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與中國農業發展
佚名
論文導讀::該文在借鑒、吸收相關研究的前提下,從理論與實踐結合上,著重論述了入世后中國農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對加入WTO后中國農業發展的對策進行了深入系統的探討,提出了具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對策建議。 論文關鍵詞:WTO,農產品貿易現狀,中國農業 引言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資源貧乏、人口眾多的國情決定了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入世以來,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農業生產的高效、農業生產者素質的提高等優勢使我國在農業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為避免入世后世界經濟發展對中國農業造成不利影響,要求我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發展道路,發展可持續農業,促進農業的整體進步。 1 中國農業發展及農產品貿易現狀 1.1農業發展現狀 經過三十幾年的改革與發展, 中國農業發生了深刻變化, 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 主要農產品市場供求穩定。農產品總量成倍的增加,從197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3321億公斤到200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0616億斤農產品貿易現狀,我國糧食總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糧、棉、油、肉、水產品、水果等已躍居世界首位, 肉、蛋、水產品已超過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糧食占有量已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國農業產業在不斷的發展壯大(見圖1)。 圖1 2002-2009年中國糧食總產量及增長速度 但是農業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由于人口、資源等原因,我國的農業還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1)農民人均收入水平較低中國。中國農民一年收人均在6000-7000元,在種植上除去種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養殖上,除去幼苗、飼料以及家禽的醫藥費等,農民一年凈收入也能有4000-5000元。而諸如美國等發達國家農民一年人均收入為12000美元左右,因此中國雖然農民占全國總數的70%,但人均收入水平卻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水平;(2)資源快速減少,生態環境惡化。農業資源方面,由于水資源的過渡開采和被污染,導致農業用水嚴重失調,由于城市外圍建設以及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導致人口與土地資源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態環境方面,全國約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草原退化面積達0.87億公頃農產品貿易現狀,并仍以每年133萬多公頃的退化速率在及擴展;森林覆蓋率僅為20.36%左右,人均林地面積不足0.12公頃,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6%;(3)政策對農業傾斜的扶持不夠,國家在農業上的投入相對不足;(4)生產方式不適宜生產力的提高。目前的小農生產方式,已經阻礙了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和發展,也阻礙了農業生產力提高以后對社會化分工的要求,難以走上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道路;(5)隨著農村外出務農人數的增多,農村勞動力大部分轉移到城市中對農業經濟運行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1.2農產品貿易現狀 加入世貿組織為中國農產品貿易的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開辟了更加廣闊的空間。8年來,廣大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不失時機地抓住了“入世”帶來的機遇,積極應對“入世”帶來的挑戰,農產品出口與入世前相比發生了“質”的改變,保持了持續增長的可喜局面,出口的增長在帶動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農產品進口更是呈現高速增長的局面。現階段農產品貿易呈現以下主要特點是:(1)農產品出口結構不合理,即飼料、糧食、棉花,絲類等初級產品多,而高檔次、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制成品較少;傳統產品多農產品貿易現狀,創新產品少;(2)農產品出口市場結構不合理,我國農產品大部分主要向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出口,而南美、拉美、非洲等發展國家及欠發展國家地區出口量較少,但從貿易保護上來看美國等發達國家卻更容易采取貿易保護主義。2001年12月11日中國成為WTO的第143個正式成員。中國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每年的農產品貿易總額逐年增加,但2009年由于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我國的農產品貿易總額較2008年有所下降(見下表1)。 表1 2002-2009年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億美元)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農產品貿易總額
306
403.6
514.2
562.9
634.8
781
991.6
816.1
資料來源:海關總署:《海關統計年鑒》2002-2009 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在中國農產品市場不斷開放的情況下,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逐年增加,中國在國際市場的地位也不斷提升,但也給中國農產品的對外貿易帶來了挑戰,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傳統的農產品對外貿易由順差變逆差(2002-2003年中國農產品貿易是順差),并呈現一直延續的趨勢(見下表2)。 表2 2004-2009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情況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億美元)逆差
46.4
11.4
6.7
43.7
181.5
113.9
資料來源:海關總署:《海關統計年鑒》2004-2009 分析認為,加入世貿組織后農產品進口品種數量增加、消費需求增加以及中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仍較弱等是造成逆差的主要因素。在需求剛性增長和供給增長乏力的共同約束下,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額將保持擴大態勢。但對農產品貿易存在逆差,不必過于敏感中國。要加快實現農產品出口方向的戰略轉變,努力使中國的農產品進出口由調劑國內市場余缺轉變為面向世界大市場實現供求平衡,農產品出口的重點由土地密集型產品轉向勞動密集型產品。 1.2.1中國農產品貿易相對優勢 目前, 中國農產品貿易品種的格局是:畜產品、水產品是主要出口產品,糧食、棉花、食用植物油是主要的進口產品。初級農產品出口在減少,而加工農產品在增加。從市場結構來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產品出口市場已經日趨多元化。進入90年代,由于畜產品、水產品出口出現了強勁,中國農產品貿易一直保持著順差。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增長,使中國農產品貿易在世界農產品貿易中的比重有所上升,已經從 1980年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為105.9億美元,占世界農產品貿易總額的2.17%,上升到2008年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為991.6億美元農產品貿易現狀,占世界農產品貿易總額的6.33%。中國畜產品、干豆、水產品、食用油籽、植物油、食糖和棉花等農產品進口均在世界各類農產品進口中居前十位;茶葉、水果、干豆、堅果、蔬菜、水產品和食用油籽等農產品出口均在世界各類農產品出口中居前十位(見下表3)。 表3 2008年 中國分類農產品貿易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
出口
進口
產品
位次
占世界農產品出口總額比重(%)
產品
位次
占世界農產品進口總額比重(%)
茶葉
3
14.43
畜產品
10
3.07
水果
8
3.58
干豆
10
2.70
干豆
3
11.50
水產品
6
4.76
堅果
6
4.67
食用油籽
1
44.60
蔬菜
3
11.19
植物油
1
10.68
水產品
1
11.17
食糖
6
3.62
食用油籽
7
0.91
棉花
1
43.96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82 入世對中國農業的影響 農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基礎,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WTO框架下我國的農業既會迎來機遇也會面對挑戰,雖然WTO會對中國農業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對于中國農業的長期發展來說仍然是利大于弊的。 2.1入世對中國農業的有利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生產專業化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融入世界共同發展、共同進步的大環境下,勢必會帶動中國農業的發展與進步,不斷縮小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差距。 (1)入世可以享受 WTO現有成員已經享有的好處 ,有利于改善我國現有的農產品出口環境。加入WTO后,我國回到了開放的多邊貿易體系,直接享受到100多個成員的最惠國待遇。一些發達國家的農產品進口減幅在40%左右,同時還要取消有關非關稅的歧視性規定。我國農產品出口不再受高關稅和非關稅的歧視性的限制,同時還擴大了農產品出口份額。這對擴大我國農產品出口和促進我國農業走向國際化創造了十分有利的環境。 (2)隨著中國市場的開放,有利于利用外資引進技術,吸引更多的國外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進入我國農業領域,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加快我國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中國。此外,加入WTO有利于中國參照國際規范,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則的農業宏觀調控體系,加快農業生產的步伐,加快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與現代化[1]。 (3)可以促進國內流通體制的改革 加入WTO后,可以促使我們加強農產品流通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信息主導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重視培育農產品流通中介組織;提高農民素質搞活農產品流通;發揮政府的調控與服務作用。從而進一步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4)增強中國參與國際貿易新規則制定的主動權 中國將不再僅是國際貿易的執行者,而且將有資格參與農業多邊貿易規則的協商與制定。這樣,中國就有資格提出有利于我國的貿易規則,保護我國農業在國際市場上的有序競爭,促進我國農業的健康發展[2]。 2.2 入世對中國農業的挑戰 入世后中國農產品貿易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入世前中美兩國簽訂農產品貿易協議,中國承諾在入世后逐年降低農產品關稅(見下表4)。 表4 入世后中國農產品關稅減讓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農產品關稅減讓百分比
21.30%
19.90%
15.80%
15.50%
15.50%
15.50%
15.20%
資料來源:《中國農業年鑒》2002-2008 這就意味著大量的國外農產品將涌進中國市場,將使我國農業直接面對國際大市場的沖擊,經受著生存與發展的嚴峻挑戰。 (1) 入世后我國農產品價格的不利影響 由于我國農產品的生產過程簡陋農產品貿易現狀,科技含量較少,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較多,并且大多數的農產品質量較低,導致我國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價格,這意味著我國農產品在不同程度的喪失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這勢必會影響國內農產品價格和中國農產品的進出口比例,導致出口不斷減少,進口不斷增加。 (2)入世對中國農業生產結構的影響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農產品市場將會逐步放開經營,國際國內市場融為一體,中國農產品行業將接受國內外市場的嚴格挑站,物美價廉的綠色農產品,將會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而現在中國農產品質量低、品種少、層次低,已嚴重不適應國內外市場消費者需要。因此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急需解決的事情,以提高中國農產品的國際地位。 (3)對農業就業的影響 我國在巨大的農業剩余勞動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由于國外農業產業的沖擊農產品貿易現狀,農業結構的調整會導致落后產能部門的淘汰,農業生產部門的部分收縮,這就會造成食品制造業等部門勞動力的失業,并且農村信息閉塞,農民轉移成本較高,這也將會直接影響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減讓和削減非關稅壁壘的承諾對中國農產品市場的影響 入世前中國農產品長期依賴進口許可證、進口配額及非關稅措施調控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情況。加入WTO后,各種非關稅措施將被禁用,只能轉化為相關的等效關稅之后,按規定削減[3]中國。關稅減讓一旦實施, 中國的關稅減讓和非關稅政策手段就會喪失,國內市場將面臨來自國際市場廉價優質商品的沖擊, 為國外農產品占領國內市場創造了便利條件,進而對我國農業形成更大的挑戰。 3 入世后中國農業應采取的應對措施 加入WTO后,我國的農業不僅面對國內市場的競爭,還要面對國際市場的沖擊,為迎接WTO 給中國農業既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保護農業持續、穩定的發展和增長,應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我國農業結構的調整 我國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在農業經營規模小、成本高和勞動生產率低的情況下農產品貿易現狀,根據我國農產品的相對競爭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的加工轉化,拉長農業的產業鏈條,促進農產品多層次增值,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從而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2)加大對農業的投資力度 我國對農業投資水平遠低于發達國家,在我國農業基礎實力較低的情況下,必須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政府與民間對農業的投資力度,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補貼,確保農業的產業化,優質化增長。 (3)加快農業科技推廣 農業科研和科技推廣關系到農業整體發展水平、提高農民素質和農業是否具有發展后勁,具有十分重要現實意義與長遠的戰略意義。為適應入世要求,我國必須加快農業科技的推廣,提高農產品的質量,降低農產品的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出口的整體實力。 (4)積極應對國際上農業保護政策 入世后農產品貿易現狀,高關稅政策會逐漸被取消,但替代它的是綠色壁壘,各國為保護本國的利益,都采取綠色壁壘,抵制我國農產品進入,我們必須建立相關的與國際接軌的質量安檢與認證體系,以應對國際上的農業保護措施。 (5)加快農業集團化經營的步伐 農業產業化、集團化經營將是加入WTO 之后, 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最有效途徑。農業的集團化經營旨在拉長農業生產鏈條、創建規模化生產基地, 通過合并、合作的方式增強其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同時建立有代表性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并嚴格處理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三者之間的責任、權力和利益關系, 鞏固和壯大龍頭企業加基地加農戶的經營體系, 從而增強我國農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4 結 論 受近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農產品貿易環境呈現出不穩定性,國際貿易中的綠色壁壘日益增高,中國未來農產品貿易的格局依然復雜多變,農產品對外貿易逆差仍然存在。中國應加強對國內農業支持,以提高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擴大農產品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