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中國進口戰略的實施與進口管理體制的改革

宋泓

摘要: 中國進口貿易發展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弱勢產業保護”階段,而進入到“安全發展”的新階段。新的“安全發展”進口戰略的實施要求對能源和資源類產品進口實行多元化,加強進口的協調和管理;高技術行業中,在積極擴大進口,改善國際高技術產品貿易環境基礎上,更加重視自主創新;放松對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品的進口限制,實現這兩類產品自由貿易;以對外直接投資形式,促使低端產業的國際轉移,逐步形成海外加工貿易體系,并擴大這類低端產品的進口,改變中國龐大的外向型加工貿易所形成的貿易不平衡規模。

關鍵詞: 進口貿易,產業保護,自主創新,自由貿易,對外直接投資,國際轉移 中國進口貿易發展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弱勢產業保護”階段,而進入到“安全發展”的新階段。新的“安全發展”進口戰略的實施要求對能源和資源類產品進口實行多元化,加強進口的協調和管理;高技術行業中,在積極擴大進口,改善國際高技術產品貿易環境基礎上,更加重視自主創新;放松對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品的進口限制,實現這兩類產品自由貿易;以對外直接投資形式,促使低端產業的國際轉移,逐步形成海外加工貿易體系,并擴大這類低端產品的進口,改變中國龐大的外向型加工貿易所形成的貿易不平衡規模。 一、中國進口貿易已經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口規模不斷擴大。1978年,中國商品進出口貿易總額206.4億美元,2007年增長到21738.3億美元,增長了近104.5倍,其中進口貿易從108.9億美元,上升到9558.2億美元,增長了86.77倍。自2003年起,中國連續四年位居世界第三大進口國地位。按照最近幾年進口增長的態勢來看,中國發展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進口國指日可待。中國經濟的進口依存度也在穩步提高,2007年已經超過30%。 從進口產品的構成和種類來看,長期以來,中國的進口主要集中在生產導向上,最終消費品的進口比例很小。譬如,根據聯合國BEC分類所進行的分析顯示:在1993-2004年間,最終消費品的進口比例始終不超過中國總進口的8%。這與許多以消費品進口為主的國家截然不同。同時,隨著生產需求的擴張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進口中資源性初級產品以及零部件等中間品的比例越來越高。進口對保障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比較分析顯示,中國一般貿易中的貿易模式表現出明顯的勞動密集型傾向:低技術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具有很強的比較優勢;而在初級產品、資源性產品以及中等技術和高技術產品上均處在比較劣勢地位。其中,在高技術中的電子和電氣產品、中等技術中的工程性產品以及資源性產品中的非農性礦產資源產品上比較劣勢尤其明顯。這種貿易結構也具有很強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特征--產業間的貿易比例很高,而產業內的貿易比較少。2004年,基本上是出口支持、進口替代和產業內三分天下的局面(見表1)。

表1:2004年中國貿易分析�基于LALL的分析框架

發展地看,1993到2001或2004年間,中國一般貿易的結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1)由于國內加工能力的增強以及國內需求的增加,傳統的出口創匯產品--初級產品和資源性產品已經演變為中國的凈進口產品。典型的代表是石油。1993年之前,石油出口一直是中國的重要外匯來源,但是,現在卻是最主要的進口產品之一。(2)勞動密集型的低技術產業連續多年保持作為中國比較優勢產業的態勢。(3)中國在中等和高技術產業的出口能力在增強,一些產業最近幾年已經開始出現了比較劣勢逆轉的苗頭。 而中國的加工貿易則表現出很強的“發達國家”特征--在高技術產品以及中等技術產品上表現出很強的比較優勢,同時,在初級產品以及資源密集型產品上也具有一定優勢;但是,在低技術產品上,則具有比較劣勢。 1993到2004年間,中國加工貿易結構經歷了兩次比較大的變化:(1)1993年時,紡織、服裝和鞋類之外的低技術產品--金屬制品,以及中等和高技術產品開始成為中國的主要出口產品;(2)2001年時,以電子和電氣產品為主導的高技術產品開始成為中國加工貿易的主體。顯然,加入WTO后,新一輪產業IT產業的轉移帶動了中國這類高技術產品的出口擴張。 中國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之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在一般貿易中的比較劣勢產業中,加工貿易都表現出很強的比較優勢--尤其是在高技術產品和中等技術產品中的工程產品上。這樣,綜合起來看,中國的比較劣勢主要集中在少數中等技術的機械等產品上;在高技術的電子、電氣和儀器儀表產業上,由于加工貿易的存在,中國也具有一定的優勢;在低技術產品上,中國具有很強的比較優勢;在資源型產品以及初級產品上,由于加工能力的增強、國內需求的增加,中國也越來越依靠進口。 總之,中國的進口發展已跨入新的階段,有非常突出的特點: 第一,進口貿易的重心已越過“保護國內弱勢產業”的階段,進入自由貿易階段,因此,WTO所倡導的自由貿易原則等等比較適合中國現有的經濟發展階段。這為中國在WTO為代表的多邊貿易體制以及世界經濟體系中發揮積極作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進口規模和進口依存度都很高,表明整個經濟已經深深融入國際經濟體系之中。因此,經濟發展受到外部經濟變化的潛在影響越來越大。保證正常穩定的外部供應、尤其是重要資源性和能源性產品的供應,維護國民經濟平穩發展成為進口管理的新挑戰。 第三,就對外貿易而言,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可以劃分為這樣幾個階段:(1)單純的殖民貿易:出口原材料和初級產品,進口最終消費品和奢侈品;(2)初級工業化階段:出口原材料和礦物質,進口機器設備;(3)中級工業化階段: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機器設備;(4)高級工業化階段:出口資本和高技術產品,進口原材料和零部件;(5)后工業化階段:出口關鍵零部件,進口制成品。 經過改革開放將近30年的發展,中國已經順利完成了初級工業化(新中國建立到80年代初期之前)、中級工業化(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后期),并達到了高級工業化(90年代中后期至今)階段,且逐漸向后工業化階段邁進。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工業化大國和強國。我們已經走過了“出口創匯-設備進口-國內產業發展”的產業之間相互支持的階段。這樣,開放條件下,海納百川,集成式的自主創新越來越重要。 因此,中國一方面要繼續對弱勢產業實施保護和支持,同時,保證資源性產品和初級產品的穩定供應,另一方面,要積極開拓中國低技術產品的出口市場,保證中國比較優勢的充分發揮,同時,也要為高技術產品的貿易提供保障(譬如,比較開放透明的貿易環境;突破發達國家的高技術出口限制等)。這樣,保障供應、關注劣勢產業以及擴大高技術產品進口成為進口貿易、甚或整個經濟發展的關鍵。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提出了“安全發展”的進口戰略,并建議大刀闊斧地實施與WTO規則相適應的進口管理體制。下面本文將著重分析進口戰略的實施以及進口管理體制的改革。 二、“安全發展”進口戰略的實施 為了落實中國的“安全發展”進口戰略,切實可行的措施非常重要: 1.分步驟、分階段降低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進口關稅水平,削減非關稅措施約束,并在多邊和雙邊領域中,積極促進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貿易自由化。 2.為實現初級產品的進口保障,對能源和礦產品等大宗資源性產品的進口,要加強國內的協調。支持大宗產品進口企業在自愿基礎上實施“聯合采購,統一談判”,建立行業組織協調、企業聯合對外的談判模式,增強國際市場定價話語權;推動重要能源資源進口多元化,鼓勵企業運用長期合同、控股參股、套期保值等手段,努力規避市場風險;培育建立中國具有較強實力、跨國經營的大型能源資源集團公司,提高資源利用的集中度。同時,要建立和完善重要進口資源儲備體系。推動建立國家儲備、商業儲備和企業義務儲備相結合的重要資源儲備體系;當前要重點建立國家支持的商業儲備制度,進口國內短缺的石油、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和土地密集型農產品,保證資源有效供給,規避市場風險,確保經濟安全運行。 同時,將行政、經濟手段相結合,鼓勵強強聯合,增加長期合同比例,減少現貨份額,提高資源供給的穩定性;推進國內大宗資源商品期貨市場,建立和完善價格發現機制,正面發揮中國因素對市場定價的引導作用;改革境外投資管理體制,加大國家對海外投資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切實幫助企業走出去開發資源。 3.對弱勢產業的產品進口,積極運用WTO允許的貿易保障措施進行保護。與弱勢產業中的國內主要企業保持持續和穩定的聯系,隨時接受這些企業的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申訴;加強對弱勢產業進口產品的檢測和風險防范;對進口來源的重點企業和重點國家要密切監測和關注。 4.高技術產品的進口開拓,既要努力突破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高技術出口的管制和限制,實現高技術產品進口的多樣化,適當降低這類產品的進口關稅,同時更要大力推動和鼓勵國內企業和產業的自主創新,逐步實現高技術產品的進口替代。這里要特別注意一點,即便是高技術產品的進口,我們也不是無所限制地進口。作為振興中國裝配制造業努力的一部分,這種進口顯然要服從國內企業的技術能力的提高,而不是相反。長遠看,我們不可能通過擴大高技術產品的進口來實現裝配制造業的振興;這種做法也絕不是我們振興裝配制造業的初衷。因此,我們要引導和推動企業提高引進技術的質量。通過優惠進口信貸和進口擔保等形式,加大對先進適用技術引進的支持力度;完善引進技術的稅收政策,調整外國企業向境內轉讓技術獲取的特許權使用費減免所得稅的范圍,制定引進技術在進口環節完稅價格的確定和征稅辦法,鼓勵企業引進專利技術、專有技術和先進管理技術。同時,大力支持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設立專項<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