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我國西部財政經濟制度的若干建議
李春江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西部財政離科學發展的思路越來越遠,矛盾越來越突出。通過公共財政體制創新,培育和提升西部經濟的核心競爭力,構筑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實現西部經濟的科學 “可持續發展”和振興西部縣鄉財政,成為具有劃時代的系統性創新工程。本文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探討了西部財政經濟運行所存在的問題及建立科學化的西部財政經濟制度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西部經濟 公共財政 發展
0 引言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西部經濟欠發達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變得十分突出,并由此帶來一定程度的財政危機與政府失靈。財政制度創新,不僅是振興西部經濟政策選擇,而且是構筑西部財政科學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1 西部財政經濟運行與科學發展所存在問題
1.1 西部經濟的市場競爭優勢逐漸喪失,無力支持財政運行問題
隨著我國加入WTO和外需減少、內需不足、生產相對過剩以及國內競爭國際化、國際競爭國內化格局的形成,西部經濟的區位優勢和市場競爭力逐漸喪失。主要表現為:西部資源優勢逐漸喪失,使資源導向型開發戰略必然受挫;依靠基礎產業和一般種植業的規模擴張,使西部經濟的增長績效機制受阻;知識產業發展滯后,使區域產業結構升級受阻,難以突出西部區域經濟特色,更難發揮公共財政對產業政策與區域經濟的扶持
1.2 現行“分稅制”財政體制缺陷,不利于西部財政的科學可持續發展問題
現行“分稅制”只規范了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之間的公共財政運行體制,省級以下的地方政府還沒有納入分稅制體制。西部地方稅財政功能較弱,難以按照公共財政體制的要求,做到自求平衡。
另外,1994年實行“分稅制”體制時,鑒于再完善的體制,也不可能完全處理好政府之間所有的責權利關系,再加上省級以下的政府不在改革之列,故在體制上推行了收費制。然而,由于諸多條件不具備,我國的收費制并沒有起到對西部財政體制補充作用,社會效果不理想。由于制度失控,絕大多數政府收費,并沒有用于“分稅制”財政體制創新所照顧不到的地方,而是用于不應該有的“吃、喝、玩、樂”,并“俸養”了一部分體制外人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府的腐敗現象,同時使政府機構越來越臃腫,人浮于事,效率不高。
1.3 西部地方公共物品供給問題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問題。長期以來,我國在公共產品供給上實行兩套政策:一套政策是城市所需要的水、電、路、學校、醫院、圖書館等公共基礎設施由國家提供;另一套政策是農村的公共基礎設施主要依靠農民表決,國家給予適當補助加以提供。基于這種政策,西部農村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由農民掏錢搞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現象。
完全依靠政府供給,使西部地方公共產品供給達不到全國的平均水平。西部省級財政約1/3 、縣鄉財政約1/2的財政支出花在公共教育上,但教育水平仍低于全國的水平。至于城鄉基礎設施、社會公益事業、農村醫療衛生、養老、福利等事業,則更是低于全國水平。
1.4 西部財政轉移支付問題
現行的政府轉移支付制度,不僅沒有縮小地方財政之間財政能力差距,反而有所擴大。1998年,獲得轉移支付最多的是北京和上海,而西部落后省份獲得的收入卻很少。甘肅省從1995——1999年間共得到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累計額為9.1568億元。1996年,上海市人均預算內收入為1977元,而同年貴州則為139元,前者為后者的14倍,這說明14個貴州人享受的公共服務水平相當于上海1個人的公共服務水平;1999年,西藏、貴州的人均財政收入為178.64元和200元,同年上海市的人均財政收入2849.05元,分別相差16倍與14倍之多。近些年來,這種情況并沒有得到改觀。 2 建立科學化的西部財政經濟制度的若干建議
2.1 科學界定西部公共服務型政府與科學可持續發展相適的職能
西部公共服務型政府,與科學可持續發展相適的職能,主要有:
第一,社會職能。首先,提供西部地方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對于西部政府來說,所承擔的地方公共物品主要有:政府行政服務、公檢法公共服務、黨政公共服務、地方交通、通訊設施、義務教育、醫療保健、社會保障和文化娛樂等。其次,由于科學可持續發展涉及到全人類的共同發展方向,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西部地方政府,都具有保護區域生態環境的職能。最后,實施就業政策,提供社會保障。西部縣級政府應當把擴大就業擺在優先位置,培育經濟增長點,優化經濟結構,擴大就業規模,解決弱勢群體的就業問題。
第二,經濟職能。西部經濟,是市場經濟的基礎。西部政府應承接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建立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制定西部經濟科學可持續發展戰略,采取有效的調控手段,促進西部經濟的科學可持續發展。
2.2 優化西部地方公共物品配置機制
根據事權清晰、事權財權統一的原則,進一步推進省級以下分稅制公共財政體制創新。鄉財政應承擔的事權,主要是鄉域公共物品供給和農村公共服務??h財政承擔的事權,主要是縣域公共物品供給及其公共服務。省級財政承擔的事權,主要是省域或區域公共物品供給及其公共服務。從維護基層政權穩定這一大前提出發,行政管理、司法管理、公安管理這三大塊事權原則上大部分劃歸縣級、省級政府。
為徹底解決西部經濟科學可持續發展與西部“三農”問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應由農民自身負擔轉向以國家供給為主,使農民享受到最基本的國民待遇、均等的個人發展機會、工業化成果和“小康社會”福利,為農村創造良好的科學可持續發展環境。
2.3 加大中央財政對西部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提高西部政府的財政能力
中央財政應建立規模適當、穩定可靠的對西部財政轉移支付的基金預算,完善轉移支付辦法。可考慮改過去主要按項目和其它隨機因素等軟指標分配,為主要按人口、土地面積、人均財政收入等硬指標分配,以消除人為因素引起的差別。加強轉移支付資金的績效管理,即對資金投向、使用效益等進行適當干預,防止下級財政將其投向無效或低效項目,尤其是要防止轉移支付資金的擠占挪用現象。
2.4 提升核心競力,構筑發展優勢,實現西部經濟的科學可持續發展
加強市場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結構升級。西部有條件的財政,要加大對高新技術的投入,并且通過體制創新,完善財政投融資制度,利用金融市場有償融資體系,建立西部高新技術發展風險投資基金,解決企業技術創新所需資金短缺問題。
利用公共財政創新,培育核心競爭力和競爭優勢,形成西部經濟科學可持續發展優勢。加入WTO、知識經濟與西部開發戰略,給西部經濟選擇知識產業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由資源開發型經濟轉向知識發展型經濟,可以調整西部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培育西部大企業集團,形成西部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和發展優勢。
2.5 提高西部財政自給能力,并逐步向發展型財政轉型
建立西部縣鄉財政的風險防范機制,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強西部縣鄉財政抗風險的能力。
建立西部區域性社會保障體系。除了完善城市社會保障制度外,重點在于建立西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總之,西部財政,必須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理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建立公共收入體系、公共支出體系。按照“一級政府、一級事權、一級財權、一級稅基、一級預算、一級產權、一級舉債權”的公共財政原則,配之以自上而下的政府轉移支付制度,使西部財政向“發展財政”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