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工程與中西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互動分析
劉永進
摘要:在新的世紀,為了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國家加大了對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實行“西部大開發”戰略,優先安排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資源開發項目,逐步實行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鼓勵國內外投資者到中西部地區投資,進一步發展東部地區同中西部地區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更加重視和積極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從多方面努力,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
關鍵詞:南水北調工程 可持續發展 發展戰略
一、中國水資源分布特點
我國水資源主要來自降水,因受海陸位置、氣候條件、地形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水資源地區分布很不均勻,其總的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呈現南方水資源較豐富,北方水資源貧乏,南北相差懸殊的基本格局。據統計,若以流域劃分,我國南方地區,即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浙閩臺流域、西南諸河流域水資源總量占全國的81%,但國土面積和耕地面積卻只為全國的36%左右,人口占全國的54%;北方地區,即內陸諸河流域、黑龍江流域、遼河流域、海灤河流域、黃河流域、淮河流域,耕地面積占全國的64%,人口占全國的46%,而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的19%。其中海灤河、黃河、淮河三片,水資源總量僅2126億m3,只占全國的7.5%,而國土面積占全國的15.1%;且這三片多大平原,人口、耕地密集,人口占全國的33.7%,耕地占全國的38.5%,人均占有水量637m3,畝均占有水量360m3,遠低于全國平均值。海灤河流域人均水量只有430m3,畝均水量只有251m3,分別為全國均值的16%和14%。水資源空間分布上的不平衡性及水資源與全國的人口、耕地和礦產資源分布上的不匹配性,是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必須加以解決的重要困難問題。至今天,南方的土地、礦產資源短缺與北方的水資源短缺,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邊界性約束。南方的水多,沒有地,洪水泛濫成災;北方的地多,沒有水,沙漠東進南侵,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南北方的長線資源不僅沒有用武之地,而且成為災難之源。這就是著名的短線約束理論。邏輯的出路只有一條,實施南水北調工程,進行水資源空間上的再配置。南水北調的設想始于50年代。1953年,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在聽取治黃工作匯報時就曾說:“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將來如有可能,借一點水也是可以的”。從此南水北調便載入我國水利史冊,并經過幾十年科學考察和長期深入研究論證,提出向西北、華北調水的三條路線,形成南水北調東線、中線、西線的總體格局。
二、南水北調對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影響
在新的世紀,為了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國家加大了對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實行“西部大開發”戰略,優先安排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資源開發項目,逐步實行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鼓勵國內外投資者到中西部地區投資,進一步發展東部地區同中西部地區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更加重視和積極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從多方面努力,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
南水北調工程既是一項跨世紀的大規模調水工程,同時,又是一項支撐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經濟開發工程。它的實施,將極大地緩解水資源缺乏對中西部地區,如西北、華北經濟發展的制約,使其豐富的能源、礦產和土地資源得以更好地開發利用,促進其經濟發展,縮小其與東部地區的經濟差距,從而實現全國范圍的協調發展。
南水北調工程規劃東線、中線先行,主要受水區是我國人口稠密、工農業生產、科技、文化教育發達的北京、天津、山東、河北等省市,調水的效益主要是城市生活和工業生產供水、農業灌溉、生態環境用水等。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工程的興建,將大大促進受水地區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受水地區經濟的發展意味著國家的經濟實力的進一步強大,從而國家也會有更大的財力來實施中西部地區發展戰略。此外,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位于西部,其調水區和受水區都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這些地區自然環境惡劣,交通閉塞,經濟落后,城市化水平低,大量人口還聚居在農村或分散居住在崇山峻嶺之中,與內地交往甚少。因而調水工程的興建,將為這些地區帶來大量工程投資,引進技術和人才,改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擴大對外交流,最終促進這些地區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和社會安定。因此,南水北調工程不僅是國家中西部地區發展戰略的支持工程,而且其西線工程本身就是國家中西部地區發展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
南水北調工程不但能促進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而且東部地區也獲益非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與資源配置的空間分布嚴重錯位,即資源豐富的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落后,而資源貧乏的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相對發達。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后,中西部地區更多的能源礦產資源得以開發利用,為東部地區發展提供穩定的能源、原材料供應,有助于東部地區經濟的穩定發展。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后,中西部地區經濟得到發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費能力增強,這將為東部地區產品開辟廣闊市場,有助于東部地區制造業的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此外,調水工程也使得中西部地區生存環境得到改善,就業機會增加,從而促使東部人口向中西部遷移,緩解東部地區沉重的人口壓力和就業壓力。
因此,南水北調工程的興建,不僅對國家中西部發展戰略,而且對全國總體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南水北調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分析
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資源。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關鍵問題是資源能否滿足人類世世代代生存與發展的需要。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之源,是生態環境中最活躍和影響最廣泛的因素,因此,水資源是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
(1)1978年以后,我國北方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水平提高,工業、農業、城市生活用水量大大增加,而水資源供應量嚴重不足,經濟、人口、環境與水資源供給比例失調。過度開采地下水使北方地區地下水位嚴重下降,引起地面降沉,海水入侵;過度利用地表水使大江大河斷流,湖泊干涸,濕地萎縮,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逐年擴大,沙塵暴肆虐。可以說,因氣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資源短缺而造成的生態環境惡化已嚴重影響到我國北方缺水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如此,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我國北方地區人口仍將增加,經濟仍將進一步發展。而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水量和水質的需求,以及對生態和環境改善的要求越來越高,北方地區水資源供求將更加不平衡,生態環境可能繼續惡化。對區域性水資源不能維持生態平衡的地區,水資源失衡問題只能靠調水解決。解決北方地區缺水問題,從流域內調劑,如從海河調水,增加引黃、抽淮等都不能滿足北方地區嚴重缺水的需求,只能從流域外的豐水地區,如南方地區調水。如果不從南方地區調水補源,北方地區生態環境改善和可持續發展就無從談起。
(2)我國屬發展中國家,又是人口大國、農業大國,用占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目前我國人口已達13億,預測高峰時會有15、16億人口,因此必須設法擴大環境容量。中國南方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每畝耕地平均糧食產量達1000公斤左右,但人口相當擁擠,人均耕地不足1畝,江蘇、浙江只有0.7畝左右,人們為了增加耕地,到處圍墾江湖洲灘,與水爭地。我國北方耕地較多且還有大片的可墾荒地,因受水資源不足的制約,糧食單產較低或耕地未能利用,如華北地區糧食畝產只有200~300公斤,西北地區則更低,但這些地區光熱充足,只要解決了干旱缺水問題,糧食產量就會成倍增長。
四、結語
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將具有豐沛水量的長江流域和西南諸河流域的水調到缺水嚴重但能源、礦產和土地資源豐富的北方地區,將實現大范圍水資源優化配置,有效緩解北方地區的“水荒”,使干旱缺水嚴重,草原退化加速,沙漠面積不斷擴大,河流斷流,湖泊、水庫等水體面積日益縮小的廣大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環境容量得以擴大,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南水北調是改善國家水資源配置的重大基礎性戰略工程,關系國計民生,也是一項利國利民影響深遠的工程,不僅能在當代有效緩解北方缺水,而且將改善生態環境,擴大環境容量,支持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惠及子孫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