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市場經濟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價值取向探究
王小聰 郭嵐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的發展呈現新的發展態勢。文章通過闡述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的內涵,針對其存在的問題,從實質和形式兩個方面來剖析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價值取向,探討其特點及其發展趨勢,以此來完善高職教育課程理論,深化高職教育課程改革。
論文關鍵詞:市場經濟;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價值取向
課程改革是高職教育改革關注的核心與重點,而課程目標是課程改革的關鍵和首要問題。因此,對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進行探討,是適應社會發展和時代精神的客觀需要,也是促進全社會正確認識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價值的客觀需要,有利于課程理論研究本身的繁榮與創新,有助于指導高職院校辦出高職教育特色,對高職課程改革的推進與反思具有巨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市場經濟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價值取向分析
價值取向屬于價值哲學的重要范疇,它指的是一定主體基于自己的價值觀在面對或處理各種問題時所采取的行動準則和表現出來的基本價值傾向,它對主體的價值選擇起決定性作用。課程目標是一定的教育價值觀在課程領域的具體化,因此,課程目標也就有一定的價值取向。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可以從實質和形式兩個方面進行解讀。明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價值取向,有助于提高制定課程目標的自覺性和自主性,有利于提高課程建設的質量和水平。
(一)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實質取向解讀
學科、社會和學生是課程目標形成的依據和源泉。確定合理的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應整合學科、社會、學生等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考慮。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目標是高職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在課程領域的具體體現,因不同維度而具有不同課程目標價值取向。當前,影響較大的課程目標價值取向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1.知識本位價值取向。所謂知識本位價值取向,即以知識為中心,關注文化的傳承、知識的創新和學術研究與探索,倡導“知識就是力量”,主張通過課程教學來提高個體的認知能力。課程目標主要反映學科的固有價值,強調學術性的知識在課程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學術性。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體現其高等性,學術的發展是重要的一個方面,注重學術有利于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因此,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要體現這一價值取向,重視學術性,重視知識的價值與作用。
2.社會本位價值取向。所謂社會本位價值取向,即以滿足社會的需要作為課程價值的基本取向,社會本位的價值觀從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設計教育活動的一切,這種價值取向強調教育要為社會服務。課程目標主要反映課程的社會性價值,強調課程的中心應該圍繞當代重大社會問題,重視對社會需要的完全滿足和優先滿足,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參與制定社會規劃并付諸于社會行動。社會本位價值取向下的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定位于以社會需求為基礎,強調培養適應社會的生產、服務、管理等一線所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3.學生本位價值取向。所謂學生本位價值取向,即學生是課程的基本著眼點和中心,倡導學生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要從促進人的發展的角度開設課程,強調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作用。課程目標主要反映課程促進個體成長的價值,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來開展課程,課程的核心是認知、情緒、情感和態度與學生行動的整合。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目標定位于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出發點,構建能夠促進人的全方位發展的課程,“堅持育人為本,培養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高職院校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培養出既有技術又有文化、既有科學精神又有人文精神、既會工作又會生活的和諧發展的人”。
(二)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形式取向解讀
美國課程論專家舒伯特把課程目標形式取向歸結為四種,即“普遍性目標”取向、“行為目標”取向、“生成性目標”取向、“表現性目標”取向。就高等職業教育而言,其課程目標存在后三種比較典型的價值取向。
1.“行為目標”取向。“行為目標”(behavioral objectives)是以具體的、可操作的行為的形式陳述的課程目標,它指明課程與教學過程結束后學生身上所發生的行為變化。“行為目標”具有精確性、具體性和可操作性的特點,便于安排、評價和控制教學過程,可以較好地表現能力目標,有助于選擇學習經驗和指導教學。高等職業教育旨在培養具備某一職業崗位或崗位群所必需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高技術應用型人才。“行為目標”取向以對行為的控制為核心,表現出對“技術理性”或“工具理性”的追求,追求有分解的行為構成要素組成整合的行為能力,符合高等職業教育能力本位的性質,關注行為的結果,有利于培養學生掌握特定職業崗位或崗位群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
2.“生成性目標”取向。生成性目標又稱“形成性目標”,是在教育情境中隨著教育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成的課程目標。“生成性目標”注重過程,強調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進展情況提出相應的目標,強調教師、學生與教學情境的交互作用。“生成性目標”取向表現出對“實踐理性”的追求,有助于培養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應具有較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能處理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學生需要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獲得與提高。伴隨著高職實踐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與主題不斷生成,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能力得到不斷提高。“生成性目標”取向重視通過活動過程來培養學生獲得能力。
3.“表現性目標”取向。“表現性目標”是指每一個學生在具體的教育情境中的個性化表現,追求學生反應的多元性,關注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某種程度上首創性的反應形式,具有個性化、開放性的特點。“表現性目標”取向表現出對“解放理性”的追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職業道德與品質等綜合素質,體現了人文主義的教育價值觀。隨著終身教育思潮的推動,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深入,高等職業教育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重視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表現性目標”旨在為學生提供活動的領域,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性表現,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二、市場經濟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價值取向的特點及其發展趨勢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引入市場機制,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動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跟隨市場經濟發展的腳步,走向未來的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價值取向也將呈現若干新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一)市場經濟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價值取向的特點
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價值取向應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1.單一性向多元化變遷。隨著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勞動組織形式的急劇變革,崗位變化加快,選取單一的課程目標價值取向不能滿足高職教育目的的要求。隨著改革的深入發展以及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取向多元化,越來越表現出融合與超越的趨勢,“行為目標”、“生成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有機整合,使之更好地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2.現實性和未來性相結合。受終身教育思潮的影響,高職課程目標的定位應適應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一方面,立足現實,滿足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實事求是地分析各方面需要,確定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另一方面,面向未來,考慮未來社會的需求、學生生存發展的需求,從終身發展的角度,給學生奠定一個較為寬厚的基礎,增強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社會性和人本性相統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是個性化和社會化統一的過程,那么社會性和人本性也應該是一個統一的過程。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溫家寶總理指出“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在注重人的全面發展的同時,要密切與社會經濟發展相聯系,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也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過程。
(二)市場經濟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價值取向的發展趨勢
1.知識本位、社會本位和學生本位有機融合。知識本位、社會本位和學生本位三種課程目標實質取向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三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一個統一的過程。知識的發展與人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之間應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高等職業教育是服務于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產物,通過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推進社會發展,同時社會的發展反過來又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教育為載體,通過知識的傳遞,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更好地為社會服務。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價值取向的選擇涉及到一定的歷史與社會文化背景、學科與知識發展、職業發展、個體對社會及兒童發展的認識等等,因此決定課程的價值取向也是多元的,應有全局和整體觀念,合理統籌,促進高等職業教育新發展。
2.“行為目標”、“生成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多元整合。“行為目標”取向、“生成性目標”取向和“表現性目標”取向各有其優缺點與適用范圍。三種課程目標取向雖然內涵不同,但在實踐應用中并不相互排斥。就高職教育而言,“行為目標”有利于培養學生掌握特定職業崗位或崗位群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生成性目標”有助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表現性目標”則有益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職業探究能力以及職業意識、職業道德、個性品質等綜合職業能力。選取哪種取向的課程目標,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高等職業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課程建設涉及方方面面。高職課程目標的確立可以從社會、經濟、教育與就業等多角度進行考慮和分析。高職課程目標的確定單一依附于某一價值取向,不利于高職課程建設的整體和持續發展。因此,我們在選取課程目標取向時應具有多元整合的觀念,針對不同的問題情境,根據高職辦學特色,選取適合的課程目標價值取向整合模式,促進課程內容的選擇和課程實施。
總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影響著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及課程評價等領域,對整個教學課程活動起著定向和調控作用。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如何具體實現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價值取向的有機融合與多元整合,還有待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