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全球化與世界經濟大蕭條

韓德強

在談論全球化時,我們常常注意到一種貌似中立的觀點,即,全球化雖然會帶來兩極分化,但卻能使世界經濟增長,因此只要注意更加公平的財富分配,全球化將給所有人都帶來好處。然而,在我看來,全球化不但會造成全球兩極分化,而且會使世界經濟衰退。在本文中,我將試圖闡述以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和資本流動自由化為核心的全球化如何導致世界市場需求萎縮,進而使世界經濟全面衰退的歷程。本文還進一步論證,未來十年將是世界經濟大蕭條的十年,其烈度將超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大蕭條。以2000年4月美國納斯達克指數崩盤為標志,大蕭條已經到來。本文的觀點是以對競爭和危機關系的全新理解為基礎的。

一、競爭激烈導致經濟危機

在西方經濟學詞典中,沒有一個詞比競爭更好的了。完全競爭的市場是最有效率的市場,可以實現帕累托最優,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經濟需要。在這一視野中,供給自動產生需求,或者說供給和需求自動平衡,經濟像一架精密的機器運行良好,不會產生經濟危機。

然而,事實上,競爭恰恰是危機的來源。歷史上每一次經濟危機的醞釀、爆發和解決過程,都是主導產業投資過度,競爭激化,以致主導產業原材料成本上升,產品價格下跌,利潤萎縮,大量企業破產倒閉,釀成危機。而隨著企業大量破產,加以新的主導產業的出現,或新的市場的開發,市場重新供不應求,同業競爭緩和,經濟危機才能得以解決。

競爭的核心是追逐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個人或企業爭奪同一資源。在亞當·斯密開創的經濟學中,追逐個人利益最大化將自動導致社會利益最大化。然而,在爭奪同一資源如目標市場、待分配利潤、原材料等的競爭中,一方利益的最大化便是另一方利益的最小化,換成戲劇性的語言便是“你死我活”。因此,競爭也可以看作是戰爭的日常化。我們知道,戰爭最激烈的時候是雙方人員傷亡和武器損失最大的時候,相似地,競爭最激烈的時候是各方利潤大量萎縮,企業大量破產倒閉的時候。然后優勝劣汰,在大量資源被浪費掉以后,剩余資源才被配置到競爭力最強而且最善于運用競爭謀略的企業或個人手中,該產業將形成相對壟斷格局。由于相對壟斷,企業的利潤率上升,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招工人數增加,并吸引新的競爭者來搶奪壟斷利潤,該產業將再一次出現生產過剩,競爭再度激化,產業再度陷入危機。就這樣,每一次危機結束,壟斷程度都將上升,壟斷范圍都將擴大。事實上,二百多年經濟競爭的結果,是《財富》雜志500強在世界范圍內壟斷了煤、石油、鋼鐵、汽車、飛機、船舶、化工、機床、發電設備、半導體、計算機、軟件、電信、傳媒等各主要行業。最近十多年來,在發達國家出現了所謂強強聯合的大規模兼并潮,以案值3500億美元的美國在線購并時代華納案為最高峰。

值得注意的是,一個產業陷入危機并不意味著全局的經濟危機,反過來,全局經濟危機也不意味著任何一個產業都陷入危機。但是,一旦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如十九世紀初期的紡織業,十九世紀中后期的鐵路,二十世紀初期的汽車、化工,二十世紀后期的半導體和計算機、電信等,陷入危機,則常常意味著全局性的經濟危機。那些非主導的產業在某個局部地區陷入危機,例如紐約的旅館業,或東京某區的餐飲業,即使在經濟繁榮時期,也可能因為投資過剩、競爭激化而陷入危機。在經濟危機時期,某些新的產業可能在悄悄生長,例如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美國鐵路危機導致全局經濟危機時期,石油工業卻由于洛克菲勒完成托拉斯化而利潤豐厚。

由此我們不難得出結論,競爭緩和導致經濟繁榮,而競爭激化導致經濟危機。由于金融業的存在和發展,繁榮會被延長,而危機也會被加劇。在競爭緩和時期,金融業發放大量貸款,扶植新競爭者進入利潤豐厚的行業,由此帶來相關設備和原材料行業的發展,使就業增長,消費旺盛,從而給利潤豐厚的下游產業擴大市場,形成良性循環。隨后,由于需求增長跟不上投資擴張,到某一點良性循環就終止,而惡性循環卻開始了。企業紛紛打價格戰,降低成本,削減工資,從而縮小了市場,為爭奪縮小了的市場,只好進一步打價格戰,進一步降低成本,削減工資,直至大量企業破產倒閉,陷入全局性經濟危機。

二、競爭緩和是二戰后黃金時期的原因

二戰結束以后直至七十年代初期,西方世界有一個所謂黃金時期。這一時期發達國家作為整體,年均經濟增長高達4.4%,是其后二十年(從七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的年均經濟增長率2.2%。這使經濟學界產生過很多樂觀想法,例如勞資矛盾解決了,經濟危機被熨平了甚至是消失了,經濟將實現自動和無限的增長。這段黃金時期也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界中引起廣泛注意,在中國,人們認為這是生產力發展和資本主義制度自我調節的產物。

然而,從競爭與危機的角度看,這一黃金時期無非是西方各大國經濟競爭緩和的表現。眾所周知,二戰后美國擁有世界50%的生產能力和70%以上的黃金儲備,其競爭實力遠在歐洲各國和日本之上。1950年美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為英國的3倍,德國的4倍,是日本的更多倍。美國制成品的生產為西德的6倍,為日本的30倍。美國煤礦的生產率比英國、西德高3-4倍,是法國的7倍。因此,戰爭剛結束時,美國的政策是利用美國統治的全部優勢,為美國資本取得最有利的地位,迫使各國開放市場,接受價廉物美的美國貨,摧毀德國、日本、英國、法國、意大利的經濟,奪取這些國家對殖民地的統治和影響,從而實現美國獨霸西方世界的美夢。為達此目的,美國對盟國援助只用于救急,不是幫助盟國重建生產體系;援助都附有“排除國際商業中的一切歧視待遇的協議”,并且在貨幣和貿易體系計劃中,美國不讓各國為平衡支付而限制貿易。最重要的是,美國以防止德、日再次侵略他國為名,制定了拆毀德國、日本軍事工業的計劃,從根本消滅這兩個新興工業強國的競爭能力。如果這一切都成為現實,則美國將成為新的世界工廠,而歐洲和日本將成為美國的原材料及初級產品加工地,那里的經濟需求將無法增長,一個長達二十多年的繁榮期也就不可能出現。

事實上,美國的這一商業野心并沒能實現。隨著美國商品大量輸入各國,隨著拆毀德、日兩國軍事工業的進程的開始,歐洲和日本國內失業工人大量增加,各國共產黨勢力迅速壯大,美國不得不更弦改張。美國統治精英終于發現,他們的頭號敵人是蘇聯社會主義陣營,而不是歐洲和日本,因此美國對外經濟政策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變化,變消滅競爭對手為扶植競爭對手。主要措施有三,一是著名的馬歇爾計劃;二是停止拆毀德國和日本的軍事工業;三是允許日元、英鎊、馬克等貨幣貶值,例如日元貶值到1美元兌360日元,從而減少美國貨對各國市場的沖擊,并使各國有能力對美出口。此后,由于朝鮮戰爭爆發,日本又成為美國軍火的前線供應商,發了一筆戰爭財。這些措施從效果來看,可以一言以蔽之,即美國采取了單方面自由貿易,而允許各國貿易保護的友好態度。此后,歐洲和日本生產能力得以重建,內需擴大,給美國商品提供了更大的市場;歐洲和日本產品輸出美國的數量不斷增長,但卻仍不足以平衡來自美國的進口,美國進出口仍然保持大額順差,世界經濟進入良性循環。

美國之所以能夠采取扶植競爭對手的作法,客觀上是由于美國工業的競爭力遠高于日本和歐洲各國。然而,由于高工資成本和低積累率,美國的優勢逐漸在喪失。1955年到1970年間,美國制造業固定資產總額增加了57%,西歐主要國家增加了116%,日本增加約500%。1960年,美國制造業每小時勞動成本約相當于西歐的3倍,日本的10倍。如此巨大的成本差距造成美國外貿順差不斷縮小,黃金儲備不斷下降。到1971年時,首次出現貿易逆差。美國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1955年為36.3%,1960年為33.7%,1965年為31.3%,1970年為30.2%,1975年為24.5%。以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為標志,美國競爭力已經衰落到與歐洲、日本平起平坐的地步,而且其衰落趨勢還在進一步發展。

也就是說,為了應對冷戰需要,美國做出了重大的戰略犧牲,培養了自己的經濟競爭對手。然而,恰恰在這一段培養競爭對手的競爭緩和時期,世界經濟經歷了大繁榮。

三、競爭激化造成世界經濟螺旋下降

美元與黃金脫鉤的同時便是美元貶值。從那時起,美元和日元的比值從1:360曲線跌至1:120左右,與英鎊、德國馬克等主要貨幣的比值也一路下跌。美元貶值一方面使世界各國手中的美元儲備購買力降低,能購買的美國貨物減少,另一方面則是增強美國商品的出口競爭力,削弱各國對本國市場的保護,并增加向美國出口的難度。同時,美國企業以更大規模、更快速度向海外轉移生產基地,降低成本中的工資比例,從而使美國對歐洲和日本的成本劣勢得以減輕。第三,美國迫使各國更大程度地開放市場,但與此同時,卻用特別301條款加強對本國市場的保護,實行超級貿易保護主義。

這三條措施實際上是七十年代的各國經濟停滯膨脹的根本原因。由于采用浮動匯率制,美元貶值引發了一場匯率大戰,日元、馬克、英鎊爭相貶值,造成難以抑制的通貨膨脹;同時,由于美國實行超級貿易保護主義,各國對美出口減少,而進口增加,經濟增長自然放慢;美國的處境則是略有改善,貿易逆差增長放慢而己。第三,不僅美國,而且日本、歐洲各國都競相將生產基地轉移到第三世界國家,造成國內外需求萎縮,這是最具破壞性的。當美國將汽車生產線轉移到墨西哥時,本國失去一個30000美元的工作崗位,而墨西哥增加一個3000美元的工作崗位。27000美元成為汽車公司的收益,該收益將<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