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進口戰略調整
姚枝仲
摘要: 改革開放初期形成的以“出口創匯和技術引進”為基礎的貿易戰略已經不能適應中國當前和未來的貿易形勢,而“市場多元化戰略”、“以質取勝戰略”和“科技興貿戰略”等貿易戰略更多的是一種出口戰略。面對新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國應該采取怎樣的進口戰略呢?以“安全”、“發展”為目標的進口戰略可能是中國目前的最好選擇。為了實現安全和發展這兩個戰略目標,在當前和未來幾年可以采取“抓住兩頭、放開中間、促進平衡”的進口政策。
關鍵詞: 進口戰略,貿易戰略,貿易形勢,市場多元化,科技興貿戰略,技術進步 改革開放初期形成的以“出口創匯和技術引進”為基礎的貿易戰略已經不能適應中國當前和未來的貿易形勢,而“市場多元化戰略”、“以質取勝戰略”和“科技興貿戰略”等貿易戰略更多的是一種出口戰略。面對新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國應該采取怎樣的進口戰略呢?以“安全”、“發展”為目標的進口戰略可能是中國目前的最好選擇。為了實現安全和發展這兩個戰略目標,在當前和未來幾年可以采取“抓住兩頭、放開中間、促進平衡”的進口政策。 中國的對外貿易形勢和對外貿易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并且仍然在深刻變化之中。這些變化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中國過去缺少外匯沒有足夠的能力(購買力)進口所需的商品;而現在中國是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目前的問題已經不是中國沒有購買力,而是外國不愿意賣給中國(如技術管制)或者試圖以對中國不利的價格或條件賣給中國(如資源類產品)。二是中國過去生產與出口能力不足,需要進口大量商品來滿足國內的生產和消費;而改革開放30年使中國積累了巨大的生產能力,甚至在很多行業已經成為國際市場的主導力量,中國進口產品不僅是為了國內生產與消費,也為了國際市場上的需要。三是中國過去主要進口成套設備;而現在對技術的需求主要以核心技術為主。四是中國過去是一個高度保護的市場;而現在則是一個高度開放的市場。五是中國過去可以自主決定對貿易的管理;而現在因為加入了WTO,必須遵守一系列的國際規則。 面對這些變化,中國需要怎樣的戰略才能夠適應新的形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已經刻不容緩。本文試圖從進口的角度來探討這一問題。 本文分為以下五個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回顧中國過去的貿易戰略;第二部分討論中國進口的未來發展趨勢;第三部分討論進口對國民經濟的積極作用和可能危害;第四部分討論當前中國對外貿易中所存在的問題;第五部分提出中國當前的進口戰略。 一、中國貿易戰略回顧 1978年以來,中國進行了一系列外貿體制改革和外貿政策調整,并于1996年提出了“市場多元化戰略”、“以質取勝戰略”、“科技興貿戰略”等對外貿易戰略,明確提出以“促進中國經濟增長和提高質量效益為目標’,來擴大對外貿易。其中市場多元化戰略主要是指降低出口市場的集中度,爭取向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出口盡可能多的產品;以質取勝戰略主要是指提高出口的質量效益,改變粗放型的出口增長模式;科技興貿戰略主要是指提高出口行業的技術水平,增加出口品的技術附加值。由于本文的重點是貿易戰略,而不是外貿體制和外貿政策,因而本文不對中國外貿體制和外貿政策的變化過程進行回顧與分析,而僅僅集中于貿易戰略的討論。需要說明的是,1978年到1995年期間,中國雖然進行了大量的外貿體制改革和外貿政策調整,但是并沒有提出明確的貿易戰略。不過,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在這個時期內沒有隱含的貿易戰略。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中的“開放”一詞就意味著中國要發展對外貿易。在那個摸著石頭過河的年代,對“如何開放”、“如何擴大對外貿易”并沒有提出一個明確的戰略。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并不是缺乏具有戰略意義的基本方針,只是對這些基本方針的總結相對來說比較困難而已。 在世界貿易史和貿易思想史中,存在過兩組相互對立的貿易戰略。一組是以托馬斯·孟為代表的重商主義式的貿易戰略和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自由主義式的貿易戰略。在這兩大戰略的爭論和實踐中,亞當·斯密式的貿易戰略取得了勝利,不過現實中并沒有完全自由的貿易。另一組是用于發展中國家的進口替代戰略和出口導向戰略。在這兩大戰略的爭論和實踐中,以出口導向戰略的全面勝利而告終。那么,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到1995年期間的貿易戰略是上述兩組貿易戰略中的任何一種嗎? 顯然,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的對外貿易戰略,既不是為了像重商主義那樣通過貿易順差積累“財富”,也不是為了亞當·斯密所謝的獲取市場擴大、分工擴展帶來的好處。中國“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目的是增強自力更生的能力,促進民族經濟的發展”。 自力更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確立的一條基本國策,但是曾經被片面地理解為閉關自守。由于中國近代百年屈辱史被認為是閉關自守和固步自封的結果,因而文革和粉碎“四人幫”以后,對外開放很快就被確定為另一條基本國策。但是,關于對外開放服務于自力更生的這一關系一直被確定為一項長期方針。 與通過對外貿易促進本國經濟增長這一一般的經濟學表述不同,自力更生包含保護民族產業的含義。因而,中國的對外貿易戰略也很難用“出口導向戰略”和“進口替代戰略”這樣的標準來劃分。因為中國既鼓勵出口,尤其是鼓勵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的出口,也鼓勵進口替代。 服務于自力更生這一目的,中國的對外貿易遵循這樣一種邏輯:通過出口獲取外匯、用外匯進口技術(包括設備、關鍵材料和部件、數據、工藝和管理等,下同)、通過技術引進促進國內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的提高。這一邏輯完全符合中國當時的總體經濟戰略,即“三步走”的戰略。“三步走”的戰略強調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強調國內生產的增長。 在發展對外貿易的這一邏輯鏈條上,要達到引進技術促進國內生產能力提高的目的,就需要外匯,因此,出口創匯成為中國對外貿易戰略的重中之重。很自然,對出口的扶持和鼓勵措施就被認為是一種合理的選擇。這種戰略一直持續到中國盯(八五”計劃期間(1990-1995)。而對出口的某些鼓勵政策,至今仍未消除。這也是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實行了“出口導向戰略”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實,即使是鼓勵出口,對中國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的鼓勵也僅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國還鼓勵具有高附加值的、創匯能力強的機電產品的出口。并且中國一直把提高機電產品出口在總出口中的比例當作對外貿易的一個重要任務來對待。 出口和出口創匯本身不是目的,出口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引進技術所必要的外匯。因而,鼓勵出口僅僅是中國對外貿易戰略和政策的一部分。進口和對進口的管理是中國對外貿易戰略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從一開始,中國就有非常明確的進口方針,即只進口國外先進技術和“以進養出”的進口。而“國內有條件生產的產品,要積極搞好國內生產,不能盲目進口,以保護和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對于進口零部件進行的組裝生產,要減少零部件進口,逐步實現國產化。”對于那種私自進口消費品的行為,甚至被認為“實際上是打擊民族工業,是一種最可恥的行為,最大的投機倒把!這不是引進先進技術,是誤國誤民”。當然,在現實中,對進口的管理并沒有如此嚴厲。 總而言之,從改革開放初期到“八五”計劃期間,中國的對外戰略主要就是遵循著鼓勵出口創匯、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促進國內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提高這一邏輯。如果需要總結的話,這一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戰略可以歸結為“出口創匯和技術引進戰略”。盡管在這一期間,中國經歷了經濟體制和外貿體制的重大改革以及外貿政策的重大調整,但是這一戰略一直保持不變。 到了制定“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時候,受惠于外貿、外匯體制改革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成功,中國的對外貿易已經取得了迅猛的發展,外匯儲備也于1995年達到了736億美元(1978年中國的外匯儲備只有1.7億美元),出口創匯已經不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首要任務了。此時,中國明確提出了要以“促進中國經濟增長和提高質量效益為目標”來擴大對外貿易,同時,對外貿易要“堅持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戰略”以及“科技興貿戰略”。 此時,通過技術引進來促進經濟增長雖然仍然是中國對外貿易的一個目標,但是,對出口的關注,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創匯的功能了。“提高質量效益”、“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科技興貿”都是針對出口的。中國此時試圖通過這些出口戰略來促進國內產業升級和生產率的提高。在這一戰略意圖下,中國仍然堅持對機電產品出口的鼓勵政策。而市場多元化的戰略則直接導致了中國對多邊貿易體制和各種雙邊貿易體系的積極參與。 以上是中國對外貿易戰略的總體演變過程。可以認為,1995年之后貿易戰略主要是一種出口戰略,1995年之前的貿易戰略則主要是一種進口戰略。“出口創匯和技術引進”這一戰略的核心是試圖通過技術引進促進國內經濟增長。這種進口戰略主要是“以進養出和技術引進”的戰略。其中以進養出其實是為了出口創匯,而出口創匯其實是為了技術引進。從實際情況來看,中國的出口創匯、以進養出和技術引進都是非常成功的。 但是,對外貿易的終極目標是提高本國人民的福利和促進經濟長期增長。而上述戰略是以通過技術引進提高本國技術水平來促進本國經濟增長的。事實上,技術引進僅僅是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渠道之一。當中國度過了發展的初級階段以后,技術引進甚至不是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渠道了。單純強調技術引進的作用則不利于發揮貿易通過其他渠道促進增長的作用,甚至會造成一些不利的影響。因而中國從1996年開始調整貿易戰略。這些調整主要是認識到對外貿易促進國內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不僅僅局限在技術引進上,而且也通過出口來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和生產率的提高。但是,加入WTO以后,尤其是近兩年以來,中國的內外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并且還將繼續發生變化,中國卻還沒有依據這些新的形勢確立新的貿易戰略和進口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