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人民幣升值壓力下的國際貿易結算問題研究

陳麗紅

內容摘要:自2005年我國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屢創新高,步入持續穩步升值的上升通道。人民幣不斷升值的壓力,必然對我國的國際貿易以及對我國的國際貿易結算帶來顯著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人民幣升值壓力下的國際貿易結算問題、運用國際結算多元化策略抵御人民幣升值壓力對我國國際貿易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 出口貿易 壓力國際結算 多元化策略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壓力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有著顯著的影響。根據彈性分析理論以及馬歇爾—勒納條件,匯率的變動可以直接影響進出口產品的價格和數量。

著名經濟學家蕭灼基羅列了人民幣升值的四大弊端,位列首位的就是:商品的美元價格將隨人民幣升值而提高,許多國內出口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將處于不利地位,特別是對勞動密集型企業造成沖擊。人民幣升值以后,為維持同樣的人民幣價格,用美元表示的我國出口產品價格將有所提高,這會削弱其價格競爭力;而要使出口產品的美元價格不變,則勢必擠壓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這不可能不對出口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造成沖擊。

從對我國外貿易發展實際情況來看,2005年7月匯率改革至今,尤其是2008年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已經開始呈現出口增速放緩、出口企業的經營狀況步入窘境的趨勢。在出口產業密集的長三角、珠三角等地,一些工廠陸續倒閉。以廣東省為例,2008年前5個月,廣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數達11006家,占全省工業企業的1/4強,虧損額增長了49.3%。此外,企業由于經營困頓驟然停業倒閉的案例開始在上海、江蘇、浙江等地出現。

當然,人民幣持續升值并非導致所有后果的全部原因,但無可否認,人民幣持續升值對于我國出口貿易帶來沉重的壓力。

人民幣升值壓力下我國國際貿易結算多元化趨勢

所謂國際結算,就是指國際間清償債權和債務的貨幣收付行為,它是以貨幣收付來清償國與國之間因經濟文化交流、政策性、事務性交流所產生的債權債務。在整個國際貿易活動中,國際結算不僅是其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進出口商進行債權債務核算的關鍵。所以,人民幣升值對進出口貿易產生影響的同時必然對國際結算也帶來直接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經濟、金融全球化浪潮的到來,各國間貿易迅速發展,國際市場發生了重大變化,國際貿易競爭日益激烈,競爭手段不斷增加,國際貿易結算方式也經歷著一次重大變革。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商務信息傳播速度的不斷加快、西方國家信用制度的日趨完善以及國際保理業務的逐漸流行,信用證方式在國際結算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特別是歐盟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基本上不用信用證結算,而主要采用賒銷等商業信用的結算方式。

在我國,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銀行服務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出口企業也開始采用各種靈活的國際結算業務,并利用多元化的國際結算方式開拓不同的市場和不同的客戶,我國國際貿易結算方式已經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這種多元化趨勢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隨著貿易國別的多元化過程,使用貿易對象國本幣結算的業務量逐漸增加。由于美元近幾年來的不斷貶值,越來越多的出口企業開始在與歐洲、日本以及澳洲買家談判時有目的地使用歐元、日元、澳元等比較強勢的貨幣結算,以此來規避匯率風險。信用證結算業務量在我國也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隨著出口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越來越多的國外買家不愿開具信用證。我國很多出口商為了占領市場、爭奪客戶和訂單,采用承兌交單或賒銷等付款方式的比重不斷提高。據統計,中國目前只有大約30%-40%的出口使用信用證結算,其余大都是基于商業信用的結算方式。其中,賒銷方式越來越普遍,而且放賬期限越來越長。

正因為如此,雖然我國的國際結算已經出現了多元化趨勢,但目前大多數中小型出口企業還是比較信賴傳統的信用證結算方式。由于缺乏必要的風險分攤機制,許多企業寧肯犧牲一定利潤,也不愿承擔結算方式上的額外風險。國際結算多元化的過程顯得十分緩慢。

但是,近幾年來,隨著人民幣對美元不斷穩步升值,商品的美元價格也隨人民幣升值而不斷提高,這不僅蠶食掉我國企業僅有的一點利潤,還使得我國出口產品具有的價格上的競爭力被逐漸削弱。在這種難以繼續進行價格競爭的情況下,向進口方提供有利的結算方式就成為出口競爭的一個十分關鍵的因素。同時,在具體的業務實踐中,很多出口企業發現,國際結算多元化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所以,伴隨著人民幣升值的步伐,越來越多的國際結算業務向多元化發展,人民幣升值不可避免的成為國際結算多元化選擇的催化劑。

人民幣升值背景下我國實施國際結算多元化策略的對策

(一)推行新型綜合性的國際貿易結算方式

1.大力推行國際保理業務。國際保理是國際保付代理的簡稱,是18世紀中后期在國際貨物買賣業務過程中興起的一種國際貿易結算方式。根據國際保理聯合會頒布的《國際保理業務慣例規則》的解釋,國際保理是一項集商業資信調查、應收賬款管理、國際結算、代辦會計處理、賬務管理、信用風險擔保及貿易融資等于一體的綜合性金融服務業務。

國際保理業務的發展,主要與國際貿易中賒銷和承兌交單商業信用付款方式的發展有關。近些年來,隨著國際貿易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出口競爭日趨激烈,出口商間的競爭逐步由品質、價格的競爭轉為銷售條件方面的綜合競爭,許多出口商不得不接受承兌交單和賒銷的結算方式。但是,由于出口商對海外進口商的資信缺乏了解,對其經營狀況沒有及時準確的信息,上當受騙情況屢見不鮮。在這種背景下,國際保理由于其迎合了建立在商業信用基礎上的承兌交單、賒銷等國際結算方式的需要,迅速被眾多的進出口商所接受。

對出口商而言,國際保理的優勢首先是保理商對出口商的應收賬款承擔100%的壞賬擔保,因此無論在承兌交單還是在賒銷的結算方式下,進口商破產或拒付貨款等的風險均轉由保理商承擔,有效地保護了出口商的利益。同時,國際保理業務能夠使出口商發貨后即可獲得資金融通,加速資金流轉,能有效解決出口企業所需的流動資金。融資是保理這種綜合性金融業務的服務項目之一,保理商通過承購應收賬款向出口企業提供出口合同金額80%的融資額。相對銀行貨款來說,保理更容易給企業特別是急需資金的中小企業提供出口所需的流動資金。通過保理業務,還可以馬上辦理結匯和提前核銷退稅,這點對于規避人民幣升值背景下的匯率波動風險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國際保理結算方式有利于出口商擴大出口,開拓國際市場,實現國際市場多元化戰略。另外,由于保理商往往還同時提供客戶資信調查、帳戶管理、會計處理等服務,有利于出口商獲取國外客戶信息,控制銷售風險,降低經營成本;還能有助于消除與不同國家進口商之間的語言、文化和法律障礙,便于出口商集中精力進行生產和銷售。 國際保理對進口商的益處更是顯而易見:進口商純粹因其良好的信譽而使保理商愿意為其擔保付款,幾乎不用承擔任何風險;同時,由于進口商是通過保理商延期付款,相當于取得了出口商信用貸款,能夠利用有限的資金迅速擴大經營額,加快了資金和進口貨物的流動周轉;此外,相比較信用證等傳統支付方式,進口商無需提供開立信用證的保證金或用財產抵押,支付的費用比較低廉,手續也大大簡化。所有這些,都帶給進口商巨大的吸引力。

對保理商來說,開展國際保理業務,最大的益處當然是取得由融資利息和保理手續費用所組成的收益。此外,保理商還可以就所提供的其他服務(如資信調查等)收取額外手續費用。除了直接的收益以外,開展保理業務還有利于保理商與進出口商建立其他的業務往來。

2.對于期限較長、金額較大的結算項目要采用福費廷結算方式。所謂“福費廷”, 又稱包買票據,也是一種特殊的應收賬款讓售,即包買商(Forfaiter,銀行或其它金融機構)從本國出口商那里無追索地買斷經過外國進口商銀行承兌或擔保的中長期匯票、本票或其它應收債權憑證的金融交易。因為包買商買斷的匯票、本票、或其它應收債權都有銀行獨立性保函/備用信用證擔保,風險比較小,而福費廷業務的加入,進一步降低了壞賬風險,更主要的是它作為一種融資方式,及時收回了資金,轉嫁了匯率風險,并可以提前辦理核銷和退稅手續,改善了企業的資金流動狀況,提高了企業的資金利用率。同時,它還可以為國外買方提供延期付款的條件,提高出口商品的競爭力。

福費廷業務主要針對大型設備和BOT項目的出口,因為收款周期長,金額較大。福費廷業務的缺點是:必須進口商同意并能找到高資信擔保人時;出口商必須確保債權憑證的有效性和銀行擔保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免除包買商的追索權;福費廷業務的融資成本相對較高。所以福費廷業務的缺點是相當明顯的。

3.應推廣銀行保函在我國國際結算多元化過程中的運用。保函,又稱保證書,指銀行、保險公司、擔保公司或個人(即保證人)應申請人的請求,向受益人開立的一種書面保證憑證,保證對申請人的債務或應履行的義務承擔賠償責任。在國際貿易結算領域,除了匯款、托收、信用證作為主要結算方式以外,國際保理和銀行保函也越來越多地運用到國際貿易和國際承包工程結算中,特別是銀行保函以其信用程度高,運用范圍廣泛,針對性強等特點而越來越多地被引入金融、貿易、勞務和經濟活動中,并發揮著重要的保證作用,使國際結算手段更靈活,資金劃撥更快捷,安全更有保障。

4.對于美國市場的結算業務爭取使用備用信用證替代銀行保函。備用信用證又稱擔保信用證,指不以清償商品交易的價款為目的,而以貸款融資或擔保債務償還為目的所開立的信用證。備用信用證屬于銀行信用,開證行保證在開證申請人不履行其義務時,即由開證行付款。如果開證申請人履行了約定的義務,該信用證則不必使用。

備用信用證最早流行于美國,因美國法律不允許銀行開立保函,故銀行采用備用信用證來代替保函,后來其逐漸發展成為為國際性合同提供履約擔保的信用工具,其用途十分廣泛,如國際承包工程的投標、國際租賃、預付貨款、賒銷業務以及國際融資等業務。

(二)注重國際結算方式的綜合運用

在國際貿易業務中,一筆交易的貨款結算,可以只使用一種結算方式(通常如此),也可根據需要,例如不同的交易商品,不同的交易對象,不同的交易做法,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結算方式結合使用,或有利于促成交易,或有利于安全及時收匯,或有利于妥善處理付匯。常見的不同結算方式結合使用的形式有:信用證與匯付結合、信用證與托收結合、匯付與銀行保函或信用證結合。此外,還有匯付與托收結合、托收與備用信用證或銀行保函結合、以及匯款、托收、信用證三種方式結合,等等。通過多種結算方式的結合就可以避免單個結算方式的劣勢,從而使買賣雙方的利益均衡,進行公平的外貿交易。在開展對外經濟貿易業務時,究竟選擇那一種結合形式,可酌情而定。在人民幣不斷升值的過程中,出口企業要盡量采取收匯比較及時的結算方式組合,以規避匯率風險。

(三)有選擇地采用國際結算與出口保險的綜合運用

無論采用哪種國際結算方式,投保出口信用險都是規避風險的一項“終極”選擇,即出口企業專門就進口方的壞賬風險向專業保險公司交納一定比例的保險費,出現壞賬后由保險公司負責賠付。

出口信用保險是各國政府為了推動本國的出口貿易,保障出口企業的收匯安全而制定的一項由國家財政提供保險風險基金的政策性保險業務,是國際上公認的支持出口、防范收匯風險的有效手段。我國出口信用保險業務始于1989年,雖已有十余年的歷程,但目前我國出口信用保險承保金額只占全年出口總額的1%左右,規模遠遠低于世界平均12%的水平。這兩個數字反映了我國出口企業國際貿易風險意識比較淡薄,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的作用還遠未充分發揮。

近年來,出口信用保險逐漸被各級政府和企業所認識,它對提高我國出口企業抵御世界經濟波動帶來的各種風險,保障企業廣泛參與世界經濟活動,增強企業在國際經濟中地位的作用日益顯現。

應該指出,國際結算方式與出口信用保險的綜合運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避免進口方的壞賬損失,但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是因為,信用風險的賠付是在壞帳發生后才進行的,并不能在整體上有效地預防和減少國際拖欠損失;根據保險公司風險分擔的原則,企業并不能得到百分之百的賠付,自己一般仍需承擔20%左右的損失;有些商品的保險費用較高,賠付期長,手續繁雜,這使企業仍要間接地遭受一定的損失。這種情況使得有些企業不愿意到保險公司投保。

此外,由于人民幣不斷升值,市場也需要一款具有針對性的規避匯率風險的保險品種。例如,日本通過貿易保險法,建立了多種出口保險制度,包括海外投資保險和匯率變動保險等,以降低匯率風險,同時還在制度上給予其他保險不能給予的保證。而德國企業則通過投保匯率保險實行匯率平衡戰略。這種匯率保險本質上是期貨交易的一種方式,出口商可根據業務期限的長短來選擇保險產品的期限,而保險人所交的保費則根據匯率的走向而定。不過,由于目前國內金融市場尚不成熟,類似的金融衍生產品也很少,所以還沒有能夠有效規避匯率風險的保險品種出現。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展開,我國應出臺一定的政策鼓勵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開發匯率風險避險產品。

(四)充分利用結算貨幣多元化策略分散匯率風險

在我國實施人民幣匯率改革之后,隨著人民幣對美元的不斷升值,出口企業開始越來越傾向于放棄使用美元結算,而把結算貨幣的目光放到其他強勢的非美元貨幣上,以期在避免匯兌損失的同時減少與國外客戶不斷議價的苦惱。

據統計,2005年匯改以來截至2008年4月末,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幅度最大已經超過13%。與此同時,很多其他非美貨幣對美元也有了相當的升值幅度。如果采用了歐元(同期對美元升值28.51%)、澳元(同期對美元升值23.07%)等強勢貨幣結算,不僅可以有效避免了損失,甚至還能產生匯兌收益。 目前,我國外貿出口企業還是多以美元為主要結算貨幣,僅有少部分出口日本以及歐盟等地的企業采用日元或歐元等貨幣結算。而根據央行相關調查顯示,在目前人民幣不斷升值的壓力下,我國江蘇、福建、遼寧、廣東、浙江等地采用非美元結算的出口企業逐漸增多。對于采用貿易對象國的本幣結算,絕大多數的出口企業非常認同,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是存在著一定難度。這是因為,我方要回避風險,對方也會權衡利弊,采用何種貨幣結算并不是我們一廂情愿的事情。但是,通過積極的合同談判,在其他合同條款中給予進口方一定的優惠條件,還是有可能實現這一目標的。

改變以美元為主的結算貨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但要真正消除這一影響,根本辦法還是采用人民幣進行結算。巴曙松曾經建議,外貿出口企業對我國周邊地區的貿易就可以漸漸地采用人民幣進行結算,以求從根本上徹底規避匯率波動風險。目前,尼泊爾、越南、俄羅斯、蒙古和巴基斯坦等國已先后批準在出口貿易中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此外,人民幣在俄羅斯、越南、緬甸、尼泊爾等國家已成為邊貿結算的主要幣種。

規避人民幣升值風險的其他國際結算手段

作為進出口企業內部可以充分利用進口付匯與出口收匯對沖的優勢,規避人民幣升值風險。例如,預期一個月后出口收匯100萬美元,如果屆時進口正好需要付匯,就可以采用美元收匯暫不結匯的手法,直接進行付匯。這樣,不僅規避了匯率風險,還可以節省美元買賣的銀行費用。

選擇人民幣遠期結匯結算方式。出口企業可以選擇人民幣遠期結匯結算方式,即由銀行和企業充當遠期外匯買賣的雙方,使出口企業將匯率預先固定下來,以確知并穩定未來的收支金額。對于一些出口產品生產周期長的企業,待出口日期確定后,就應立即向銀行申請價位鎖定,簽訂遠期外匯交易合同。這樣在約定期限內,不管人民幣是升是降,對于企業來說所賺的利潤是不變的。

利用外幣期權合同。出口貿易合同一經訂立,企業就可在外匯市場上買入相應外匯的看跌期權,約定可以在未來的收款期以商定的價格把美元轉換成人民幣。由于期權合同買賣雙方權利義務的不對稱性,使得出口企業的損失最多也就是簽訂合同時所繳納的期權費。

利用外幣期貨合同。出口貿易合同一經訂立,企業就可在外匯市場賣出外匯期貨,約定期貨的交割日期正好是預期收到外匯付款的日期。這樣,就避免了人民幣升值給企業帶來的損失。

轉貸美元。其實,早在人們對人民幣升值預期高漲時,轉貸美元就成為許多企業的選擇。企業向銀行借美元至少有兩點好處:其一,美元貸款利率要低于人民幣;其二,人民幣升值使美元貸款出現匯兌收益。

由于人民幣升值對于我國國際貿易的影響是全局性的、戰略性的,所以通過國際貿易結算多元化抵御人民幣升值壓力的策略僅僅是局部的、戰術層面的。我國還需要對其他環節,其他層面進行更多地研究、采取更多的措施,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民幣升值對于我國國際貿易帶來的不利影響。

1.樊綱.經濟的內外平衡:中國面對的挑戰[J].新青年?權衡,2006

2.趙曉.出口企業如何應對人民幣升值[J].中國發展觀察,2007

3.陳平,谷永芬.外貿企業防范匯率風險的措施[J].國際商務研究,2008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