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通貨膨脹與騰籠換鳥
宮趙輝
三、經濟轉型,騰籠換鳥 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經濟第一次轉型,從此走上強國之路。“從1952年到2008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增加了77倍,國內生產總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長。今天的中國,與60年前相比,一天創造的財富相當于當時一年的總量,國家的財政收入是那時的1000倍;今天的中國,在世界的經濟舞臺上,已經不再是一個無足輕重的窮國弱國,經濟總量在世界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不足1%上升到了6.4%,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2007年就超過了美國。2008年,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衰退中逆勢強勁增長,總量突破30萬億元,”,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50%,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引擎。“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參與國際市場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加大,對外貿易實現了年均18.1%的增長。2008年,中國的貿易總額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猛增到2.56萬億美元,相當于改革開放前30年總和的15倍,是1950年的2266倍”。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全年進出口總額22073億美元,比2008年下降13.9%。2010年預計全年進出口貿易總額2.9萬億美元左右,逆市增長30%以上。 雖然經濟發展成就巨大,但中國GDP比重不協調,經濟增長方式表現為“兩高一低”,即高出口、高投資、低消費。在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中,外貿出口占據比重有時高達70%左右,長期居高不下,08世界金融危機后,政府采取積極財政政策,投資4萬億,10萬億信貸用于基礎設施建設,以此拉動經濟增長,GDP中投資比重超過60%,而消費所占比重嚴重不足,拖了經濟發展的后腿。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官方數據計算,中國的最終消費率從1981年的62%下降到2008年的48.6%,遠低于世界平均70%以上的水平;其中居民消費率下降到2008年的35.3%,遠低于世界平均60%以上的水平。以居民消費總額排名,中國排名世界第七位,不僅落后于美國和日本,而且低于人口不足中國二十分之一意大利。于此同時,在經濟高速增長的20年中,而中國職工工資總額占GDP比重一直偏低,全國平均在12%-16%之間,如果再加上工資額30%的福利,則在15%-20%之間。西方國家普遍在54%-65%之間,如日本1999年分配率為54.18%,美國2000年分配率為58.31%,德國2000年分配率為53.84%,英國2000年分配率為55.27%。居民消費率也在逐年下降。國家統計局改革30年報告數字顯示:1979-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價上漲,增長6.5倍,年均增長7.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扣除物價上漲,增長6.3年均增長7.1%,低于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4.1%的幅度。同時基尼系數超過0.47,居民收入增長緩慢,股市造富神話此起彼伏,貧富差距擴大。因此,調整GDP結構,擴大內需,改善民生,實行經濟轉型成為當務之急。 四、結論與建議 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面臨土地成本、原料價格、工資成本、環境成本、人民幣升值等諸多因素,已經難以為繼。突出表現在貿易摩擦不斷,需求結構失衡、供給結構不協調、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環境破壞大、空間布局不夠合理等方面。從需求結構看,主要是消費與出口、投資與內需失衡。從產業結構看,主要是產業發展不協調、農業基礎薄弱、工業核心競爭力不強、服務業發展水平低,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從城鄉和區域結構看,主要是城鎮化率不高、中西部地區發展滯后、城鄉和區域之間生活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務差距較大。從要素投入結構看,主要是資源消耗過高,環境保護壓力加大。為此,就必須改弦易轍,擯棄靠自然資源和要素投入驅動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把經濟發展引導到更多地依靠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各種創新活動上來。騰籠換鳥,以擴大內需,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創新能力、改善民生為宗旨的第二次經濟轉型,使全國人民充分分享經濟發展成果,使得經濟發展與民眾福祉共同提升,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友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