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發展中不斷培育和完善市場經濟體系
劉東波
[摘要]市場體系是市場經濟重要的運行載體,是相互聯系的各類市場的有機統一體,是市場功能得以發揮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培育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需要把握三個方面:一是塑造平等的市場主體,二是培育完善的市場體系,三是建立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從而促進社會和諧,推進經濟社會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市場主體;市場體系;宏觀調控
一、塑造平等市場主體,增強財富創造能力
所謂市場主體,指在市場上從事交易活動的組織和個人,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以一定組織形式出現的法人。通常情況下,市場主體包括企業、居民、政府、中介機構以及其他非營利性機構。要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必須塑造平等的市場主體,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其創造社會財富的能力。
1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主體地位,切實保證政權的人民性,大力創造公平的競爭起點,努力實現市場主體的起點公平,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真正的深層次起點公平在于生產條件占有和結合狀況的平等,而這又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保障。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在這一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體制轉軌的初始條件。但在體制改革的市場趨向中,公有制主體地位不斷受到理論領域和世俗領域的挑戰。只有很好地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才能為階段性理想公平狀況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作為市場主體的勞動者或企業一旦占有生產資料和社會資源,實際上就前提性地解決了他們在社會政治和經濟地位中的平等問題。公平的社會環境一旦形成,就能使社會成員在人格、尊嚴、價值選擇和自由權利等方面受到普遍尊重,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質,增強人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
2為市場主體提供平等的機會,開展公平競爭。國家應該大力推動經濟持續性發展,努力增加就業崗位和就業人數,加強對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素養養成,提高其綜合素質,切實保護勞動者依法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人們一旦享有平等進入市場、就業和獲得資本的機會,就會在公平競爭條件下,千方百計地配置生產要素,挖掘自身潛力,改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降低成本,以最小的資源消耗生產出更多的符合市場需要的商品和勞務,提高生產效率,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并藉此獲得豐厚和公平的回報。
3加快健全既符合國情。又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目前,我國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已初步建立,但在眾多的農村特別是西部農村地區,社會保障水平還相距很遠。最低生活保障是政府保障居民最基本生存權利的共濟措施,只要是本國居民,只要符合條件,不管居住地在那里都應該享受。現實情況是,城市居民一般都享有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而農民幾乎沒有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許多人生活困頓,無所依靠。由于政府在社會保障方面還在探索路子,弱勢群體問題在我國還比較突出,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處于劣勢地位。弱勢群體的利益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部分社保資金不能按時到位,使弱勢群體有一種被忽視的感覺,心里產生落差。農民及一些低收入者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一旦受到挫傷,就會嚴重影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嚴重影響社會的和諧發展和穩定。
4建立和完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政府不應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而應通過政策法規間接調控企業的行為。讓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隔斷企業與政府的行政隸屬關系,企業可以按市場需求,遵循市場規律,自主地依法組織自己的生產經營活動,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擴大經濟效益。企業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平等地參與市場競爭,不受政府的過多牽制,自己主宰自身的命運。在競爭中,提升微觀乃至社會整體效率,為共同富裕的實現提供堅實基礎。同時,割斷企業與政府行政隸屬關系,也會極大地抑制當前諸多壟斷產生的可能,防止某些畸高收入的出現。
二、培育完善的市場體系,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市場體系是市場經濟重要的運行載體。所謂市場體系,是指相互聯系的各類市場的有機統一體,它是市場功能得以發揮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完善的市場體系是發揮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基礎作用的重要因素。沒有完善的市場體系,市場功能就無法充分發揮,資源得不到優化配置,經濟體制改革就無法取得良好成效。
完善的市場體系必須具備三個基本特征。第一,必須是門類齊全和健全的。市場體系是一個結構完整、層次合理的各類市場要素共同作用的,要求實現整體功能優化目標的有機統一體。商品市場、金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是最基本的內容,是市場體系三大支柱。市場是商品和勞務流通的場所,是各種資源優化配置得以實現的通道。只有建立起相應的市場,形成配套的體系,才能發揮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作用,資源才能優化組合,才能提高經濟效益。第二,必須是統一的和開放的。市場體系是市場主體、市場客體、供需變化等共同組合而成的有機統一體,他們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市場運行效率以及市場功能的整體發揮。同時,市場不是自我封閉而是全方位開放的;不是分散自發而是由國家宏觀指導的;不是割斷而是相互聯系的。因此,市場體系內部各類市場若發育不健全,都會影響其他市場功能的良好發揮。如果存在地域界限和部門割裂的情況,就會嚴重影響資源在各類不同市場的自由流通。只有消除地區封鎖和市場內部“大而全”、“小而全”,實現對外聯系和開放,才能真正融入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第三,必須是競爭和有序的。競爭是市場經濟充滿活力的重要保障和催化劑,它促使市場體系逐步得到完善。如果沒有競爭,地區壟斷和封鎖現象嚴重,市場經濟就不會實現優勝劣汰;若市場被某些利益集團所控制,通過市場就難以合理配置社會資源。競爭促進市場體系結構優化和市場功能的有效發揮。要制定相應的市場法律和規則,從而實現市場運行的有序性。良好有序的市場環境一旦形成,將為市場主體提供良好的活動空間,加速生產要素自由流通,促進供給和需求的平衡,有利于市場體系規范化;若市場無序,規則紊亂,會嚴重阻礙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破壞市場體系完整性和有序性。
培育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必須做到3點:
1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打破行政壟斷和地方保護主義,建立開放統一大市場,促進商品和各種生產要素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傳統集權體制下所形成的壟斷基本上是通過行政手段和等級制嚴格的行政組織來維持的,稱為行政壟斷。由于經濟體制不健全,市場體系不太完善,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一些地區經濟發展十分緩慢,企業效益差,缺乏競爭力,當地政府為保護本地經濟發展不得不采取行政壟斷的手段。這種做法表面上使企業受到庇護,提高了當地政府的業績,但實際上阻礙了正當的市場競爭,不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容易滋生政府腐敗,影響政府的信譽和形象。必須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推行政務公開,增加政府辦事透明度和民主性。轉變政府職能,減少政府過多的不規范的行政干預,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系。
2開展公平、有效、正當的市場競爭。市場不是封閉的、分散的,它具有統一性和競爭性。競爭引起了資本的積累和效益的提高。競爭是追求各自利益的經濟活動當事人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的過程,是市場體系有效運作的必要條件。競爭作用于市場價值的形成和市場價格的運行,沒有競爭就不可能提供準確的價格信號,不能給市場活動者以激勵和壓力,無法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但是,不正當市場競爭同樣會影響市場體系的健康發育,導致資源浪費和不合理配置,必須開展正當、公平、有序的競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開放性和效率性經濟,必須實行開放。建立一個合乎生產社會化和國際潮流的市場體系,保證企業及時獲得市場供需、價格波動、市場潛力等信息,加速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有效運轉和流通,提高市場效率。 3建立社會主義信用體系。“人無信而不立”,誠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靈魂,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石。信用是市場主體的一種無形資產,一旦信用缺失,市場機制就難以正常運行,擾亂正常的經濟秩序。市場交易活動中的失信行為,增加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是市場體系健康成長的重大障礙。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信用體系應把握3個方面。首先,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法律的權威性為信用體系提供強制性保障,使市場主體意識到,一旦行為不當,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從而提高其道德上的自律意識,保證社會信用體系有效運行。其次,明晰產權,為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提供保障。產權明晰可以使市場主體明確自己的財產所有狀況,意識到只有自覺遵守誠信,才能保證自己的長遠利益。再次,通過報刊、新聞、廣播等大眾傳媒,對人們進行信用意識和觀念的培養。人的道德素質一旦提高,自律意識增強,信用自然具備,就能在經濟活動中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完善信用監管和失信懲戒制度,形成有效的失信懲戒機制,可以促進市場內部的公平有效競爭,完善市場經濟體系,優化資源配置。
三、建立健全宏觀調控體系,促進經濟均衡發展
市場機制本身有其運行的客觀規律,它不以政府的意志為轉移。由于市場具有缺陷和不足,需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把“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結合起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介入市場進行宏觀調控,具有現實的必然性。
首先,政府宏觀調控可以彌補市場缺陷和不足。市場機制具有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可能出現市場失靈,致使供需關系失衡、資源浪費、效率喪失、經濟秩序混亂等,加上市場調節是事后調節,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