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城市化戰略研究
未知
一、重慶的城市化現狀
(一)大城市、大農村并存,城市化水平低
重慶幅員面積8.24萬平方公里,既有廣大的農村地區,又有特大型城市,具有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特征。重慶現轄40個區縣(自治縣、市),近3/4的區縣屬于農業區縣。1998年末全市總人口為3059.6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只有614.03萬人,而重慶主城六個區的非農業人口就有222.79萬人,是全國有名的特大城市。
由于我國長期城鄉勞動生產率低下和實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極大地限制了農村居民的入城。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和經濟體制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工業化開始了輕工業優先發展的“補課”,城市建設明確了補歷史“欠帳”的任務,城市化的抑制因素出現松動。1978年以來,重慶的非農業人口呈持續增加態勢,但增長速度較慢,以1985-1991年的最慢。
1978年至今,重慶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城市化率)增長十分緩慢,1998年也只達到20.1%,年均增長0.38%,而全國為30.4%,同期年均增長0.63%。
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與城市化水平密切相關。據計算,城市化率與第三產業百分率的合理比值范圍是0.8-1.5,比較發現,重慶非農業人口的增長速度慢于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的增長速度。1998年重慶城市化率與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值僅為0.53。1998年重慶的非農業人口比率與工業化率的比值只有0.60,遠低于國際公認的1.4-2.5的合理范圍。說明重慶城市化進程與經濟發展極不協調。
目前,重慶城市化水平尚處于準備階段(城市化在30%以前的發展階段)。按城市化發展的“邏輯斯蒂”曲線來判斷,今后重慶城市化的發展速度將加快,特別是城市化水平達到30%以后,將進入30-70%的國際公認的加速發展期。從日本和韓國的經驗來看,其城市化高潮時期的發展速度曾經達到每年分別增長1.6和2.9個百分點。
(二)城鎮體系不合理
重慶現有7個建制市,645個建制鎮。其中,特大城市一個,即重慶(城)市;20-50萬人的中等城市兩個,即萬州區和涪陵區,不僅數量少,而且規模小;10萬人以上的小城市6個,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等;其余多為人口在5萬人以下的城鎮。第一大城市重慶城市人口為250萬,而第二大城市萬州城市人口僅為30萬,首位度達88。目前還空缺人口規模5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可見,重慶特大城市孤懸,大中城市發展極為滯后,小城鎮發育十分緩慢,城鎮規模等級結構極不平衡。重慶特大城市與中小城市間的斷層極大地抑制了各城市間、各城市與周邊地區間的經濟聯系和梯度擴散。
重慶城市的地域分布差異明顯,西部地區城鎮發育較完善,特別是小城市和有一定規模的鄉鎮密度較高,城市化水平為28.34%,而東部地區經濟落后,很多屬于“老、少、邊、貧”地區,城鎮數量少、規模小、質量差,城市化水平只有11.60%。另外,三峽庫區淹沒城鎮遷建規劃、設計、“五通一平”等前期工程滯后,進一步影響了該地區城鎮的發展。重慶城鎮空間布局還具有典型的線形分布特點。90%左右的城鎮是沿境內江河密集分布,這與重慶的交通網絡分布和工業布局直接相關。這種布局結構無疑將進一步加大重慶東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差距,造成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失衡。
目前,等級最高的特大城市重慶主城區尚未完全形成“三、二、一”的產業分布的合理格局,對周邊中小城市的輻射能力不強,而且人口密度過大,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污染嚴重。“三線”建設以來的新興工礦城鎮產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不配套、自我發展能力弱。中小城市間缺乏合理的分工和特色,產業結構趨同,工業領域重復建設普遍。
二、加速重慶城市化的基本思路
(一)重慶的城市化模式選擇
城市化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城市所具有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而這兩種效應發揮的程度就是城市功能和城市競爭力的具體體現。從重慶的現狀來看,母城所承擔的經濟聚集功能、輻射功能和帶動功能無疑是很強的,但母城與第二級城市之間的首位度太大,造成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關聯度較小,從而制約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母城與原萬、涪、黔地區雖屬同一行政區域,而其間的經濟流向、經濟聯系可能還不如母城與四川省的瀘州―內江―自貢―宜賓一帶密切,原因一方面是交通不暢,另一方面還在于我市區域內部城市級差太大,沒有形成完善的大、中、小相結合的合理的城鎮體系。
從我市目前的情況來看,強化中心城市的功能是增強我市區域經濟輻射力,提高城市競爭力的必然選擇。而城市擴張受到了土地、環境等條件的限制;且全市地域十分廣闊,加上有突出的城鄉二元結構特征,對中心城市經濟輻射功能的發揮產生了很大的制約,客觀上要求有一批次級中心城市來承接中心城市的經濟輻射和產業帶動,形成產業梯度發展的格局。而發展小城鎮,又將受到小城鎮經濟總量太小的制約。因此單純發展特大城市和發展小城鎮對我市加快城市化步伐都是不現實的。
按照區域經濟增長極理論,經濟增長不可能在各地同時出現,只能以不同程度地發生在有限的區域極點內,然后以不同速度擴散到周圍地區。經濟活動在空間上集中于少數幾個城市,能比分散狀態更快、更有效。因此,重慶的城市化也應選擇重點突破的方式,充分依托重大線性基礎設施,發揮產業的集聚與擴散效應,選擇特大、大、中、小分層推進的城市化模式。重點培育大城市、中等城市,加快發展小城鎮。形成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鎮組成的規模適度的城鎮體系,縮小城市的首位度,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布局。但是,按核心――邊緣增長理論,母城作為核心區存在,可能會對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相當于邊緣地區)的發展產生抑制作用,造成母城規模的進一步擴大,而周邊地區發展處于相對停滯的狀態。為防止這種狀態出現,在培育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時,除了強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外,更重要的是要培育一批特色產業群,使之成為啟動區域經濟增長和城市發展的助推器。
(二)重慶城市化的目標
――2005年,全市城市化水平達到30%。主城區功能進一步增強,萬州初具大城市雛形,一批地域性中心城市成為中等城市;連接主城區與大、中城市之間的快速交通網絡、信息網絡初步形成。
――2015年,全市城市化水平達到45%。形成長江上游地區以都市圈為核心,層次分明,功能合理,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有機結合、組團式、網絡化發展的城市群:主城區中心城市功能已相當完善,完成城市現代化進程,城市競爭力大為增強;萬州大城市的城市功能漸趨完善;中、小城市在城市規模擴展的基礎上,以各具特色的產業為依托,成為帶動區域經濟增長的眾多極核點。
――2020年,全市城市化水平達到50%。形成長江上游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城市(鎮)群,各城市間由快捷通暢、各種運輸方式有機銜接的區域交通網絡連接;城市空間布局合理有序,城市規模適度,城市環境大為改善;城市的發展為農村經濟發展騰出更廣闊的空間,城鄉差別大大縮小。
(三)都市圈功能定位
1.都市圈的范圍。都市圈由主城區和主城區的外圍組團組成,包括渝中區、九龍坡區、江北區、沙坪壩區、南岸區、大渡口區、渝北區、巴南區、北碚區所轄區域,共2500平方公里。主城區的范圍:東起銅鑼山,西至中梁山,北起井口、人和、唐家沱,南至小南海、釣魚咀、道角,面積約600平方公里,是城市化水平較高、城市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除主城區之外,都市圈還包括魚嘴、長生、界生、一品、北碚、西永、白市驛、西彭、兩路、蔡家、魚洞等11個外圍組團。外圍組團是與主城密切聯系的獨立城市,也是主城用地結構的延伸和發展。
2.都市圈的功能。都市圈也就是市域中心城市,是全市城鎮體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區域。重慶的都市圈不僅要帶動市域經濟發展,更要定位于為西部地區發展服務,力爭成為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極核。今后5-20年要進一步發揮“窗口”和“龍頭”作用,帶動西部地區經濟加快發展。強化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功能,重點是建成“三中心、兩樞紐、一基地”,即建成輻射長江上游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商貿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信息服務中心,交通樞紐、通信樞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形成與成都、武漢、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相互呼應的現代化城市群格局,城市間產業關聯度大大增強。
――強化交通通信樞紐地位。交通通信基礎設施是城市功能的載體。“十五”期間我市要繼續強化骨干交通網和信息網的建設,構建起內外通暢、方便快捷、各種方式有機銜接的綜合交通通信體系。重慶是西部唯一集水、陸、空交通運輸為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待渝懷鐵路、遂渝鐵路建成之后,重慶鐵路樞紐將是五條鐵路的交匯點,成為西部地區最大的鐵路樞紐;重慶港是西部地區最大的內河港口,有條件建成西部地區最大的集裝箱運輸和滾裝運輸中心;到“十五”末,以重慶主城為中心的放射狀公路交通網絡已比較完善;隨著江北機場二期、三期工程的完工,重慶的航空運輸樞紐功能將日趨健全。通信方面重點則是建設區域信息傳輸骨架網絡,提升重慶通信交換平臺的級次,由三級交換平臺上升到二級;開發信息資源,提高信息交換的頻率和交換質量。
――強化商貿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信息服務中心功能。依托都市圈與外部完備的交通、通信網絡體系,進一步強化都市圈對物質流、資金流、信息流及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的集散功能。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培育市場體系,特別要加快要素市場的發展,營造商業氛圍。發展各種市場中介組織,建成西部最大的商品交易中心和貨運流通中心;發展博展業和傳媒業,使重慶都市圈成為區域性商品展示的窗口和信息交換最活躍的地區;發揮科教資源優勢,發展教育產業和高層次的科技服務業,建成區域性人才培訓交流基地和科技服務貿易中心;創造條件爭取國家支持重慶培育和發展區域性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