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中外貿易的個案分析——以香港轉口貿易為例
佚名
[關鍵詞]香港 晚清時期 轉口貿易
晚清時期香港對華轉口貿易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港在中外貿易中居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所及自華南沿海至北方環渤海地區均有表現。以往限于資料的不足,除一些有關香港歷史及史的著作曾簡要提及這一外①,缺少對此進行專門研究的著述,20世紀出版的4部香港史資料集對此問題提供的研究線索均較零散②。本文擬以《中國舊海關史料》中的貿易統計為依據,并輔以其它資料,力圖闡明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初③,國內主要通商口岸與香港之間貿易關系的演進,分析其發展變化的具體表現形式及香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如余繩武、劉存寬主編:《十九世紀的香港》,中華書局,1994年;張曉輝:《香港近代經濟史(1840—1949)》,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②這四部資料集是:Arnold Wright,Twentieth Century Impressions of Hong Kong:History, People, Commerce, Industries, and Resources;Singapore 1990. G. B. Endacott, An Eastern Entrepot, A Collection of Documents Illustrating the History of Hong Kong , London1964;Noronha & Company, Historical and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Colony of Hong Kong (1841—1930), Hong Kong 1932; Bedikton Company, Commercial& Industrial Hong Kong, A Record of 94 Years Progress of the Colony in Commerce, Trade, Industry & Shipping (1841—1935), Hong Kong 1935.
③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海關總署辦公廳編:《中國舊海關史料》,京華出版社,2001年。受記錄格式的限制,此書所載1869年以前的統計數據有欠完整,1904年以后則將香港與外國合并統計,均難以進行具體的量化分析,故本文研究時段僅限于1869—1904年。下文所引該書頁碼均為復式頁碼,先卷后頁。
一 從西方進步的視角看晚清時期香港轉口貿易的環境
本文研究所涵蓋的時段,尤其是19世紀最后30年,第二次革命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改變了人類的生活面貌,繼而給東西方貿易帶來革命性轉變。首先是鋼、鎳、鋁等以往比較稀有貴重的金屬材料大批量的用于工業生產,顯著提升了生產力的規模。接著便是電力作為一種新的能源在提供光、熱、動力等方面獲得廣泛運用。化學工業尤其是石油工業的興起使美、德兩國作為新興強國崛起在世界舞臺上。而醫藥、衛生、營養諸領域的各項創新則為大量新產品涌入市場創造了條件。如巴氏滅菌原理使消毒牛奶和食品罐頭的長途運輸成為可能。與這些技術革新相配套的是鐵路干線系統的建成、大噸位汽船于遠洋航海以及冷藏技術的完善等。①
所有這些科技進步加上條件的改善為東西方貿易向更廣的領域深入推進創造了條件,全球經濟一體化初露端倪,而晚清時期中外貿易就是在這樣一種變局中興起的。自《南京條約》規定五口通商取代原先廣州一口貿易的格局,到《天津條約》繼續增開口岸對外通商之后,中國對外貿易的空間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全國對外貿易樞紐由廣州逐漸北移至上海,并次第興起了一批區域性的外貿中心口岸。其中,上海在全國對外貿易中居有樞紐地位,而其它口岸的貿易額均相形見絀。在中國沿海唯一能與上海爭雄的口岸只有香港,香港不僅是中國沿海的貿易中轉站,其轉口貿易的輻射范圍還遠及美洲、歐洲、印度、南洋、日本等地,重要性不亞于上海。這首先得益于中外貿易興起為殖民地香港創造的機遇,以及香港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實行的自由港政策。下文力圖闡明香港通過轉口貿易將中國沿海地區特別是華南沿海納入了世界貿易圈,促進了這些地區外向型經濟的興起。
二 晚清時期(1869—1904)滬港兩埠洋貨轉口貿易在中外貿易中的地位
圖1為晚清時期洋貨進口額波動圖,顯示了對外貿易在若干階段的波動趨勢和特征,讀者可據此對該時期洋貨進口貿易的演進獲得一個大致的印象。1891年以前的幾十年當中洋貨年度進口額一直未突破2億海關兩,基本保持了緩慢增長的趨勢;此后10年翻了一番,到1901年突破4億海關兩的大關,至1904年一直維持了比較快速的增長勢頭。
值得注意的是圖1所展示的上海與香港在全國洋貨進口中發揮的轉口作用,如果不計經上海轉口運往其它通商口岸的貨值,歷年的洋貨進口額就會有較大下滑,如圖1第二條曲線所示;如果再將洋貨經香港轉口國內的份額去掉,那么歷年的洋貨進口額就所剩不多了,如圖1第三條曲線所示。至此,讀者可以對上海和香港在晚清時期中國對外貿易中扮演的角色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圖2為晚清時期歷年洋貨進口額中經上海與香港轉口的比例圖。從中可以發現在這35年中,洋貨經香港轉口進入各通商口岸的比重在全國洋貨進口總額的30%上下波動,1888年達到最高值38.2%,1903年達到最低值24.6%,基本以90年代中期為界,此前大多在。30%以上,此后有所降低。說明前期各口較少直接從外洋進口洋貨,而是主要通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