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淺議銘賢學校對山西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所做的貢獻及影響分析

方亮

〔論文關鍵詞〕銘賢學校農村發展貢獻影響

[論文摘要]銘賢學校1907年由孔祥熙創辦,是山西農業大學的前身。服務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是該校重要的辦學思想。銘賢學校1907年至1937年在山西省太谷縣辦學期間,農科、工科、鄉村服務部開展科學研究、技術推廣和社會服務做了大量的工作,對山西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服務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在銘賢學校后來的辦學中得到了進一步發揚,為山西農學院的成立以及山西農業大學的發展莫定了堅實的基礎。

銘賢學校,1907年由孔祥熙在山西太谷創辦,是山西農業大學的前身。學校1928年開辦農科,1931年開辦工科,1936年成立鄉村服務部,1940年經民國教育部批準成立銘賢農工專科學校,1943年成立銘賢學院。新中國成立后被政府接收,更名為山西農學院。銘賢學校44年的辦學歷史,有30年是在山西太谷辦學,另外14年因抗戰爆發,南遷至四川金堂縣辦學,不在本文研究之列。

“蓋我以為我國需要之人才,并非僅尚理論,尤須著重實行,造就合于實用和能負實際責任的人才,乃屬當務之急,是中學實為我國當時教育上最基本的階段。學以致用之道,尤須從專科著手,稗造成一般實業人才,擔任建設現代國家的任務,因此本校又創設農、工、商三專科,而農、工、商三科之設立,亦實為山西省環境所最需要。”通過上述這段話,可以看出,培養山西發展所需人才,是孔祥熙辦學的重要思想。“其最終目的,不外改進社會,謀人類幸福。銘賢學校在孔祥熙“提倡教育振興實業,為立國百年大計”辦學思想指導下,結合山西的實際,培養了一大批實業人才,產生了一些具有重大影響的研究成果,為當時山西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銘賢學校農科對山西農業、農村發展的貢獻及影響

1928年,銘賢學校籌辦農科,聘美國歐柏林學院的穆彭爾(R. T. Moyer)任主任。穆彭爾在推廣作物優良品種、改進農業耕作方式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為了配合穆爵爾的工作,學校設立了育種組、經濟組、牧畜組、森林組、推廣組等,開始從事作物育種、畜種改良,家畜疾病防治、果樹品種引種等初步的科學研究工作,還設有農場、牧場、園藝場以供開展試驗使用。穆彭爾從美國引進了許多農作物品種,由于自然條件的制約,大多數品種不能適應氣候條件而遭淘汰。“我建立了一個農業試驗站。其他地方的經驗業已證明,從農民的田地中選擇較大的產量較高的穗,再從其中揀出更高產的品種,可以用來培養出普通農作物的高產品種。我用這種方法獲得了高產的小麥、谷子和高粱。為了提高玉米產量,我從美國引進了稱為‘金皇后’的品種。事實證明它有很強的適應性,因此,不僅在山西,而且在華北大部分地區,它被廣泛采用。接著是改良蘋果品種,這使水果業有利可圖。……我還設法改進華北常見的大尾巴綿羊的羊毛。高爾遜在《歐柏林在亞洲第一個一百年(1882一1982 )》一書中這樣評價穆彭爾的工作:“穆彭爾首先展開山西農業的全面調查,隨后,他投身試驗研究。歐柏林山西紀念協會、孔祥熙以及其他個人提供了研究資金,收購了部分土地作為試驗田。Moyer的試驗結果證明,需要挑選和改良種子品種,以適合山西各類土壤,他還引進了水果新品種。雖然工作重點還停留在實驗室層面上,但穆彭爾及時將研究結果告知農民,希望可以幫助農民增加糧食產量。1937年抗日戰爭使研究工作被迫中斷。很明顯,穆豁爾的研究帶動了山西以及其他地方的農業進步。”

1.小麥新品種的研究與推廣。1928年,在穆靚爾的主持下,銘賢學校開始小麥試驗研究,后與金陵大學農學院合作,育成“銘賢169號”新品種。民國二十三年銘賢學校與山西省建設廳合作,在該省中部及南部17個縣舉行大規模區域試驗(見表1)。

結果證明,“銘賢169號”有抗寒、抗旱能力及豐產、良質諸優良性狀。據民國二十年至民國二十四年,灌溉地試驗平均產量超過標準種14%,非灌溉地超過9%,于民國二十五年開始少量推廣。20世紀20-30年代,山西省建設廳“規定省農務局、臨汾棉業實驗場及長治、晉城、霍縣、聞喜、壽陽、離石等六縣,為冬小麥試驗區域,試驗結果,一六九號及二O四號兩小麥品種,在省農務局霍縣長治等處產量平均高出農家品種百分之二十七與四十六。”169小麥品種,直到解放后50年代仍不衰。當時群眾有順口溜:“家有169,孩子老婆熱炕頭。”意思是說,吃上169小麥做的饅頭面條,就是最美的生活。包括華北解放區,當時人們一提金皇后、169都贊不絕口。

2.玉米新品種的引進與推廣。1930年,穆彭爾和霍席卿等從美國中西部引進金皇后、銀皇后等12個優良玉米馬齒品種,經過5年的品種比較試驗,證明金皇后的豐產特性超過當時黃河流域各地所栽培的各個玉米品種,1936年開始在山西示范推廣,以后傳播到全國許多地方。“在整個華北地區亦頗有影響,只要肥水條件跟上,就在30年代畝產亦在千斤以上。

3.蘋果新品種的引進與推廣。1935年,銘賢學校為山西引進蘋果新品種。當時太谷當地只有小紅果和檳果,群眾連蘋果的模樣都沒有見過。銘賢學校聘請賈麟厚來校任教,兼任銘賢學校園藝場主任,創辦了山西的第一個蘋果園(太谷南山桃樹巖果園)。1935年春,來自美國密蘇里州的斯塔克( Stark)兄弟種苗公司的首批苗木運抵太谷,之后又先后從煙臺、錦州等地購人部分苗木,在太谷南山桃樹巖開辟蘋果園。首批定植的蘋果品種約有30余種,從美國引入的品種有紅星、樓綿、紅印度、君袖旭、祝光、玉霞、紅玉、國光、青香蕉、金冠等。賈麟厚先生根據胡星若教授及吳耕民先生對我國蘋果研究的結論,把蘋果樹的嫁接、修剪、栽培管理、防止病蟲害全套技術傳授給果農,特別是在當地的小紅果樹、檳果樹上改接上引進的優種蘋果,很受群眾歡迎。1935年,賈麟厚全面總結華北果樹事業調查情況,寫成《華北果樹事業調查報告》一文。

4.甜菜、高粱等新品種的研究與推廣。銘賢學校引進了甜菜品種,當時引種的目的是作制糖的原料。“因山西以及華北諸省不能種植甘蔗,所以想用甜萊來代替,因甜萊耐堿,在太谷一帶的鹽堿地上群眾樂意種植。”在高粱育種試驗方面,收集了來自河北任縣及本省徐溝、汾陽、交城之品系,然后培育出高產優良品種,其產量可高出太谷農家品種18% —24%。

5.“軟布來”細毛羊的飼養與繁殖研究。1932年,銘賢學校引進“軟布來”細毛羊,開始了綿羊的飼養與繁殖試驗研究。當時從美國引進蘭布里耶細毛羊,一方面純種繁殖,一方面雜交改良。山西的壽陽羊、潞安羊及由山東引進的寒羊,這些羊都是我國的粗毛羊,不但產毛量很低(不過一公斤左右),而且品質很差,不能供紡織用,只能用毛排氈子。“軟布來”細毛羊雜交2一3代后,剪毛量可提高到3—4公斤,而且毛的質量提高了。 6.來航雞的研究與推廣。來航雞在山西繁殖推廣,銘賢學校做的工作最早而且最多,這歸功于由美國歸國的華僑養雞專家唐翹桑。來航雞在20世紀30年代初是難得的品種。銘賢學校對來航雞人工孵化,人工育雛,科學飼養,疾病防治,技術推廣咨詢起了重要作用。抗戰前,太谷一帶群眾養的來航雞皆來自銘賢學校。

7.山西省全省土壤分類工作。穆彭爾用數年的時間跑遍了山西全省,采集了各種土壤樣本,在試驗室化驗分析,劃分了山西土壤的類型,為指導農業生產起了積極的作用。“我騎自行車走遍全省,考察各種情況,提出各種問題。為了更多地了解山西的土壤,我在冬季騎騾穿越群山,進人中國西北部。那里覆蓋著厚厚的沉積黃土,它們是在冰河期從戈壁沙漠被風刮來的。我攀登上它周圍的高地,向下看到落在洼地中的已風化的極小的砂粒。我發現一些巨大的溝壑,它們令人生畏,其側翼是土質的懸崖峭壁和巨大的土質高峰。”在我國以后編著的中國土壤學上,有關山西土壤的分類,不少地方仍引用穆鰓爾的材料。

二、銘賢學校工科對山西農業、農村發展的貢獻及影響研究

1931年,銘賢學校籌辦工科,聘請畢業于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李海文任主任。工科設有木模廠、翻砂廠、機械廠、肥皂廠、印刷廠等,主要是設計制造和改良農機具,為農業服務,先后制造了鏈條式抽水機、冰鐵犁、除草機、噴霧器、玉米脫粒機等。

1.犁的改進。銘賢學校對舊式犁進行改造,據試驗結果,采用新式犁之田地,其產量較之采用舊式犁者,最初僅高出5%,經過三年改良,結果采用新式犁的產量,高出18%。其他農具,成效比較顯著,后經過山西建設廳、實業廳通令各縣普遍采用。

2.制造井水汲取機。這種汲取機是手搖式的,出水量每分鐘約合240磅。18尺以內之井,每人每日可灌田2畝,30尺以內之井,每2人每日可灌田2畝。

3.改良了紡毛車。我國舊日之紡車,所紡之線,大都粗細不勻,拈度互異,從事此項工作者,沒有經長期之訓練,不能勝任。工科設法改良,累經試驗最后制出腳踏式紡毛車一種,其優點在能操縱線條之拈度與粗細。

4.改進了紡毛工藝。國產羊毛,大都單體粗而纖維短,不適于紡紗工作。學校用十分土產毛與一分舶來毛混合,所紡之線,非常受歡迎。另外,還利用不能織布的劣等毛線,配以美觀之圖案,織成各種椅墊及絨氈等,非常適合于鄉村副業。

5.酒精祛臭法。酒精為工業重要原料之一,市場所售大都帶有臭味,本組用作香裝品原料,殊覺不合,因有酒精祛臭法之研究,經用種種方法與藥品,歷十數次之實驗,制出較為滿意的成品。

三、銘賢學校鄉村服務部對山西農業、農村發展的貢獻及影響研究

1936年春,銘賢學校鄉村服務部成立,選定太谷縣以南貫家堡附近20村為實驗區,設辦事處于貫家堡村,開展以農民為對象的各項社會服務工作。

1.對農民進行教育。辦事處與貫家堡的村政人員組成普及教育委員會,統一領導該項工作。教育方式有學校式、社會式和傳遞式三種。學校式教育規定,凡年齡在13-26歲的男女青少年,每天在指定地點受學校式教育1-2小時。社會式教育規定,凡年齡在27歲以上的男子每日或隔日到指定地點受社會式教育1個小時。課程有公民常識、衛生常識、農業常識、重要新聞及識字。傳遞式教育規定,凡家庭婦女不便外出者,統由學校式教育的學生每日分往各家施教。僅1935年,參加各類學習的人數就到183人。學校還制備十個巡回書箱,配置以書籍,分發于實驗區十個村莊,由各該村小學教師負責,按期巡回,以便閱覽。貫家堡實驗區辦事處所在地,該村小學學生原不足50名,女生僅有5名。辦事處擔負起管理該小學的任務,對于用人、行政、設備、編制各方面,大加整頓,無論校容、課程、學生習慣、學生人數等,均有顯著進步。

2.發展農村經濟。為了振興農村經濟,提倡合作,在農村舉辦了合作社講習會,講述合作概論、合作原理、合作經營、合作法規等內容。在辦事處的指導下成立了貫家堡合作社,系無限責任信用合作社。1936年麥收之后,糧價跌落,舉辦小麥倉庫,共積小麥28石,貸出款額140元,待麥價高漲后,先后還款。又兼營購買,如煤炭,整批購來,由社員按需要數量零星買去,非常便利,以后東咸陽、南咸陽、西山底三個村合作社也先后成立。

3.指導農村衛生工作。為農民講授衛生常識,幫助農村設立鄉村診療所,與太谷公理會仁術醫院合作,每星期一、三由該院大夫出診兩次,較重要病癥,均留待此時治療。1936年共診病人440人,治療1741次。設立衛生培訓班,共收學生9人,均為鄉間青年農民,除授藥物常識及簡易治療外,偏重種痘方法,該年共種痘1735人。

4.開展農村娛樂活動。在農村設立了俱樂部、兒童游藝室等。為適應農民需要,開辟民眾俱樂部,內部設有各種棋類、掛圖、幻燈、留聲機、武術器械等,以便應用,而資消遣,平均每日大約有20人左右參與活動。

5.拒毒工作。倡辦拒毒工作,與村公所成立拒毒會,附設戒毒所,凡沾染毒品嗜好者,不論男女,一律強迫人所戒除,定有程序,每日早操、講話、上課,對于販買毒品者,指定明暗稽查,嚴加搜索,務期肅清而后已。

6.社會調查工作。銘賢學校與金陵大學農科合作,聘請專員分赴各地調查農村社會概況,并聯合鄰近各縣開設農村展覽會,提倡作物改良,各地農民獲益不少。邀請燕京大學社會服務系劉志博來主持鄉村調查。在劉志博和本校教師武星三的主持下,完成太谷縣20個村概況調查。現存的《太谷縣貫家堡村調查報告》對太谷縣貫家堡村進行了調查分析。《太谷縣貫家堡村調查報告》全文約4. 3萬余字,涉及貫家堡社會、經濟、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文中附有統計表格70份,全面反映了貫家堡村的概貌。

綜上所述,銘賢學校在山西太谷辦學的30年時間里,圍繞山西農業、農村發展所需,在品種改良、技術推廣、文化宣傳普及等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果。這種精神、這些工作,在銘賢學校后來的辦學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揚,也為山西農學院的成立以及山西農業大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