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世界經濟危機形成機制分析

楊海艷

摘要:2008年,全世界爆發了自1929年以來的最大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對于大部分國家的影響非常深遠。對中國來說,經濟危機也帶來了重大創傷,中國的勞動力就業、出口制造業、銀行業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在對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簡要概括的基礎上,從商業信用制度、生產過剩、經濟政治體制三個方面分析目前經濟危機的形成機制,體現了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在分析當前經濟危機依然具有較強的適用性。

關鍵詞:經濟危機;馬克思主義;形成機制

一、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簡述

(一)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

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認為,生產與消費之間發生尖銳的矛盾:一方面工人是消費品的主要消費者,另一方面“每一個資本家都知道,他同他的工人的關系不是生產者同消費者的關系,并且希望盡可能地限制工人的消費。即限制工人的交換能力,限制工人的工資”[1],以便最大限度地獲取剩余價值。生產的無限擴大與工人有限的支付能力并存,一旦生產普遍超過了主要來自工人的有限需求和消費,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從而導致經濟危機爆發。

(二)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

馬克思認為,資本的本性決定了市場經濟不可能有合乎比例的生產,對剩余價值的無休止追逐是資本積累規模螺旋式上升、生產能力無限擴張的內在動因。恩格斯說:“大工業的必然后果——自由競爭很快就達到十分劇烈的地步。”而從全社會的角度看,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處于自由無序狀態,每個企業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都在盲目的擴大規模,這就注定了無政府狀態下的供需不平衡。

然而,上述理論是基于早期的自由資本主義時代(19世紀)所提出來的。20世紀、特別是1929年經濟危機之后,蘇聯的一枝獨秀促使各資本主義國家都開始反思,并進行了相應的改良,政府開始適當干預市場,從而企業生產與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三)商業投機與貨幣信用的矛盾

馬克思曾指出:“危機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費有關的零售商業中暴露和爆發的,而是在批發商業和向它提供社會貨幣資本的銀行中暴露和爆發的。”[2] 生產經營規模的擴大引起信用規模的擴大,而信用的膨脹又反過來促進生產經營規模的膨脹:在繁榮時期,股票、債券等虛擬資本的巨大增長和各種投機播動的大量興起,又為進一步擴大信貸規模提出了強烈的需求。但是,手中堆積著大量商品的批發商的資本回流卻非常緩慢,數量非常少,“以致銀行催收貸款,或者為購買商品而開出的匯票在商品再賣出去以前已經到期,危機就會發生……于是崩潰就爆發了,它一下子就結束了虛假的繁榮。”

二、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特征

(一)經濟危機的強度超過以往任何一次經濟危機

目前已有專家認為,2008年經濟危機的波及面和影響程度已超過1929年。未來一至二年,美日歐三大經濟體可能面臨負增長,此后還會有二至三年的增長率低于1%的蕭條期。美政府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美國五大投行摩根士丹利、雷曼兄弟等徹底消失,全世界性的銀行倒閉浪潮,美國汽車三巨頭搖搖欲墜,以及甚至出現的冰島等國家的破產……由于全世界經濟的高度開放和全球一體化,此次經濟危機的傳播速度和范圍已大大超越1929年。

(二)全球性多危機同時出現加劇經濟危機

這次危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金融危機、石油危機和糧食危機同時出現。解決石油危機、糧食危機與解決金融危機是互為排斥的,因為高盛、摩根大通、摩根斯坦利等國外銀行巨頭擁有巨量的石油和農產品期貨多頭頭寸,油價糧價下跌必將引起金融機構的倒閉。

(三)虛擬經濟開始影響實體經濟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有著非常強的關聯關系。在實體經濟系統中產生的風險,例如產品積壓、企業破產,都會傳遞到虛擬經濟系統中,導致其失穩;虛擬經濟中的風險,例如股票指數大落、房地產價格猛跌、銀行呆賬劇增和貨幣大幅貶值等,也會對實體經濟造成嚴重影響。歐美發達國家增長大幅放緩,有些國家甚至出現負增長。經濟衰退最直接的表現為企業利潤下滑,企業破產,失業率大增,社會不安因素增加,嚴重的將造成社會、國家動蕩。這就是虛擬經濟開始影響實體經濟的表現。

三、運用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分析當前經濟危機

雖然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形成于一百多年前,對解釋現代世界經濟危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紕漏。但是由于其理論的嚴密性以及當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仍然延續一百年前的基本模式,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對當前經濟危機分析依然具有一定適用性。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商業信用制度仍然是形成當前經濟危機的主要杠桿。馬克思認為,貨幣經濟發展到信用經濟形式時,經濟危機隨時都會成為現實。信用不是危機爆發的原因,但它對于危機的發展起著促進和強化的作用,是“生產過剩和商業過度投機的主要杠桿”[3]。這就是說,信用一方面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大;另一方面信用造成了一種虛假的需求,隱蔽了生產過剩的事實,促使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盲目擴大和投機活動,最終必然導致生產的過剩,這個時候會出現債務償付危機,信用出現緊縮。在這種情況下,“貨幣會突然作為唯一的支付手段和真正的價值存在,絕對地和商品相對立”[3]。人們對貨幣和剩余財富的追求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商業信用開始演變為全社會用來投機套利的重要工具,從而再一次引發“荷蘭郁金香”式的投資熱。但總有一個時刻,在“一個接一個的支付的鎖鏈的抵消支付的人為制度” [4] 遭到破壞的時候,鏈條會斷裂,從而引起信用危機,爆發經濟危機。隨后,信用危機逐步轉化為貨幣危機,經濟危機進入全面爆發的階段。

其次,過剩仍然是當前經濟危機的罪魁禍首。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相對過剩。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所表現出來的生產過剩并不意味著資本主義生產的增長已經超過了勞動群眾的實際需要。這是一種相對過剩,是相對于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出現的相對過剩。馬克思在第3卷第30章指出:“各個部門生產的不平衡”以及生產力的發展相反的“群眾的有限消費”乃是危機的最終原因和根源[3]。他在這些地方考慮到危機來自或者由于生產部門之間的不平衡,或者由于群眾之間有限的消費而引起的超過需求的商品生產過剩。資本過剩和利潤率下降被看做是這個過程的終結。當前經濟危機不論在虛擬經濟,還是在實體經濟領域,都已經體現了嚴重的過剩狀況。最主要的表現是由于房地產及其衍生品的過度開發導致了生產過剩。房地產成為消費者的第一消費對象,從而迎來了房地產市場的黃金時代。美國房地產市場迎來了長達十四年的繁榮,同時也蘊藏了房地產市場生產過剩的危機——高速增長的房地產及其衍生產品一旦面臨美國國人的購買力下降,將給美國的房地產市場、金融市場乃至整個美國經濟造成致命打擊。資本主義生產的相對過剩在世界經濟危機中充當罪魁禍首的角色。

最后,資本主義經濟政治體制仍然是當前經濟危機的根源。馬克思從社會制度層面去尋找經濟危機的根源,認為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物 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既然資本主義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這種對抗性矛盾。因此,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伴侶,要消除危機,就必須消滅資本主義制度本身。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危機是“作為盲目起作用的自然規律強制性地和破壞性地為自己開辟道路”[5]。當資本主義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代后,各國家政府、大財團、壟斷資本組成利益共同體,共同剝削勞動人民的剩余價值,經濟危機更容易上升國際層面,1929年經濟危機正是最好的例證。

四、啟示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在分析當前的世界經濟危機仍然具有一定的適用性,結合當前中國應對全球經濟危機的措施,進而得出以下三點啟示:

第一,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不可克服的矛盾。由于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一直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矛盾得不到解決,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商業投機與貨幣信用的矛盾就都得不到解決,經濟危機就會周期性的不斷復發。即使有關國家和商業財團可以暫時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制造繁榮,但這種虛假的購買力只能暫時延遲經濟危機發生的事件。屆時將會曇花一現,引起更大規模的經濟危機。

第二,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在面對經濟危機時體現了極大的優越性。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不存在資本主義體制的基本矛盾,國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即使現在有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但是政府依然會站在全局的角度,制定各種宏觀調控政策,在第一時間內反擊經濟危機對中國的沖擊。至于現在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也十分有限,僅僅限于因國外購買力下降帶來的出口下降,進而導致的生產過剩。這種過剩在本質上與資本主義制度的過剩有本質的不同,國家政府已出臺4萬億的拉動內部投資和內需的政策,全力保增長。從這一點上來看,中國相對于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危機的應變速度要快很多,也更加有效。

第三,資本主義制度必然被社會主義制度所取代。社會主義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社會制度,它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縱觀過去一百多年來,資本主義國家制度已經發展了較大改變,其中,很大程度都是向社會主義制度“學習”的結果。可以預見,在經歷這場經濟危機之后,資本主義國家還將繼續改良自身的經濟政治體制。雖然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尚需要一些時日,但是該以中國特色的社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04.

[2]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72-585.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8.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04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