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的“GDP崇拜”也該改改了!
黃江偉
管理學中有講到“你倡導的就會成為一種行為指南”,于是在不同時期,由于上級政府的不同要求,各地政府都刻上了難以磨滅的政績觀的時代烙印。大躍進時期的“砸鍋煉鋼”,后來的“毀林開荒”、“圍湖造田”,再到前期的工業園大興土木、大廣場越來越大等等,都曾被看作值得表揚的“政績”。
諾貝爾經濟學將獲得者阿瑪蒂亞?森就曾說過,如果一國經濟的成功之只是以國民收入來計算,那么生活的目標就會丟失。
2004年2月21日,溫家寶總理在一次省部級主要干部工作會議中指出“多少年,我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積累了不少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加,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后,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的矛盾加劇,經濟增長方式落后,經濟整體素質不高和競爭力不強等。這些問題必須高度重視而不可回避”。
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也首次提出了“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提出了“五個統籌”的新發展戰略,其核心貫穿了“以人為本”極賦人文主義精神的治國、執政理念。新發展觀有狹義的GDP擴展到廣義的HDI(人類發展指數),正向人本主義回歸的價值觀轉變。
其實不僅是大到國家,“GDP崇拜”在營銷領域長期以來也是大行其道。銷售指標幾乎成了所有企業唯一追求的指標,而失意者也往往用“成者王侯敗者寇”來寬慰自己。看到中國關于發展考核指標的調整,我也不禁在想:我們企業關于營銷的考核指標也應該改改了。
中國的企業比國外企業困難,不少報道有講某某跨國企業經過5年、7年的發展在中國市場首次達到盈利。而中國許多企業就沒有這么幸運,他們必須面對今年不盈利明年就死亡的殘酷壓力,所以讓他現在就放棄對銷售收入與利潤的追逐顯然不是很合適。
但是我們的企業也必須看到由于簡單的追逐銷售收入的指標,在企業中正潛伏著十分巨大的危機。主要在企業的發展中我們很容易疏忽幾個十分重要的指標。
昨天、今天與明天的市場
市場的變化是十分迅速的,而企業很多決策來源于自己昨天的成功。但又由于昨天的不可復制性,所以我們很多企業往往在發展中再也找不會昨日輝煌的感覺。銷售指標的制定依據往往是將“昨天”作為參照系,所以要想持續均衡的發展,必須在政策制定時考慮昨天、今天與明天可能面對的市場環境與競爭狀況。
昨天、今天與明天的人才
由于銷售指標考核的是即期業績,所以真正在相關崗位的很少考慮明天,他們就常常會出現透支資源、寅吃卯糧的現象。在營銷隊伍中,有一些是來“淘江湖”的,企業的持續壯大是不能夠靠這些人來支撐的。所以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建立自己的“黃埔計劃”,只有培育了今天的精英,才能贏得明天的戰爭。
昨天、今天與明天的對手
昨天,企業從無到有面對的可能是與你相當的一無所有的游民;今天,企業從小到大面對的就是經過一定風浪的正規部隊;明天,企業從大到強面對的就是武裝到牙齒的“多國部隊”。所以我們的戰略、我們的構架、我們的管理、我們的考核都將迎來巨大的考驗。
國家面臨的“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居民(員工)收入差距持續擴大,我們企業也會遇到;國家面臨的就業競爭和社會保障壓力(企業社會責任)增加,教育(培訓)、衛生(員工從業健康)、文化等社會(企業)事業發展滯后,我們企業也必須面對;還有人口(員工人數)增長、經濟發展(企業經濟增長)同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的矛盾加劇,經濟增長方式落后,經濟整體素質不高和競爭力不強等問題,我們企業也不可回避。
所以透過國家執政觀、政績觀、發展觀的變化,我們企業也要考慮一下自身是否需要變化。這種變化可能不是你自己想不想變,而是隨著國家整體經濟發展觀念的調整,整個市場經濟方面的政策法規會引導或是強迫著企業向更為和諧的方向去發展。
這時候,動比不動好、早動比晚動好、主動比被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