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與信息經濟學視角下的組織管理淺析
呂玉勝
內容摘要:新經濟時代,人本主義理念和信息經濟視角對組織管理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文章指出,組織管理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員工的幸福最大化,而組織結構變革則必須以降低管理信息成本為基礎,從而使企業經營更富成效。從人本經濟學與信息經濟學視角來分析組織管理的新變化,對于企業取得經營成功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人本經濟學 信息經濟學 組織管理
企業經營環境已經進入新經濟時代,即一種以智力資源占有、配置和利用為最重要因素的經濟時代,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正在由物質化轉向信息化,宏觀層面上的經濟態勢轉變必然帶來微觀上的企業管理內涵的深刻變革,從人本經濟學與信息經濟學視角來分析組織管理的新變化,對于企業取得經營成功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
組織管理的經濟目標闡釋
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實現這一目的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調動組織成員的積極性。迄今為止,各派管理學家對組織個體行為作出了幾種不同的假設。這些假設依次是:一是經濟人假設。這是一種最單純的假設。經濟人是指以完全追求私人利益為目的而進行經濟活動的主體。這種假設認為,人都希望以盡可能少的付出,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獲,并且為此可以不擇手段。二是社會人假設。社會人是指以追求滿足社會需要為主要目的而進行經濟活動的主體。這種假設認為,個人不是單純地追求金錢收入的,他們還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安全感、歸屬感等方面的心理欲望和社會需要。三是管理人假設。管理人是遵循令人滿意準則進行經濟活動的主體。這種觀點認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們不可能作出最優的決策,而只是在可能的范圍作出令人滿意的決策。四是復雜人假設。人不僅是單純的“經濟人”,也不是單純的“社會人”、“管理人”,而應該因時、因地、因各種情況采取適當反應的“復雜人”。
人本經濟學認為,快樂滿足最大化是無所不包的人類行為的最終目的,經濟行為也在其中,也就是說人類行為皆在一定的精神快樂需要支配下產生,皆為實現一定的快樂滿足而展開,而物質需要是滿足精神需要的載體。因此,趨樂厭苦是人類的首要本性,幸福是人類一切活動的終極目標。
組織管理以員工幸福最大化為終極目標,其要義就是把人視為生產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把作為知識主體的人視為經濟發展的最大推動力,管理者通過運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使員工形成一定的理想和目標,并幫助員工滿足其需要和追求,以此來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滿意度。
為此,企業管理者不僅要關心所在企業員工的生活和工作,還必須關心他們的全面發展。一方面,要為員工創造人性化的工作環境,管理者通過創設一定的環境,讓員工充分感受到群體的照顧和組織的關懷,使自己在工作過程中充分享受到工作所帶來的滿足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要為員工設計更加人性化的激勵方法,通過按資分配、技術入股、股權激勵、年薪制等激勵手段,為員工提供一種自我實現的機會。 企業組織結構變革路徑闡釋
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普及,導致信息加工和傳輸的成本降低、信息傳輸過程中的損耗減少、發生信息扭曲的概率降低,這些都可歸結為管理信息成本降低。信息技術的運用導致的管理信息成本的降低是推動企業組織結構變革的重要原因。這是因為,在信息革命爆發、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出現之前,信息的加工和傳遞過程比較復雜。于是,在管理信息成本較高的情況下,為了使企業順利運營,減少雇員數量和組織層次是行不通的。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其規模必然過大,從而造成效率損失。尤其是在市場環境發生變化之后,如果不能及時適應變化了的市場環境和滿足顧客新的需求,企業的經營狀況便會惡化。
現代組織理論認為,信息技術的運用對企業組織結構變革的影響更多地體現在信息成本上。一方面,信息技術的運用使信息在市場中的分布更加均勻,由此降低了管理信息成本,使較低層級的內部組織更具有競爭力;另一方面,使分散化的組織得以發展,因為這種組織的資源配置效率更高。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正是由于管理信息成本的降低才引發了企業組織結構變革。管理信息成本的降低使企業邊界擴大和組織結構變革成為可能。經濟全球化、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產品開發周期縮短等導致了市場規模擴大。在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的前提下,新供應商、新客戶、新競爭者的介入及產品產量的增加,形成了企業組織結構變革的內在壓力,而傳統企業組織結構又不適應降低管理信息成本、提高管理信息使用效率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就有必要通過組織結構變革建立起適應信息革命要求的全新的組織結構,以此來實現外部收益的內部化。
參考文獻:
1.李志軍.企業信息成本的科學控制[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6)
2.陳惠雄.人本經濟學原理[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