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酸替羅非班國產品和進口品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的療效比較
熊華威 高麗麗
【關鍵詞】 急性冠脈綜合征;替羅非班;艾卡特;血小板;不良心臟事件;心功能
國際多項臨床研究顯示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患者靜脈使用糖蛋白受體拮抗劑鹽酸替羅非班(tirofiban)進行抗栓治療,能明顯降低ACS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1,2〕。本研究分析國產鹽酸替羅非班(欣維寧)與進口鹽酸替羅非班(艾卡特)治療ACS患者療效及安全性的異同,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在本院就診的ACS患者70例,排除對替羅非班過敏者及有嚴重肝病、腎病或感染等患者,年齡31~69歲。隨機分成兩組:觀察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齡(47.2±9.1)歲,其中NSTEMI 19例、STEMI 16例;對照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齡(49.7±8.9)歲,其中NSTEMI 21例、STEMI 14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其他”常規治療。①艾卡特組:給予進口鹽酸替羅非班(艾卡特,默克公司)靜脈微量泵持續泵入,負荷量0.4 μg·kg-1·min-1,30 min;維持量0.1 μg·kg-1·min-1,48~120 h。②欣維寧組:給予國產鹽酸替羅非班(欣維寧,武漢遠大制藥廠)靜脈微量泵持續泵入,負荷量和維持量同艾卡特組。30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評定療效。
1.3 療效評價
住院和治療期間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不良心臟事件(MACE)發生率,包括:①任何原因的死亡;②新近心肌梗死(AMI):再發胸痛≥30 min,伴有心電圖新的STT改變,持續時間≥24 h,或新的Q波(≥2個導聯);血清肌酸激酶(CK)≥正常值上限2倍;③頑固性心肌缺血:療程內反復胸痛≥3次,每次至少≥3~5 min,伴心電圖STT缺血改變;④急性冠脈旁路移植術(CABG)。觀察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心功能的改變,行超聲心動圖評價左心室功能,監測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檢測血小板計數和出凝血時間(PT、APTT)。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組間比較,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 結果
艾卡特組總有效率為82.86%(29/35)與欣維寧組總有效率〔85.71%(30/3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艾卡特組與欣維寧組30 d時MACE發生率、血小板計數及心功能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表2 治療期間MACE事件發生率及心功能比較(略)。
3 討論
在ACS常規療法中,低分子量肝素抗凝及抗缺血可使預后得到明顯改善,死亡率顯著降低;阿司匹林可阻斷花生四烯酸衍變為血栓素A2(TXA2),對TXA2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不可逆的抑制作用;而氯吡格雷對二磷酸腺苷(ADP) 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特異的強力抑制作用,且為不可逆反應,對活化血小板具有重要意義。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分別只能阻斷血小板活化途徑中的一條途徑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而血小板的活化、聚集還可通過其他途徑進行。因此,即使在應用上述二種藥物治療ACS的情況下,仍有可能發生血小板血栓形成事件。
替羅非班是一種特異性比較高的非肽類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體阻滯劑, 可通過占據糖蛋白的交聯位點,競爭性抑制纖維蛋白原或血管性假血友病相關因子(vWF)介導的血小板聚集,從而減少缺血性事件的發生。目前艾卡特在臨床應用方面的報道不少〔3~5〕,而欣維寧自上市以來,全國各大醫院臨床也取得了良好效果〔6〕。本研究顯示,欣維寧與艾卡特在治療ACS患者的臨床療效方面無顯著差異;艾卡特組和欣維寧組在30 d時MACE發生率、血小板計數及心功能等比較也均無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