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絕不按市場經濟辦教育
孫自華
近幾年,那個身材魁梧、理著平頭、鄉音不改的教育部原副部長張保慶退休后漸漸地淡出人們的視線。曾經他“沖冠一怒為教育”,但很快退休并沉寂多年,如今退休后張保慶的身份是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與退休前那個“怒斥教育弊端”的烈性高官相比,退休后的張保慶不變的仍然是他對教育的熱情、對貧困學生的感情。
近日,讓我們再一次走近教育部原副部長張保慶,體會他那份一切都是為了資助困難學生的心情。
中國絕對不能按照市場經濟辦教育
張保慶指出:教育本來就是公共產品,中國絕對不能。按照市場經濟辦教育。發展教育只能靠政府,政府就得花錢。他認為,中國教育宏觀看一片大好,微觀看都是問題,教育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如何處理好是關鍵。教育和市場經濟關系問題即是中國教育面臨的四大深層次問題之一。
他說,教育一方面要向市場經濟建設提供人才和制度的支持,但它更重要的使命是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市場經濟固然可以創造高度發展的物質文明,但市場經濟解決不了精神文明的問題,解決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教育要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同時,市場經濟也有負作用,它并不是包治社會弊病的靈丹妙藥;市場經濟必然會帶來兩極分化,它解決不了社會公正問題;市場經濟還會對人們價值觀、是非觀、世界觀產生很大影響,這些影響并不都是正面的。教育的作用和職能,就是要力爭縮小市場經濟帶來的負作用,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現在世界上把教育公認為準公共產品,教育本來就是公共產品,為什么“準?”就是有些教育領域還達不到公共產品要求,實現完全的公共性還需要一定階段。張保慶稱,我過去講教育不能產業化,我現在說絕對不能按照市場經濟辦教育,中國市場經濟需要教育,但教育不能按市場經濟辦。
中國教育另三大深層次問題包括“教育在整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位置問題”、“教育培養人、造就人的問題”和“教育的投入問題”。教育的位置問題上,一是科教興國戰略在中國并沒有真正落實,二是重視不夠,一些領導干部搞大項目幾千萬都敢投,教育幾百萬卻不舍得投,還有一些人把教育當成包袱,想把教育想推向市場,使教育產業化、企業化。
張保慶指出他最憂慮的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解決好教育培養人、造就人的問題,這方面問題很多,如浮躁成風、弄虛作假、做人不誠信以及私心很重,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心非常淡薄等等。
中國的教育投入問題是一個實際問題,也是一個老大難問題。教育投入為什么總是上不去,一是國家整體財力還很弱,二是中國公共財政體制尚未建立。但少修幾條高速公路,少建幾個機場,少建幾個城市廣場,就把教育投入解決了,他感慨道,教育太重要了,把教育搞好太難了,盡管如此,只要真正重視教育,中國教育問題完全可以解決。
中國大學的教育模式應在反思中改革
張保慶指出,中國大學的教育模式應該進行反思。錢學森也曾說過,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錢老說的,我也同意,可能是一個原因。
正因為如此,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大力推進大學教育領域的改革,正在反思這個問題,也在著手改革這方面的東西。中國大學教育模式,里面有幾個含義,教育模式包括教學內容,包括教學方法,包括教學環節的安排,包括理論課和實踐課的安排等等,它是一套的東西。我覺得中國大學的教育模式有成功的一方面,我不大贊成中國大學教育質量不行,因為中國大學本科教育有本科教育的特長,一般的質量來講還是行的。它的弱點在哪里呢?我們現在第一個問題就是教學內容變化慢,不能很好地體現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知識更新的特點。教材內容比較陳舊,有些甚至還比較落后,一本教材用多少年不變,這是一個大問題。這個問題教育部已經做了十幾年的工作。現在我們對大學的課程改革已經全面展開,現在正在重新組織人力編內容比較好的,能夠體現時代特點,反映我們科技成果的教材。關于教學方法,過去我們中國的教學方法就習慣于灌輸式的,老師講,學生聽,這一條方法正在改。再有,學生一般讀死書,讀書的能力很強,就是創造性思維這方面不夠,這一點也在想辦法改。另外,比方說光讀書,實踐環節沒有,實習環節、實踐環節太少,這個事情也正在研究。還有對整個學生的評價標準也在改,比方說什么叫好學生,什么叫不好的學生,什么叫學習好,什么叫學習不好了。過去我們往往看分數的,以分數來定,把分數看的過重,這是評價薄弱的一方面。諸如此類的事情我們都在研究。現在包括一些大學整個質量的評價體系,以后是社會來評價了。前一段時間提到中國大學‘冒’不出杰出人才,但這個問題是需要社會共同來支持,比如實踐環節,現在的實習都要錢了,比如學醫的搞解剖,過去有動物解剖、人體解剖,現在由于種種原因,這種事情比過去都少了。我剛才解釋這個意思,我們不是光反思,一方面是反思,一方面是在改革。有些成果過一段時間會看出來。
為什么推行國家助學貸款政策
張保慶指出,國家助學貸款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為什么要搞國家助學貸款,主要原因是想擴大對高校家庭貧困學生的資助的覆蓋面。因為過去我們高等教育規模比較小,比如在校大學生解放初期我們才11萬人。到現在我們普通高等學校已經1400萬人,發展這么快,如果純粹靠過去國家發放獎助學金的辦法,對困難學生的補助面不可能都能夠兼顧到的。而國家助學貸款只要執行的話,所有家庭有困難的學生,都應該按照規定得到貸款。這是一個原因。
另外,根據我們國家變化的情況而采取一些政策,因為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來,雖然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家庭貧困的人口還是不少的。在這種情況下,和市場經濟接軌,要供自己的孩子上大學,如果家里暫時有困難,總得有一個辦法解決。現在可以利用金融的力量,動用金融力量參與我們資助政策體系中去,你現在家里窮,有困難,你去貸款,這樣孩子大學畢業,就業了掙了錢,就可以還款,這是一個通常的做法。這一做法國外早已經做了,我們中國也是借鑒國外的經驗搞這個事情。
國家助學貸款和一般商業貸款的區別有這樣幾條,一般商業貸款完全是商業行為,第一,由家庭或者是個人直接向銀行提出申請。第二,你這個利益有擔保,或者有資產抵押。第三,利息都得自己付。第四,貸款的期限比較短。還有一條,貸款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商業銀行手里,他愿意貸就貸,不愿意貸就不貸。而國家助學貸款就不一樣了,國家助學貸款是指政府倡導,由學校和金融機構共同完成的一種貸款行為。
首先,它不是擔保貸款,是一種信譽貸款,學生根據自己家庭情況提出申請,經學校審核、銀行審核以后,就可以提出貸款。第三,貸款期間,特別是大學學習期間,他的貸款利息全部由政府支付。再一個,貸款期限比較長,按照去年調整后的貸款還款期,大概一個周期是十年。還有一條,他帶有政策性,因此按照現在的操作機制,如果你這個銀行中標了,不是你想貸就貸,是必須要貸,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的政策,按照信譽來完成貸款。
同時,國家助學貸款還有一個好處在于它可以使學生們養成一種講誠信的觀念,這對今后學生能更好地融入到市場經濟這個社會大潮中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政府財政應是高等教育經費來源的主渠道
張保慶指出,現如今有一部分人反對教育產業化,而我們教育部也是堅決反對教育產業化的,因為如果搞教育產業的話,使很多貧困學生上不起學。但是不搞產業化教育產業的發展就會受到影響,因為教育作為一個公益事業,必須主要由政府投入,將來教育能不能可持續發展,關鍵不是搞不不搞產業化,看我們國家對教育的投入的力度以及國家領導對教育的重視,同時因為國家在搞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所以我們教育的許多方面還要不斷進行改革,來改變那些不適應現在實際情況的東西。這樣一個是國家加大投入,一個是改革我們不合理的方面,這樣我想我們的教育會很好的發展。至于有人疑問是否有中間道路可走?我認為中間道路說話不準確,不是中間道路,我認為現在的教育事業的發展問題不是說不搞產業化了就必須全部國家包起來,不是這個意思,我說改革該國家承擔的地方國家必須承擔,但不是國家承擔的,或者是通過別的辦法通過別的方面來解決問題的,當然也要采用,比如說我們現在強調的,義務教育的責任是政府,義務教育所需要的條件和投入必須由政府負擔起來。高等教育,我們也強調政府必須對高等教育有必須的投入,換句話講,就是政府是高等教育發展經費投入的主要渠道,但同時我們又不是光靠政府,比方說我們講學校辦產業,學校辦產業和產業化是兩個概念,可以用來支持教育的發展,比方說中小學,我們搞勤工儉學,勤工儉學的目的也是為了彌補教學經費的不足。比方說現在我們城市企業還有城市附加稅,也是為了支持教育的,還包括收費,現在為什么收一定的費用呢?收費也是讓社會學生、家長承擔一部分培養成本,這樣多渠道地增加教育的投入,這樣就能保證我們的教育當前情況下比較好、比較快的發展,這不叫中間道路,是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決定的。
目前教育亂收費現象還沒得到根本治理
張保慶指出,目前大、中、小學亂收費的勢頭并沒有完全遏制住。應該說目前這個大中小學亂收費的問題有所遏制,但是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治理。主要表現在現在社會上包括廣大人民群眾對我們這個大學的亂收費,中小學的亂收費反映還很強烈。應該這樣說,治理大中小學亂收費的問題已經不是教育部的問題了,現在以胡錦濤總書記,還有我們國務院、中央紀委、監察部這幾年來一直把這個問題當成一個最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也作為行業不正之風來治理,應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現在比前幾年的情況大有好轉,可以說見了很大的成效,但是這個問題從根本上還沒有治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