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東南亞的獨立學院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林莉芳
摘 要:本文分析了根據東盟自貿區建成后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需求,結合獨立學院的特點對原有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主要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設置和教材使用、教學模式、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符合獨立學院特點,具有地方特色的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東南亞 國際貿易專業 人才培養模式
獨立學院國際貿易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一直因為定位問題備受爭議,既不能走高職高專的專業操作性人才培養模式,也不能走重點院校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在激烈的畢業生就業競爭中,獨立院校的畢業生要能夠在眾多的畢業生中脫影而出,就必須走符合獨立院校生源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首先從國際貿易專業講,市場對國貿專業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希望畢業生能夠上崗后立即動手從事相關的具體業務操作,這一需求更傾向于高職高專的應用型操作人才培養模式,然而獨立院校既然屬于本科類,即需要學生能夠在獨立的理論分析基礎上進行應用操作,所以獨立院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既要符合國家對一般類本科的培養要求,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立思考分析能力,又要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符合市場對國貿專業操作人才的需求,這一要求對獨立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挑戰,不能照搬二本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
另外,在適應市場需求上,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與東盟國家間的國際貿易成為我國最活躍、最引人注目的領域。據《廣西北部灣經濟區2008年至2015年人才發展規劃》,國貿專業人才屬于未來7年廣西緊缺的9類重點行業人才之一,預計缺口較大。近年來,掌握一定的外語又熟悉外貿業務的復合型外貿“多面手”人才持續走紅。而精通東盟國家語言,熟知東盟國家風土人情,能與東南亞國家對接、交流和溝通,同時又熟悉東南亞國家法律、金融、貿易知識,具備市場分析能力的國際化人才成為外貿企業爭奪的焦點。隨著國外企業本土化及國內企業國際化的步伐加快,高素質營銷人才與國際貿易人才將越來越走俏。面向東盟國家,掌握一門東南亞國家語言的國際貿易專業也是近些年來考生報考的熱門專業之一。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國際貿易專業在培養面向東南亞的專業人才上不斷摸索,找準目標和定位,提出了符合自身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
首先,從培養目標上進行改革。
我校實行“3+1”的培養模式,即三年在國內學習相關專業課程,一年在語言對象國學習。在培養目標中明確,獨立學院國際貿易專業要求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知識與技能,熟悉通行的國際貿易規則、慣例和中國對外貿易的政策法規;具備較強的英語交流能力,掌握一門東南亞國家語言,了解主要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地區的社會經濟情況。培養的是“厚基礎、強能力、寬適應”的能在涉外經濟貿易部門、外資企業及政府機構從事東南亞國際貿易實際業務、管理、調研和策劃的高級專門人才。區別于高職高專的操作性人才培養目標,也區別于其他高校科研型人才培養目標,強調理論夠用,增強實踐,具備獨立分析思考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其次,從課程體系設置和教材使用上進行改革。
配合培養目標的要求,在課程體系設置及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的分配上也進行相應的改革。將整個課程體系分為三大模塊,公共課程模塊、專業必修課程模塊、專業選修課程模塊。
公共課程體系中對部分課程進行整合,壓縮課時,并調整考核方式,將部分課程由考試科目改為考查,為教學模式創新與改革提供基礎。
專業必修課程體系劃分為兩大塊,一塊是專業理論課程、一塊是專業實踐課程。專業理論課程體系注重構筑學生經濟學基礎知識,形成對經濟環境的自主分析和思考能力,重點是結合實際經濟現象包括金融危機、中國經濟貿易發展現狀、國家在不同時期實施的各種財政和貨幣政策等進行理論性的分析,減少經濟學的單純數學模型分析,提高學生學習和關注經濟貿易的興趣;專業實踐課程體系主要注重國際貿易專業實驗室建設,建成后的國際貿易專業實驗室包括商務談判情景模擬實驗室、國際貿易仿真模擬實驗室,引進包括外貿單證、報關、國際結算、物流、證券等軟件,通過軟件模擬熟悉流程后,進入仿真模擬實驗室進行國際貿易角色扮演模擬,內設海關、銀行、工商、稅務、檢驗檢疫局等貿易相關部門,運用真實單據進行仿真模擬,實現實踐課程學習與真實的零距離。同時,在同一門課程的課時分配上也注重實踐課時的占比,包括專業理論課程在內,也要求有一定比例的實踐和見習課時,特別是在東盟博覽會期間,通過體系設置保證和鼓勵學生參與東盟博覽會的時間和興趣。
專業選修課程模塊保證國際貿易相關知識體系的補充。包括東南亞經濟貿易與人文地理知識、WTO概論、國際貿易地理、證券、物流等大量的相關經濟學知識供學生選擇學習。同時,“3+1”培養模式的語言對象國的語言學習也是專業必選課中的重中之重,國內的語言學習的好壞,關系到學生到語言對象國學習的效果和積極性。
為保障以上課程體系設置達到良好的效果,教材的選擇顯得尤為關鍵,對于專業理論課程,教材的選擇既不能有過多的經濟學模型分析,也不能過于簡單,目前教材市場上專門針對獨立院校三本教學的教材較少,因此各個獨立院校聯合起來編寫適合于獨立院校教學模式要求的教材成為趨勢;專業實踐課程目前以實驗的模式出現,因此實驗手冊編寫成為保證實驗效果的保證。
再次,在教學模式上的改革。
傳統的教學模式太過注重理論,忽略操作環節;忽略與其他課程之間交叉知識的應用;采用大班授課等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環節中難以突出對學生實踐性能力的培養;考試考核方法老套,不能突出實踐性技能的考核要求等等弊端都對老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教學模式的改革上,目前提倡“合作性”的教學模式,通過培養學生學習的合作性、自主性,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合作性。改變過去學生“等、靠、要”的被動形勢,學生在這種學習氛圍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體驗,為其終身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變固定課堂為流動課堂,讓大課堂變為小課堂,運用現代教學手法和教學評估機制,通過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實踐教學和模擬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合作性”教學改革目前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上課模式、考核模式,配合國際貿易實訓室建設,彌補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滯后的不足。
最后,在師資隊伍培養上的改革。
要使以上培養模式達到預想要求,在師資隊伍的培養和建設上就要從兩方面進行改革。
一是新引進的教師要具備實踐經驗,從事過貿易、金融等相關行業的人員更好,這類教師能夠在實踐性教學中運用實際案例進行教學,并且更能發揮相關理論學習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推進實踐性教學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二是對現有師資通過進修和調研增強實踐教學水平和能力,使教學過程更貼合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