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突圍:新疆地產酒的必由之路(1)
張帆
1998年底,全國白酒市場銷售下滑,市場競爭出現了全新的格局。2005年底的統計數據顯示,當年全國白酒產銷量不足600萬噸,而且市場仍然處于疲軟狀態中。
白酒產業發展的狀況令業界十分擔憂。為此,國家輕工總會,國家食品工業協會,國家釀酒工業協會等權威組織,每年都進行調研和召開行業戰略發研討會,試圖扭轉8年來一蹶不振的產業發展現狀,但是收效甚微。
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間,隨著農村糧食生產結構的不斷調整,生產技術和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創新,白酒的工業化生產水平日漸邁上新的臺階。特別是城鄉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使消費能力逐漸提高,以傳統文化為特征的白酒消費市場日漸繁榮起來,這為整個產業的發展提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是,由于各地主管部門有意無意間放寬和放低了市場的準入門檻,種類資本介入白酒生的后使產能迅速增加,與市場的消費需求產生了矛盾,直接導致了白酒產業在各個環節的無序競爭。
市場經濟的特征在于理順平等條件下的競爭格局。由于企業間在質量控制,品牌塑造,市場營銷推廣及其它各個環節產生的費用不同,生產成本也出現很大的差異。特別是大中企業與小企業在稅控方面的差異,直接導致了正規企業生產成本的增加,首先就是決定了不平等的競爭方式。
另一方面,過剩的產能直接導致競爭的加劇。而那些不規范企業與正規企業搶奪市場資源,肆意地破壞著競爭的格局,使整個白酒產業形勢雪上加霜。特別是當那些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的時候,把大中型企事業辛辛苦苦打造的行業形象毀于一旦,造成了市場的嚴重混亂。
在上述基礎上,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的調整雖然規范著企業的市場行為,但在此前的數年間使市場競爭更加不平等起來,一邊是無序使市場推廣成本不斷增加,另一邊是市場資源不斷地被瓜分甚至破壞,同時增強了大中型企業的市場經營風險。
當然,在這一背景下,市場也正在淘汰著假冒偽劣產品,彌合著市場自身的創作:通過長期的淘汰和行業的洗牌,一大批白酒生產企業迎勢而上最終脫穎而出,成為產業的脊梁;眾多的知名品牌應運而生,占據著市場的主流;以四川、安徽、山東、江蘇、河南、貴州等為基地的產業群也露出水面,成為強勢品牌發展的基礎。
相對于全國的產業和市場格局,新疆的白酒產業一直以來似乎都處于弱勢。特別是在區域強勢品牌中,新疆地產白酒到目前依然處于自我感覺良好的自戀中。
6年前,作為新疆本地品牌的代表,伊力特首先憑借資本實力沖出新疆、輻射西北繼而向全國市場發起沖擊。取得了驕人的業績。伊力特也憑借在全國市場多年來的良好表現,被業界稱為行業黑馬。
但是,在伊力特成功的背后,我們似乎也可以看出新疆地產白酒的悲哀:能夠像伊力特一樣走向全國市場的新疆品牌,再也難以尋覓。而且,無論從產業規模還是品牌文化建設方面,擬或是市場推廣理念方面,包括伊力特在內,與川皖魯蘇等地強勢品牌相比,依然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
首先,伊力特沖出全國市場憑借的是文化概念。淘盡黃沙始到金,地域的文化風情賦予了以伊力特為代表的新疆白酒的文化品位。而這種地域文化是憑借一種人們對其神秘的向往而進行傳播的。這正像云南香格里拉和新疆喀納斯走向世界一樣。當那種神秘感消失的時候,概念會逐漸從人們的思想中消退。
其次,伊力特是憑借實力從新疆地方強勢品牌沖向全國市場的。盡管其在全國市場前期的成功被業界所認可,但是就目前而言,要起把其塑造成全國市場強勢主流品牌還有很大的困難和差距。
再者,伊力特是新疆白酒界理念和思想轉變較早的企業。憑借其區域強勢品牌的實力,首先占據了高端人才的市場資源,使企業與人才戰略融合發,造就了新疆白酒業界奇跡。
還有,伊力特沖向全國的時候,正是全國白酒市場下滑的初期,其有別于各地文化理念的品牌推廣手段在當時來說成為了業界的一個亮點,倍受關注等。
伊力特顯然是成功的。但這些也正是新疆地產白酒中,其它品牌所缺乏的。同是新疆白酒為什么有這樣的差異?這確實值得我們深思。而新疆白酒業界的悲哀也就體現在這里。
事實上,通過伊力特的成功,我們還能發現更深層次的問題。比如說新疆酒企的觀念、企業高層決策者的理念,產業發展的理性,品牌文化和品牌價值的認識,營銷推廣手段的創新、產業突圍的差力點,產品文化的張力,企業文化的差異化物質等,這些問題都決定著整個產業的走向和興衰。
不可否認,我們的本土化品牌確實有許多值得推崇的東西。與伊力特相比,古城酒業,白糧液酒業、肖爾布拉克酒業等,雖然品牌知名度和綜合實力存在著差異,但是作為地方知名品牌,這些企業還是頗具有成長性的,而且還各自具有相當的優勢競爭條件。沒能成為全國性品牌,恐怕與上述原因有密切的關系。
事實上,與內地企業相比,新疆的酒企也一樣擁有很多的優勢,只不過這些優勢沒能充分挖掘和發揮罷了。
首先,地產白酒沒有進行集體性的戰略突圍,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在四川的宜賓、瀘州、成都等地;在安徽的毫州、阜陽、淮北等;在江蘇的宿遷、泗洪、淮陰等地;在貴州的茅臺鎮、山東的煙臺、青島等地,這些著名的白酒產業基地,國為有了許多品牌的帶動而形成了著名產業集群。這些產業集群借助著名品牌的核心文化的輻射,通過各自品牌文化的傳播和輸出共同塑造著產業文化。五糧液打造了宜賓的濃香型酒業基地文化;茅臺酒打造了茅臺鎮醬香型酒業文化;都 是較好的例子。
這些以集群戰略方式延伸、推廣并為斷地被重復的地域文化物質實質上就是白酒的生命載體。人們因為伊力特、肖金特等品牌了解了肖爾布拉克的人文氛圍;人們通過新天了解了喀納斯等,道理都是一樣。
產業的戰略突圍。倘若肖爾布拉克這個基地的酒企能夠在地域文化的大背景下實施集體突圍,那么其文化的傳播帶動整個群體的發展。但關鍵的問題是目前我們還沒有這種觀念。
其次,新疆酒企的品牌觀念還相對淡漠。在很多地方特別是城市,內地的酒企不論規模大小,產品投入到哪個市場、廣告宣傳和促銷活動就做到哪里。只要是酒店、商超和便利店,甚至城市大街小巷,隨處都可以看到白酒品牌文化的展示和宣傳。以品牌知名度搶占市場和增加附加值的理念使企業發展速度提升,便新疆酒企卻很少愿意這樣做。原因是認為營銷推廣費用太高,成本增加會導致利潤下滑等。
品牌消費已經成為市場的主流,品牌價值也將通過市場的消費體現出來。當我們還在以傳統的方法去推銷產品時,市場競爭對手的營銷理念早已超越了一個時代,這對新疆白酒業的整體發危害是相當巨大的。
再者,在營銷理念上,大部分著名品牌的生產企業推行的是企業文化主導消費理念,產品文化主導消費潮流,品牌文化主導核心消費市場,而營銷手段則是對企業、產品、品牌等三方面的文化進行整合并推向市場,輔助和引導市場消費。
但是,相對于新疆本土化企業來說,營銷在目前的階段還處在面對面推銷的階段,把產品置于消費者面前,問他們要還是不要,結果是把企業和推銷人員自身陷于被動的局面。因此,觀念的改變已經成為本地白酒發展的瓶頸。
當然,新疆白酒的發尚有很多的機遇,但是,面對越來越的殘酷的競爭的現實局面,再要實現整體突圍已是困難重重,付出的代價也會更大。同時,在產業的發展戰略方面,我們也應該回頭看看伊力特等本土品牌,其成長與發展的過程或許是一個樣板,能夠給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示。
事實上,新疆地產白酒相對于全國來說,有相當多的優勢,只是這些優勢到目前都沒能發揮和挖掘出來。比如高原故城,樓蘭遺址、絲綢之路、天山天池、喀納斯、伊犁以及沙漠、戈壁灘、草原、胡楊林等,所涉及到的人文、地理、歷史等資源十分豐富,這些都是白酒文化的載體。
同時,天然無污染的原料生產條件,豐富的自然資源,傳統的多樣化的民族文化等,都是白酒產業發展的載體和產品文化、品牌文化的基礎。沉積了幾千年的西域歷史文明,白酒文化一直以來都可以成為貫穿整個社會發展的主線。
有了上述的堅實的根基,有了伊力特、新天這樣的市場榜樣,新疆白酒產業的起跳機遇已經來臨,關鍵的問題已是如何實現內強體質外塑形象的問題了。
至于如何使地產白酒形成強勢產業并突出重圍,從而走向全國工區域市場,我們將繼續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