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探索與時俱進的進出口銀行轉型改革
佚名
摘要:進出口銀行自1994年成立以來,始終堅持政策性辦行方向,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外經貿政策、金融政策和外交政策,為支持我國對外貿易發展、促進國際經濟合作、推動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強對外關系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我們也應正視,與國際同類機構相比,仍然差距很大;與我國經濟發展的要求和對外貿易快速增長的需要相比,進出口銀行的作用也尚未充分發揮。 關鍵詞:與時俱進 銀行 轉型改革
前言 影響進出口銀行改革與發展的因素很多,目前主要有:一是資本金和呆壞賬準備金嚴重不足;二是缺少穩定的低成本資金來源;三是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尚未建立有效的內部激勵和約束機制;四是有出口信貸,沒有進口信貸,進出口銀行名不副實;五是風險補償機制不健全;六是銀行經營與政府監管至今仍無法可依。這些問題已經引起有關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加快政策性金融改革,解決政策性銀行的定位和立法問題,是恰逢其時,勢在必行。
當前關于進出口銀行的討論焦點
政策性金融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要解決進出口銀行改革和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首先需要回答兩個問題:進出口銀行的特殊作用是什么?它應當怎樣發揮作用?只有相關方面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對于這兩個基本問題形成共識,才能合力推進,達到預期目標。 國家領導人曾經批示:搞對外開放,不能沒有進出口銀行。這說明進出口銀行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或缺。目前世界上有類似機構80多家,慣稱官方出口信用機構,具有近100年發展歷史。在經濟全球化背景和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現代官方出口信用機構普遍采用進出口信貸、擔保和保險等方式,為本國企業進出口和海外投資提供條件優惠的金融便利,其本質是國家通過對官方出口信用機構給予補貼,增強本國產品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這是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所默許的國際通行做法。事實上,官方出口信用機構早已成為發達國家爭奪國外市場和戰略資源的重要競爭工具。 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我國和平發展的道路絕非坦途。我國企業“走出去”剛剛起步,貿易摩擦不斷增加,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十分緊缺,由貿易大國轉變為貿易強國的路還很長,經濟外交的任務非常繁重……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用足用好這一國際通行的競爭工具,充分發揮進出口銀行在優化貿易結構、減少貿易摩擦、支持企業“走出去”、加強國際經濟合作、推動經濟外交等方面的獨特作用。
下一步進出口銀行的改革思路
進出口銀行改革與發展的目標,應從如下方面考慮: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需要,充分發揮進出口銀行的職能與作用;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建立可持續健康發展的營運機制;努力把進出口銀行辦成符合國際慣例、具有中國特色和開發性功能、支持對外經貿發展、促進國際經濟合作和對外關系的現代國家金融機構。 圍繞這個目標,進出口銀行改革與發展的基本思路應包括:建立長效的資本補充機制和風險補償機制,完善多元、穩定和低成本的運營資金籌集機制,改善負債結構,有效防范和抵御風險;業務范圍根據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和對外戰略的要求進行動態調整,開辦進口信貸業務,加大對海外投資的支持力度,以更好地適應經濟和外經貿發展的客觀需要;設立國家賬戶和銀行賬戶,實行分賬經營,分類管理,努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理順與商業銀行及其他政策性金融機構的關系,實現協調發展;建立現代銀行管理制度,健全內部治理結構,建立激勵與約束機制,完善內控制度;盡快出臺《中國進出口銀行條例》,實現政府部門依法監管、進出口銀行依法經營,促使進出口銀行在法律保障下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