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保護主義背景下我國對外貿易的應對策略
佚名
論文摘要:貿易保護主義早已成為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熱點話題,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漸漸開始抬頭,希望本國市場能夠盡可能多的消費本國產品,幫助本國經濟恢復增長,此時,如何應對貿易保護主義顯得尤為重要。
論文關鍵詞:貿易保護主義,對外貿易,策略
金融危機導致全球貿易下滑、經濟失衡加劇、增速放緩、企業破產、失業率上升。雖然都表示貿易保護主義阻礙了全球經濟的恢復,但是為應對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很多國家相繼抬高進口貿易壁壘,希望本國市場能夠盡可能多的消費本國產品,幫助本國經濟恢復增長。因此,對于2010年出口貿易額達15779.3億美元的中國來說,如何應對貿易保護主義引起的不利影響極為重要。
一、貿易保護主義的表現形式
貿易保護主義是在對外貿易中實行限制進口以保護本國商品在國內市場免受外國商品競爭,并向本國商品提供各種優惠以增強其國際競爭力的主張和政策。它與自由貿易模式正好相反,自由貿易模式是使進口產品免除關稅,讓外國的產品可以與國內市場接軌,而不使它們負擔國內制造廠商背負的重稅。在限制進口方面,主要是采取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兩種措施。前者主要是通過征收高額進口關稅阻止外國商品的大量進口;后者則包括采取進口許可證制、進口配額制等一系列非關稅措施來限制外國商品自由進口。
當前貿易保護主義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1、提高關稅
俄羅斯提高了汽車進口關稅;印度提高了一些鋼材的關稅并禁止進口中國玩具;俄羅斯自2009年4月起臨時提高汽車進口關稅的決議文件,從2009年起外國新車進口稅由25%調整為30%;美國提出“征收碳關稅”等等。2009年11月3日,美國商務部以存在政府補貼為由,初步裁定對中國輸美金屬絲網托盤實施2.02%至437.73%的懲罰性關稅。美國商務部當天發表聲明宣稱,由于得到政府補貼,中國產金屬絲網托盤2008年對美出口額高達3.17億美元,較2006年增長了49%。根據美國商務部的初步裁定,部分中方相關企業將被征收2.02%至3.13%的懲罰性關稅;另有相當一部分中方企業因在配合美國政府調查方面“反應不迅速”,將面臨437.73%的高額懲罰性關稅。這些做法都是貿易保護主義的一種手段,只會增強貿易壁壘,對全球經濟造成不利的影響。
2、禁止進口
在2009年初印度明令對中國鋼鐵、化工、紡織等產品實施進口限制措施之后,又在前不久更是宣布在未來6個月中禁止從中國進口玩具,其抬高對中國的貿易壁壘上升到了極致。雖然時隔不長印度對中國玩具的態度有所軟化,但是殘酷的“封殺”陰影卻是有目共睹的。
3、歧視性的政府采購
美國早在1933年就制定了《購買美國貨法案》,規定聯邦政府在采購所需貨物時,只要“美國貨”的價格不超過“外國貨”價格的6%-12%(某些貨物甚至可達50%),就應該優先購買“美國貨”。為了有效地進入其他國家的政府采購市場,歐盟于1990年的公用事業采購指令中專門實施了一項歧視性的采購政策,以增加歐盟在GPA(政府采購協議)談判中的談判地位。根據這些規定,對于包含產自第三國產品的投標,公用事業指令提出了明確的歧視性采購要求:采購實體不僅可以自由裁定拒絕一項來自第三國的投標,而且有義務必須拒絕一項投標。
4、反傾銷
2009年8月,歐盟委員會于11日在布魯塞爾宣布:歐盟已對中國進口的葡萄酸鈉發起了反傾銷調查。歐盟委員會是在6月30日接到歐洲化學工業理事會的投訴后決定對中國產的葡萄糖酸鈉發起反傾銷調查的;作為經濟刺激計劃的一部分和為保護國內鋼鐵工業,印度政府于2009年1月宣布將對TMT棒材和結構鋼征收4%的反傾銷稅和額外10%的進口關稅;2008年11月,歐盟對來自中國、俄羅斯的鐵制或非合金鋼制焊接管的進口征收了高額反傾銷關稅。2009年11月5日,美國商務部表示,將對中國生產的輸油鋼管征收36.53%-99.14%的初步反傾銷關稅。這是繼2009年9月美國商務部宣布的對中國出口的鋼管制品征收10.69%-30.69%的反補貼稅基礎上追加征收的。反傾銷對各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愈加明顯,常常會對進口國和出口國雙方造成“雙輸”的結果。
5、出口補貼
世界許多國家或多或少的采取了補貼政策,例如:2008年12月,美國的通用和克萊斯勒公司,獲得了政府總額174億美元的救助款,并于今年再度尋求政府貸款支援;2009年2月,法國雷諾和標志雪鐵龍兩大汽車制造集團獲得了政府60億歐元的優惠貸款,并承諾停止向國外轉移生產;加拿大、法國、德國、英國、阿根廷、巴西、瑞典等國家都提供了直接或間接的補貼;澳大利亞對汽車經銷商進行了補貼,韓國、葡萄牙對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進行了補貼。這些補貼政策勢必會帶來了很多不良后果,例如:美國在工業領域的補貼,可能加速其位于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工廠關閉,進而必將影響來自歐洲、韓國和日本的進口,并很可能為美國汽車的出口提供更多的機會。類似的情形很容易在其它工業領域或其它國家發生。
除此之外,貿易保護主義還有原產地標志、衛生與檢疫規定、“337條款”問題、“碳關稅”壁壘、“藍色”貿易壁壘、海關壁壘等表現形式。
二、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
金融危機背景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無異于飲鴆止渴,如果各國均抱著貿易保護主義的態度各自出臺經濟刺激計劃是絕對不可能解決問題的,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程度日趨加深的今天,跨國商業活動已經變得十分復雜,生產鏈條的各個環節分布在不同的國家,破壞這種商業模式注定要付出高昂的代價。同時,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對外貿易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僅以反傾銷為例,目前全球35%的反傾銷調查和71%的反補貼調查針對中國出口產品。截至2010年,中國已連續16年成為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經濟體。僅自2008年11月以來,中國就遭受超過100項的貿易保護主義壁壘,占同期世界各國各地區采取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三分之一強,名列世界第一。
(一)貿易保護主義使我國外資利用率降低
外資利用率的高低對一個國家的對外貿易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貿易保護主義使我國外資利用率降低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合同外資下降,合同外資下降預示我國利用外資狀況可能不斷惡化。2008年,在新批項目方面,各月的外資利用率始終呈同比下降趨勢,月度降幅有時高達30%~40%。2009年1-12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3435家,同比下降14.83%;實際使用外資金額900.33億美元,同比下降2.56%。2010年有所好轉,2010年1-12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7406家,同比增長16.94%;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057.35億美元,同比增長17.44%。
其次,部分國家采取的危機應對措施對我國利用外資構成了競爭。一方面,部分國家貨幣貶值幅度較大,跨國公司投資成本有所下降,如印度勞動力成本下降40%;另一方面,鼓勵外資政策:如日本對外資免除法人稅;新加坡對部分貿易、金融、運輸企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的外資企業給予5~20年、最低5%的優惠所得稅率,允許企業研發費用15%扣除;法國免除企業再投資部分稅收。另外,國內外資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也有所下降,部分跨國公司的經營呈收縮態勢,如巴斯夫、拜耳、摩托拉斯等公司均有停工減產現象,部分行業企業面臨生存困難。
(二)貿易保護主義使我國出口增長困難
外需的不足嚴重打擊我國出口。2008年以來,我國的出口回落基本上是與國際貿易走勢相關聯的,但回落速度之快、幅度之大、持續時間之長超出預期。2009年,全國進出口總值為22072.7億美元,同比下降13.9%,其中出口12016.6億美元,下降16%;進口10056億美元,下降11.2%。2010年開始回暖,全國進出口總值為29727.6億美元,同比增長34.7%,其中出口15779.3億美元,增長31.3%;進口13948.3億美元,增長38.7%。
工業品出口交貨值和出口訂單指數顯示出口會進一步下滑。2008年11月、12月,規模較大的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同比分別下降5.2%和8.8%,2008年全年增幅回落10.7個百分點。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連續5個月低于50%,2個月制造業新出口訂單指數43.4%,已連續8個月低于50%,雖然最近3個月指數有所回升,但分行業看,絕大多數行業仍處在50%以下。此外,由于我國加工貿易比重超過50%,1—2月加工貿易進口量大幅下降39.5%,是未來出口量更嚴重下滑的先行指標。
出口價格競爭力出現拐點。過去兩三年中,能源原材料漲價、勞動工資成本上升和有關政策調整等已經大大增加了我國的出口成本,累計在80%~90%之間。與此同時,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大幅升值更是對我國出口商品的價格競爭力帶來重大損害。根據國際清算銀行數據,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至2010年6月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21.88%,對歐元匯率累計升值21.07%。同期,周邊國家和地區實際匯率與我國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貶值,中國制造有被其他國家廉價消費品進一步取代的可能。越是在經濟危機的時候,消費者越把價格放在第一位,我國出口競爭力將面對更大的考驗,出口企業將遭遇更大的成本和價格壓力。
(三)貿易保護主義沖擊我國對外加工貿易
加工貿易歷來總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吸收外資和產生貿易順差的重要渠道,是我國提供和擴大就業的重要平臺。我國加工貿易直接從業人員數量在3,000萬到4,000萬之間,還帶動了相關產業如金融、保險、運輸等行業的大量就業。經濟危機之后,受危機影響的國家政府和企業紛紛實行增加本國就業率的政策和措施,關閉海外加工工廠、取消還外加工訂單,這使得我國加工貿易受到巨大沖擊。
(四)貿易保護主義造成雙邊或多邊貿易摩擦和糾紛增多
國際經濟危機面前,一些國家貿易保護措施持續發酵,品種繁多,各國政府給當代新貿易保護主義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原有的貿易秩序被打亂,我國作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實體和第二大出口國,面臨的貿易摩擦明顯增加。在貿易保護的壓力下,貿易摩擦的領域已從貨物向服務、知識產權和投資領域擴展,從家電、紡織品服裝、鞋帽等轉向新興的鋼鐵、汽車、通訊設備、化工等產業。我國已連續十幾年成為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涉案損失每年高達300億至400億美元。目前,反傾銷調查仍在持續,全球對華反補貼調查增加,技術、環境、勞工等貿易壁壘門檻日益提高,貿易摩擦引發點將從我國加入世界貿易承受“兩反兩保”條款向世界貿易組織一般規則擴展,進入WTO爭端解決機制的貿易爭端增多,涉案金額猛增,國內企業蒙受了巨額損失。
三、我國如何積極應對貿易保護主義
貿易保護主義對解決經濟危機是沒有任何幫助的,對我國外貿產生了許多不利影響,給我國經濟造成巨大損失。面對貿易保護主義,我們要積極行動應對挑戰,統一認識中國不能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同時捕捉有利的契機,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一)增加海外投資,提高外資利用率
貿易保護主要是排斥境外的產品。我國應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單獨設廠或兼并、收購當地企業等方式,可以把資源的配置延伸到國外,從而將貿易出口轉為企業內部的貿易,有效地避免貿易保護主義的不利影響,同時也可以促進企業的國際化發展,如在能源行業,除了加速實施戰略石油儲備外,還可以利用一些國家能源企業資金匱乏等機會,購買采油權和采礦權,或參股于這些能源企業。中國最大的煤業公司神華能源出資2.999億澳元取得了澳大利亞煤礦開采執照,中石化集團斥資130多億元人民幣收購了加拿大Tanganyika石油公司,這些做法都是沿著正確的方向在前進。
(二)優化產業結構
從經濟發展趨勢來看,全球制造業中心轉移到中國是客觀趨勢,中國將來會有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但同時這個轉移過程也是期限的,因為在勞動力方面比中國更有優勢的國家目前正在奮起追趕,只是現階段其他條件還比較落后,應抓住這個時期積極促進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通過國內宏觀調控政策,減少和限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對鋼鐵、焦炭、電解鋁等能源密集型產品以及我國重要戰略性資源產品繼續征收高額出口關稅,同時大力促進高新產業和服務業的對外貿易。
(三)正確處理各種雙邊或多邊貿易摩擦和糾紛,為相關企業提供法律援助
在面對國際經濟危機下的貿易保護主義時,我國應努力通過溝通協調來化解,同時以實際行動反擊在危機中不斷抬頭的貿易保護主義。首要的是我們要正確地區別貿易保護和貿易保護主義兩個不同的概念。對一個國家遇到特殊的金融經濟危機以及工業品、農產品受到沖擊的情況,是允許在一段時間內、一定幅度下進行適度的貿易保護的,但這是非常有限的手段。這些有限手段不能稱為貿易保護主義,但如果這些手段被濫用,就變質成為嚴重的貿易保護主義。2009年,歐盟以反傾銷之名開始對進口中國的鋼鐵扣件課以重稅。同年7月31日,中國在WTO起訴歐盟。首先進行的是必經的磋商程序,但磋商無果。同年10月12日,中國要求成立專家組進行審理。2010年12月3日,WTO專家組就中國訴歐盟對中國鋼鐵扣件反傾銷案作出一審裁決,支持了中國的8項訴求,中國整體勝訴。
如果我國出口企業因進口國不合理的貿易壁壘而尋求法律途徑解決的話,只能在進口國內進行訴訟,這樣不僅耗時耗力,而且單靠企業與整個國家進行訴訟,勝少負多,假如真能勝訴,但判決的執行相對困難,此外涉案企業對進口國法律的不了解更增加了敗訴的可能性。因此,大部分企業在涉案后并不積極應訴,而是消極逃避,喪失了最有利的時機。對此,我國政府應該對涉案企業提供各方面的法律幫助,應該幫助它們了解和熟悉征收國相關的法律制度,方便引用有利于自己的規定,增加勝訴機會,同時要建立專項基金,為涉案企業的訴訟活動提供部分費用,減少其訴訟成本。
(四)積極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建設
積極推進東盟自由貿易區、APEC等區域經濟組織的一體化進程,調整我國貿易方向,避免貿易進出口過分集中于某個國家的現象,重視區域經濟合作。在世界貿易自由化進程受阻,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情況下,加強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形式的合作,有助于創造一個穩定的國際貿易環境。
2 丁寶根.金融危機背景下的貿易保護主義及我國應對策略[J].宏觀經濟,2009(6)
3 程燕.金融危機中的貿易保護特點及我國的應對之策[J].對外經貿實務,2009(7)
4 吳雷.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企業的不利影響及對策分析 [J].中國商貿,2010(12)
5 林金忠,和紅.金融危機下的貿易保護主義:一種新的理論解釋[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09(3)
6 吳雷.防范貿易保護主義 促進我國外貿發展 [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