳躍式地擴張和它對世界市場的依賴,必然造成生產過熱,并隨之造成市場商品充斥[6],而當市場收縮時,就出現經濟衰退。
“造成此次(納斯達克)股市大跌的主要原因是美國經濟增長減速明顯,許多高科技公司受到影響,相繼宣布贏利下降,裁員風潮此起彼伏,一度被炒得過熱的股市高科技泡沫爆破,引發股市大跳水。從去年下半年至今,美國經濟增長速度日益放緩,個人電腦以及其他高科技產品的需求量大幅減少,戴爾等著名的電腦生產商紛紛采取收縮戰略,與電腦制造商相依為命的芯片業、軟件開發業以及眾多的網絡公司無奈地面對這種‘唇亡齒寒’的局面。股價跳水甚至公司破產都已是司空見慣。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英特爾公司8日宣布,今年第一季度該公司的贏利預期比去年第四季度減少了25%。該公司同時表示將于近期內裁員5000人。一天之后,電腦網絡設備巨頭思科公司,宣布大規模裁員,裁減全日制員工多達5000人,占這類職工總數的11%,同時裁減2500至3000名臨時工,占4000名臨時工的七成左右。[7] ”
“世界最大的電話設備制造商朗訊科技宣布將裁員16000人,此次裁員人數相當于朗訊員工人數的13%;以生產移動電話著名的摩托羅拉公司宣布裁減制造部門員工2500人,并關閉位于伊利諾伊州的移動電話工廠。不久,摩托羅拉又宣布,今年上半年其半導體生產企業將裁減2500至4000名員工;惠普公司宣布實施重組,裁減近2%的員工,共1700人。施樂公司宣布今年第一季度裁員4000人,占員工總數的4.5%,年內還有進一步裁員的計劃;世界上最大的網絡零售商亞馬遜宣布裁員1300人。此后,令人沮喪的消息依然不斷傳出。通過并購成立不久的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宣布裁員2500人,占員工總數的3%;個人電腦生產商戴爾電腦宣布將裁員1700名全職員工,占其員工總數的4.2%。”[8]
盡管新經濟在2000年初還炙手可熱,但是它和以前的資本主義經濟一樣存在著一定的經濟周期。從2000年下半年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國的整個經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標志著美國經濟從過去的繁榮期進入衰退期。從新經濟的炙手可熱到那斯達克指數跌破1500點[9],從昨天還在驚呼高科技人才嚴重短缺[10]到今天勞動力過剩大裁員——這一切變化過程都清楚地表明:新興產業資本的生命也同樣按照復蘇活躍、繁榮、生產過剩、危機、停滯這幾個時期的順序而不斷地轉換。而資本家擺脫困境的慣用手段就是裁員和壓低工資。
“瑞典愛立信公司4月20日宣布,由于經營收入的下降,它將不得不實施包括裁減十分之一雇員在內的大幅度緊縮開支的計劃,爭取從2002年起每年減少200億瑞典克郎的開支。為實現這一目標,它總共要在世界范圍內裁減一萬名雇員。”[11]
馬克思認為,勞動的供求是通過資本的擴張和收縮,因而是按照資本當時的增殖需要來調節,以致勞動市場忽而由于資本擴張而顯得相對不足,忽而由于資本收縮而顯得過剩,這是資本和可供剝削的勞動力之間的不平衡。正是資本積累的這些絕對運動反映成為可供剝削的勞動力數量的相對運動,因而看起來好象是由后者自身的運動引起的。可見,在新經濟繁榮時,是新興產業資本的迅猛擴張引起可供剝削的勞動力即高科技人才的相對不足,而在新經濟衰退情況下,新興產業資本的收縮又使得可供剝削的IT人才過剩。所以,資本生產過程會自行排除它暫時造成的障礙,使工資和勞動力的供應重新回到適合資本增殖需要的水平,而不管這個水平現在是低于、高于還是等于以前的正常水平。。 在名義失業率達6%的情況下,一個美國工人現在要干過去2個甚至更多人的工作,勞動強度增加了,工資卻沒有相應的增加,這自然會導致剩余價值率和利潤率的增長。總的來說,這種每個個別資本家用來擺脫困境的手段,將進一步使消費落后于生產,從而延緩整個經濟的復蘇。
由于新經濟循環的這種周期變換,它使高級工人在就業上并從而在生活上遭遇的不穩定狀態,已成為正常的現象。由于新經濟已經開始衰退,調整和裁員這個趨勢將會繼續。目前的裁員已經從電訊網絡等it行業蔓延到生產制造業,如汽車、房地產等經濟繁榮時期發展過快的傳統產業[12]。
從2001年初美國經濟開始陷入衰退以來,美國就不斷發生大型企業破產事件。截至2001年9月,美國工商、金融企業經法院批準破產和向法院申請破產的案件達38490起,比上一年增加了2400余起。(路透社2001年12月4日華盛頓電訊)其中,僅2001年上半年,破產倒閉的網絡公司比2000年同期增加了9倍以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危機期間,有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