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當前民營企業對外貿易面臨的形勢及發展之路
佚名
[論文關鍵詞] 民營企業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
[論文摘要] 近年來,中國對外貿易持續增長,民營企業成為其中的主力軍之一。在當前復雜而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中,民營企業應當通過多種途徑實現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世界經濟持續增長,中國對外貿易額連年攀升,民營企業成為了我國對外貿易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2007年民營經濟藍皮書數據顯示,2006年~2007年,中國民營企業全年進出口總額達到3076.6億美元,增長37.1%,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17.5%,其中出口額2139.3億美元,占全國出口的 22.1%,首次超過國有企業成為我國出口的第二大市場主體。事實上,近10年來,民營企業出口年均增長57%,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年均增長高達75%,遠高于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21%的年均增長速度,展現出巨大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
一、民營企業發展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
1.法律環境。1999年國家允許私營企業自營進出口,2004年外貿經營權的放開,2005年允許外貿個體工商戶以一般納稅人身份享有出口退稅權,“非公經濟36條”及其后續措施的出臺,“十七大”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提出新政策新要求,國家在不斷清除民營企業發展道路上的障礙,這些統統都對民營企業發展對外貿易提供了政策依據和支持。然而,相比較民營企業在我國對外貿易中重大的份額而言,這還遠遠不夠,時下并沒有系統的專門針對民營企業從事對外貿易而定的國家法律法規,大部分有關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的鼓勵和扶持措施都只是零散分布在各種政策性文件中;許多政策舉措真正實施起來都是“隔著衣服撓癢”,不能實際解決問題;一些地方部門出于種種原因制定“土條款”,設置“玻璃門”;這就使得民營企業經常在進出口權、稅收、外匯優惠、投資領域和投資資格等方面處于“準國民待遇”狀態,在對外貿易活動中的合法權益得不到規范的指導和完善的法律保障。 融資問題。從事對外貿易對企業的資本和資金有著較高的要求,而我國大部分民營企業都屬于中小規模,自有資本不足型,資金短缺問題,是困擾廣大民營外貿企業的主要因素。在我國目前的金融體制下,銀行的資金支持仍然有濃重的“唯成分論”色彩,為了少擔風險,在向民營企業放貸時過于謹慎,現在國家采取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對各銀行進行信貸規模控制,大部分銀行就更不愿意“放水養魚”了。股票、公司債券等直接融資方式門檻過高,手續繁雜,耗時過長;民營企業信用信息征集與評價體系不夠完善;信用擔保體系尚未形成構架,制度不完善,擔保機構少,品種單一,這些都是不同程度存在的問題。所以,許多民營企業只能通過自籌資金或非正規融資渠道獲取資金,高風險和高成本的融資狀況與資金渠道的短缺嚴重牽制了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的腳步。 外貿政策。當前,我國的經濟過熱,增速過快,貿易順差過大已是不爭的事實, 2007年,國家連續出臺了不少調控政策,包括調整加工貿易政策,取消“三高一低”產品的出口退稅,針對資源性產品加征出口關稅等等。民營企業大多從事勞動力密集型、附加值低、差異小的一些商品的出口,自然會受到政策的影響。以浙江和廣東為例(近幾年,兩省民營企業出口額相加超過全國一半以上),浙江勞動密集型的工業制成品達到95%以上,紡織服裝和一般機電產品各占民企出口的三分之一。廣東民營企業主要出口商品為服裝及衣著附件、鞋類、紡織紗線、未鍛造的鋁及鋁材等。2007年廣東個體工商戶進出口額自2004年放開進出口經營權以來,首次出現下降,下降幅度為10.7%,且其由升轉降出現在6月以后,受外貿政策調整影響明顯。綜觀當前國內經濟形勢,在今明二年決策層的各種外貿干預舉措還將陸續到來。對于大部分規模偏小,出口商品結構單一,多靠低價格、低技術含量的商品撐臺面的民營企業來說,早做準備是相當有必要的。 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及人民幣升值。正如福州一家民營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所說的那樣:“2007年,公司生產使用的原材料全年漲幅達20%至30%,由于漲速過快,雖然每次談好的國外訂單價格都略有上漲,但還是趕不上原材料和成本的上漲速度,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因素,基本上是無利可圖,白忙一場。”相信遭遇這種尷尬的民營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出口民企不在少數,除了原材料價格上漲外,能源和交通運輸緊張和價格上升、環保準入條件的不斷提升、出口退稅取消或者降低、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等都直接或間接加大了成本。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自匯改以來累計升值已超過13%,2007年累計升值達6.5%,2008年人民幣升值壓力還在繼續擴大。而民營企業對外貿易形式以一般貿易居多,原材料大部分是在國內用人民幣購買,用美元結算收益,所以受匯率變化的影響就比較大。這雙重因素使許多民營企業出口利潤空間急劇縮水,從而備受煎熬。 國際因素。世界經濟全球化及經濟持續增長,世界市場需求比較旺盛,中國加入WTO平穩過度,關稅、配額等貿易壁壘逐漸被消除,這些為民營企業的對外貿易提供了良好的機遇。與此同時,隨著經濟增長和貿易規模擴大,各國之間獲益的不平衡,導致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加劇,各種形式的貿易摩擦呈上升態勢;新貿易保護主義在一些國家盛行;經濟區域化、集團化給區域外的非成員國設置的貿易障礙;美國次貸危機的蔓延,國際油價的上漲等等這些都對我國民營企業的對外貿易產生不利影響。這其中,尤以貿易壁壘和貿易摩擦問題為甚。嚴格的技術標準,復雜的質量認證,以及名目繁多的在包裝、標志、衛生及環保等方面的要求構成了出口企業的“攔路虎”;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已成為許多國家限制中國產品進口,保護市場的最好手段。我國近年來進出口持續快速增長,遭遇了相當多的這些方面的問題,民營企業成為其中一大受害者。以2007年上半年廣東退運商品為例,民營企業出口商品遭退運最多,價值1447.1萬美元,占出口商品退運總額的40.1%。由于民營企業在行業自律、實力、經驗、信息等方面的不足,一旦“中標”,往往損失慘重,甚至一蹶不振。
二、民營企業對貿易的長期和可持續發展之路
1.法律、政策環境需要改善。首先,政府部門應修訂和完善有關民營企業組織形式、經濟地位和產權保護的法律規范,為民營外貿企業發展奠定良好的法律環境。
其二,切實做到消除民營企業在對外貿易方面市場準入、行業投資、財政、金融、稅收方面的政策歧視,使民營企業能在公平、規范的環境下參與對外貿易競爭,享有充分的發展機遇。
再就是要不斷建立和完善面向民營外貿企業的服務體系,政府部門轉變職能,簡化和規范辦事程序,充分發揮各對外貿易管理部門、商會和各行業協會在民營企業外貿發展方面的作用;加強公共信息服務,積極支持籌資融資、市場開拓、認證認可、管理咨詢、人才培訓等各類社會中介服務機構為民營外貿企業提供社會化、專業化和規范化的服務。 多角度打造民營企業外貿融資體系。其一,國有商業銀行要破除"所有制"觀念的限制,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和客戶需要為目標,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貸資金向民營企業投資,加快地方性商業銀行的組建和完善,鼓勵其開展銀企對接和合作,推出靈活多樣的信貸產品,滿足民營企業的融資需求。其二,眾多外資金融機構將民營中小企業融資市場視為眼中的最后一塊“金礦”,如被稱為“領跑者”的渣打銀行,就設有產品研發部門,專門針對中國民營企業的特定需求與狀況設計產品。對于民營企業來說,這是不可錯過的融資機會。其三,鼓勵設立包括為民營企業提供信用擔保、融資服務在內的各類中介機構,建立和健全多層次的信用擔保體系,提高擔保機構抵御風險的能力,搭建銀行、擔保機構與企業溝通平臺。
其四,民營外貿企業要根據自身特點,選擇適合的融資方式,有條件可以在國內外上市融資和建立公開發債,可以通過引進風險投資、創業投資、基金投資等渠道吸引各類社會資本投資,尋求多種融資途徑。 3.提高出口商品質量,造就競爭品牌。據聯合國工業計劃署調查,世界名牌產品在整個產品品牌中占不到3%,其市場占有率卻高達40%。我國民營企業進軍國際市場的常見方式就是低價銷售,貼牌生產,能夠擁有國際知名品牌的企業屈指可數,在國際競爭中容易被打擊和替代。低成本、低價格、弱品牌不能成為企業的長期貿易利益所在,民營企業要在國際市場中屹立不倒,必須持之以恒地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強勢品牌產品,實現競爭優勢向高質量、高層次、高技術、高科技的品牌轉移,才是我國民營企業在對外貿易領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
質量是品牌的生命,決定著品牌的創立與發展。對于民營企業來說,要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實施品牌戰略,尤其要過“質量關”,追求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整體的高質量。企業要多了解相關產品的國際質量標準和規范,提高人員素質,加強質量意識,加大資金投入,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產品質量應該是產品的核心、形式和附加的整體質量,要在產品的功能、包裝、款式、運送、安裝、維修等十多個要素中都要下功夫,缺少或忽視任何都一個都會影響品牌形象。只要樹立品牌戰略觀念,時刻不忘創品牌、保品牌,從小的地方做起,即使是小規模民營企業,也照樣有機會成長起來并參與國際競爭,例如“海爾”就是很好的例子。 注重多方面創新尤其是技術創新。創新是一條永遠不變的市場競爭規則,對于參與對外貿易的民營企業來說更是一條發展之道。民營企業由國內走到國外,要做大做強,就必須通過對企業的產權制度、管理模式、經營方式、用人機制、技術結構等進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調整和改造以適應國際市場的競爭。
在創新之路中,比較重要的是技術創新。通過技術創新,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豐富品牌形象,為企業謀取更大的利潤空間和生存的空間。民營企業要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制定技術創新戰略,調整現有技術創新的組織結構,其技術創新不能是“閉門造車”,而要“內外兼修”,要積極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和現代生產技術并加以消化和吸收,建立企業自己的研發中心,加強技術創新的協調與交流,包括與國內外的大學、科研機構建立新型的“產、學、研”聯合模式等,使企業始終保持技術優勢,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通過對外投資“走出去” 獲得發展。經濟全球化為民營企業“走出去”在全球拓展發展空間創造了條件,國家實施的鼓勵對外投資“走出去”戰略為民營企業境外投資經營提供了支持。民營企業在對外投資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大多數民營企業具有“小、快、活”的特點, 在海外投資可以設立靈巧的組織結構,同時,民營企業具有較大的經營自主權,能充分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生產和銷售,尤其是在經營多品種、小批量、價格比較低廉的商品上優勢明顯。目前,民營企業在家電、服裝、皮革、普通機械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上有較為充分的積累,在這些產業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小規模技術優勢明顯,對外直接投資的欲望強烈。有實力的民營企業應該大膽進入我們相對具有比較優勢的東盟、南亞、獨聯體、歐盟新成員國、非洲、中南美洲和中東等地進行各種形式的投資,以實現企業在境外的發展。
6.注重外貿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企業在開展對外貿易時需要外貿專業人士來操作,然而大部分民營企業又恰恰缺失或是留不住外貿人才,人才問題成為許多民營企業發展對外貿易的障礙。民營企業要順利走向國際市場和開展海外投資活動,就必須要擁有一批熟悉國際經貿規則與慣例和企業經營管理的外語、外經貿、金融、營銷、企管、財務、技術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時下,外貿人才屬稀缺資源,為此企業要特別注重引進和培養人才,要在人才的招聘管理、業務管理、保障機制、激勵手段上下功夫,制定一些有效的措施充分發揮專業人才的作用,要有留住人才的誠意和方法。再就是企業管理層要有遠見,多了解外貿知識,加強企業內部廣泛的培訓和學習,以免出現“走了一個人,垮了半邊天”的局面。
7.積極應對貿易壁壘和貿易摩擦。政府和行業協會要協調各個民營企業之間的戰略定位,幫助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規范經營秩序,避免惡性競爭;加快標準化體系建設,制定和完善出口商品生產技術標準,積極推行國際標準認證,加強對出口商品的質量監控;建立和完善快速、高效的進出口預警系統,引導出口企業規避風險;研究國外貿易的技術性數據庫,找準貿易壁壘的對策措施,幫助企業做好反傾銷、反補貼申述和應訴工作。
民營企業自身必須遵守商業道德和市場規則,主動抵制低價競銷等擾亂出口經營秩序的行為;建立健全內部管理機制,在研發、生產、營銷、會計等方面規范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財務會計制度和知識產權保護體系;調整優化企業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加大產品技術含量;在出口市場的選擇上,注重“產品多元化”和“市場多元化”,分散風險;了解WTO規則和貿易救濟調查的相關知識,團結一致,積極應訴。
:
[1]陳昊:論中國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J].紅旗文稿,2007/09 15~17
鄒洪芬:民營企業實現對外貿易增長的途徑[J].當代經濟,2006/0548~50
王文珠:民營企業在對外貿易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環渤海經濟望,2006/1248~51
鄭振有: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發展的基本對策[J].大經貿,2005/06 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