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市場經濟下教育倫理的轉型
蘇嬡
摘要:教育倫理是當今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教育倫理面臨民主進程中的教育權威問題、市場社會中的教師地位問題、多元文化中的教師自我實現三大問題,我國教育要體現出新面貌,就必須對以往我們所遵循的教育倫理理念進行重新思考和變革。對教育角色重新做出詮釋,建立教育責任和教育德性;正確處理經濟倫理價值和人道倫理價值之間的關系;將文化意識貫注到教育活動中。
教育作為人類特有的活動,其最本質的特點就是對人的培養,通過培養人來為社會服務。它是社會生活中為了下一代幸福而奉獻的一種愛心,教育本身是一種責任和愛的象征,因此教育在其本質上是道德的,并且作為一項杰出的道德事業,教育是人和人之間心靈上最微妙的接觸。[1] 一、社會轉型期教育倫理問題 中國教育既有非常精深和豐富的教育倫理的理論資源,又有非常豐富的實踐。在我國經濟體制正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整個社會民主化進程在加速發展,而對外開放也使中國已經開始了全面融入國際社會的進程,在一種全球一體化中,文化本身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在這種情況下,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使中國現代教育真正體現出“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新面貌,就必須對我們以往所遵循的教育倫理理念進行重新思考。當今我國面臨的教育倫理難題,主要集中在下述三大類問題上: (一)民主化進程中的教育權威問題 現代化社會轉型的大勢所趨是教育生活的民主化。在傳統權威,家族宗法勢力,地域性教育權利,灌輸式教育形式,單純依靠教師的教育角色獲得教育權威的地方,也往往是教育生活缺乏教育民主的地方,它不可能使學生的個性自由,獨創力,靈活性和健全人格獲得真正的成長。在民主化進程中教育權威如何確立自身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倫理難題。 (二)市場社會中的教師地位問題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些教師的思想產生了迷惘,如物質需求造成利和義的不協調,理想和現實的落差導致價值取向的虛幻,遵循群體取向與追求個人利益的沖突,崇尚獨立與樂于依附的兩種心態的交叉,領悟人生真諦的自相矛盾等觀念的困惑,出現品德差錯、師德示范等問題。因此,市場經濟社會教師必須適應新要求,確立教師倫理道德的基本地位。 (三)多元文化中教師的自我實現問題 在傳統向現代化的文化轉化中,教師面臨多元文化的困擾,教師自身價值的實現有賴于教師崇高的文化使命感,開放的文化視野以及對新時代教師職責的解讀。文化轉化的大背景下,教師的自我實現絕對不僅僅是一個個人的自我實現問題,它更多的是一種社會的責任、義務、文化和使命問題。因為,教師的自我價值的實現同時實際上是一種雙重價值實現,它是教師的自我實現,同時它又是以一種人格魅力和角色權威規范導致了學生的自我實現的價值方向。因此,處理好多元文化中教師的自我實現問題,從而更好的實現教師的自我價值和學生的自我價值,更好的重建教育倫理。[2] 二、對教育倫理轉型的思考 教育倫理作為人類社會倫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脫離社會大背景,他應該是社會倫理中最具有理想色彩的高尚的部分。建立與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相適應的教育倫理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決我國所面臨的教育倫理難題,從以下三點進行變革: (一)對教育角色重新做出詮釋,建立教育責任和教育德性 與教育生活的民主化進程相適應的教育權威要求新的教育權作為其支撐,要求對教育角色重新做出詮釋,要求教育責任和教育德性建立在中國現代化這樣一個新的背景下。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更像一個節目主持人。一個教師良好的個人形象靠什么去鑄就,主要來自于誨人不倦、愛生如子的師德,博古通今、深厚扎實的業務功底和樂于奉獻、愛崗敬業的精神等方面。 (二)正確處理經濟倫理價值和人道倫理價值之間的關系 正確處理市場經濟以利益為導向的經濟倫理價值與學校教育以人為目的的人道倫理價值之間的關系。教育的價值是指教育對社會和人的需求和滿足,教育之所以具有滿足社會和人的需要的價值,這是由教育本身性質決定的。隨著市場經濟對人才要求的全面性,學校應該大力提倡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適應社會能力素質教育和身心素質教育在內的綜合素質教育,以人為本。在學校中,樹立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強烈的服務意識。處理好兩者的關系。 (三)將文化意識貫注到教育活動中
文化是人的富有創造性的動態的活動,他充滿生機和活力,是一種活生生的構造過程,是人之“人化”的過程。 將文化意識貫注到教育活動中一是有賴于崇高的使命感。教室倫理必須體現在完成教師使命的敬業精神和崇高使命感。二是有賴于教師職責的樹立。事實上,對品德,合作精神,敬業精神,人格魅力等一個職業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使市場社會對現代教育的教育倫理提出的普遍性要求和期待,文化的異質化鞭策著教師有責任理性對待并吸取世界上最具有人類普遍性和時代性的文化并與我們的優秀文化融合起來,在教學風格,教學內容,教育角色,教育德性等方面學習西方的成功經驗,同時,教師有責任在新文。化的創造上開拓創新。教師是擔負著培養未來國家公民重任的文化人,不能不對現有的文化進行反思。在文化多元化時代教師的自我實現,取決于教師拓展與學生的交往,學生精神生活所需要的那種文化教育心靈的開放性與廣度。 我國科教興國的偉大構想是否能夠實現,關鍵在于教育是否能夠騰飛,教育的騰飛離不開教育倫理規范建設,離不開對教育權威、教師地位、教師的自我實現問題的變革。只有將這些問題解決好了才能更好的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