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馬鈴薯在中國傳播的技術及社會經濟分析

丁曉蕾

[關鍵詞]馬鈴薯;傳播;技術障礙;擴種

Research on the Spread of Potato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echnology, Society and Economy

Abstract: The article does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spreading course of potato from the angles of technology, society and economy. Spreading conditions and obstacles are expounded in details. It analyses the irfluences on potato spreading coming from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discusses the effects of potato plant expanding on food produce and society in China.

Key words: potato; spread; technical obstacle; plant expanding

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 L.)原產于南美,后經西班牙、葡萄牙傳入意大利和歐洲,再傳入亞洲各國。

在中國,由于受到技術及社會經濟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馬鈴薯的傳入和傳播擴散過程曲折。但由于其具有營養均衡豐富、易于種植等特性,隨著社會、經濟和技術條件的逐步成熟,馬鈴薯在中國得到廣泛栽培,中國也成為世界馬鈴薯生產大國。馬鈴薯的傳入與傳播一方面起到救荒濟民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也改變了我國農作物的結構,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創造出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一、馬鈴薯的起源、進化與傳入中國

(一)馬鈴薯的起源與進化

馬鈴薯屬于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全世界共有8個栽培種和150多個野生種,它的起源中心一是南美洲哥倫比亞、秘魯、玻利維亞安第斯山區及烏拉圭等地;另一起源中心是中美洲及墨西哥,那里主要分布野生種。[1](p340)今天在我國作為糧食作物和蔬菜生產的是馬鈴薯的栽培種(Solanum tuberosum L.),它起源于南美洲峽谷綿延的安第斯山中部區域。

馬鈴薯的野生種早在14000年以前就在安第斯山區遍布,但其由野生逐漸向栽培植物進化則大約發生在公元前5000年~2000年,[2]最終馬鈴薯離開安第斯山區來到歐洲,通過變異、雜交、選擇、進化成為在長日照條件下也能結薯的栽培品種,這一過程大約發生在16世紀中葉至18世紀。通過染色體倍性研究可以知道,目前全世界除南美洲以外的栽培馬鈴薯都是歐洲馬鈴薯的后代。[3]

關于馬鈴薯的進化過程,谷茂等人結合M.T.Jackson,J.G.Hawkes,P.R.Rowe于20世紀70年代末在秘魯馬鈴薯原產地的調查研究認為:馬鈴薯栽培種是在人類干預下由野生種進化而來的,在進化的過程中,馬鈴薯栽培種保持了祖先的遠系繁殖、自交不親和或近交衰退的習性。遺傳基因的高度雜合是推動馬鈴薯栽培種進化的內在動力,氣候與生態環境的變化是其進化的外在必要條件。馬鈴薯栽培種的無性繁殖保持了其異質性和雜種優勢。因無性繁殖而導致的病害積累和危害問題在冷涼的生態條件下減緩。[4]

在中國,馬鈴薯的近交衰退、無性繁殖病害積累等進化特點,在實際傳播過程中都得到了進一步的驗證。事實上,也正是這樣的進化特點使得馬鈴薯早期在中國的傳播路徑疑竇重重,引起學者們的多方爭論。

(二)馬鈴薯傳入中國的時間與路徑

(1)傳入中國的時間

關于馬鈴薯傳入中國大陸的具體時間至今仍有爭論。以翟乾祥先生為代表的觀點認為馬鈴薯的引入是在明萬歷年間(1573~1619),[5-7]以谷茂先生為代表的觀點則認為馬鈴薯最早引種于18世紀。前者的判斷分析主要依據以下史料記載:《長安客話》(約1600~1610)卷2“皇都雜記”稱:“土豆絕似吳中落花生及香芋,亦似芋,而此差松甘”;徐光啟《農政全書》(1628):“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黃獨。蔓生葉如豆,根圓如雞卵。肉白皮黃,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畿輔通志》(1682):“土芋一名土豆,蒸食之味如番薯”;《松溪縣志·物產》(1700)卷6:“馬鈴薯,菜依樹生,掘取之,形有大、小,果如鈴,子色黑而圓,味甘苦”;《天津府志》(1739)卷5《物產》:“芋,又一種小者,名香芋,俗名土豆”;《正定府志》(1762)中有“土芋,通志俗呼土豆,味甘略帶土氣息”等等。而后者觀點的形成則主要依據對馬鈴薯的栽培進化過程的分析和對史料記載中馬鈴薯別名的考證。[8-9]

學者們爭論的關鍵問題主要有兩點:其一,各史料中的“土豆”是否就是今天的土豆(即馬鈴薯)?其二,香芋、黃獨、土芋與馬鈴薯的關系究竟如何?事實上,由于地域文化的差異,著者知識結構的不同,僅僅憑借史料記載來對馬鈴薯的確鑿傳入時間、傳入路徑進行考證有諸多困難,以下筆者從生物學、栽培學的角度對以上涉及的幾種植物加以考證,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史料記載。

香芋、黃獨、土芋與馬鈴薯的共同特點是:塊莖或塊根都呈球形,大小相差較小,都可以多種方式食用,并且都可以制作淀粉。但從生物學和栽培學的角度來看,它們之間的差別比較顯著。①②

香芋(Apios americana),俗稱地栗子,豆科,多年生蔓性宿根草本植物,表皮黃褐色,肉白色,塊莖表面也有芽眼,與馬鈴薯很相似,只是塊莖的個頭小,結薯更為密集。

黃獨(Dioscorea Bulbifera L.),薯蕷科多年生纏繞藤本植物,塊莖有地上和地下,又被稱為氣生土豆(Air Potato、Air yam)。其地上塊莖的形狀較圓,《松溪縣志》中所說“果如鈴”其實是地上的塊莖如鈴,像馬的鈴鐺一樣,這也可能是它也被稱為馬鈴薯的原因之一了。黃獨原產南亞,屬于熱帶、亞熱帶植物,在中國北方不能生長。

土芋,《本草》赭魁注:“黃獨,肉白皮黃,巴、漢人蒸食之,江東謂之土芋。”僅憑史料中記載描述的土芋性狀很難肯定它就是今天的馬鈴薯。以上三種植物的生物學特性與史料中的記載多處吻合。

結合馬鈴薯的生物學特性以及其傳播過程的史料記載看,馬鈴薯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俗名,如土豆、洋(羊、陽)芋、山藥蛋、荷蘭薯、爪哇薯、地蛋、洋番薯等;它的生物學特性,如衰退、無性繁殖病害積累等問題,使得馬鈴薯的傳播不像番薯等其他作物那樣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其物種容易被淘汰和取代,從而導致其傳播線路中斷。史料的描述與以上幾種容易混淆的植物的生物學特性都相符合,因此把香芋、黃獨、土芋理解為今天的馬鈴薯,并就此推斷出馬鈴薯的傳入中國大陸的時間在明末還須進一步考證。

(2)傳入中國的路徑

由于馬鈴薯在栽培過程中有衰退、無性繁殖病害積累的問題,所以與其他作物如番薯、玉米相比,它的傳播鏈比較短,而且容易中斷。而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東西氣候差別大,馬鈴薯由多條路徑、分多次傳入中國的可能較大。

據史料記載和學者們的考證,馬鈴薯可能由東南、西北、南路等路徑傳入中國。

荷蘭是世界上出產優質馬鈴薯種的國家之一,在盤踞臺灣期間荷蘭人將馬鈴薯帶到臺灣種植,③后經過臺灣海峽,馬鈴薯傳入大陸的廣東、福建一帶,并向江浙一帶傳播,[10]在這里馬鈴薯又被稱為荷蘭薯。

西北路馬鈴薯由晉商自俄國或哈薩克汗國(今哈薩克斯坦)引入中國。[11]并且由于氣候適宜,種植面積擴大,“山西種之為田”。[12](p144-145)

南路馬鈴薯主要由南洋印尼(荷屬爪哇)傳入廣東、廣西,在這些地方馬鈴薯又被稱為爪哇薯,然后馬鈴薯自此又向云貴川傳播,四川《越西廳志》(1906)有“羊芋,出夷地”的記載。

此外,馬鈴薯還有可能由海路傳入中國。

—————————————————

① B.D.Reynolds,W.J.Blackmon.E.Wickemesinhe.M.H.Wells and R.J.Constantin,1990.Domestication of Apios Americana.In:J. Janick and J.E.Simon(eds.),Advances in new crops.Timber Press,Portland,OR.

② “Dioscorea bulbifera L.Dioscoreaceae/Yam Family”J.R.Magness,G.M.Markle.C.C.Compton,1971.Food and feed crops of the Unit- ed States.Interregional Research Project IR-4.IR Bul.1 http://www.fleppc.org/Pdf/Dioscorea-bulbifera.pdf

③ 1650年荷蘭人約翰·斯特魯斯(John struys)在臺灣見到馬鈴薯的栽培,至今當地有馬鈴薯稱為荷蘭薯的習慣。

二、馬鈴薯在中國的傳播狀況

馬鈴薯傳入中國之后,由于其具有特有的生物學特性,所以其傳播呈現出傳播鏈短、傳播容易中斷、傳播路線難以描繪的特點。在氣候適宜地區,馬鈴薯種性穩定,能夠持續生長傳播,成為當地的重要作物。而在中國南方低海拔地區,馬鈴薯在無性繁殖過程中有嚴重的退化現象,如植株矮化,出現花葉、卷葉、皺縮葉,產量降低,病害積累等,在傳播過程中會出現絕種現象,發生傳播中斷。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時代,馬鈴薯的這一特有的生物學特點使得它的傳播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

(一)早期的緩慢傳播與擴散

19世紀,馬鈴薯傳入中國后,它的傳播顯示出一定的間斷性。并且其主要分布區域與氣候區相關。早期馬鈴薯通過各種途徑傳入中國之后,其傳播區域集中穩定在氣候適宜,利于其生長發育和種性保存的高寒山地及冷涼地區,如四川、貴州、云南、湖北、湖南、陜西等地的山區。四川的方志中有較多關于馬鈴薯的記載內容,并以山區尤為集中,據不完全統計,19世紀四川方志中記載有馬鈴薯相關內容15條。[13]而在其他地區馬鈴薯被載人方志的則較少,雖然方志中沒有記載并不能說明馬鈴薯在該地區沒有栽培,但這至少可以說明,馬鈴薯尚沒有被作為主要作物來栽培。總之,這一時期馬鈴薯的繁殖傳播主要依靠自然冷涼的氣候條件。在氣候不適宜地區,由于其種性退化,馬鈴薯在栽培過程中容易被人們選擇淘汰,或由于其自身病害嚴重而腐爛絕種,1926年四川《南充縣志》卷四中就有“山土產前獨產洋芋,今已絕種,下地亦多腐于地中”的記載。

(二)20世紀的加速傳播擴散

20世紀起,隨著世界范圍內試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國際交流的加強,馬鈴薯在中國開始了進一步的傳播與擴散,山西、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福建的方志中開始有馬鈴薯的記載。它的傳播與擴散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傳播區域的擴大,在科學技術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共同作用下,種植區域由氣候適宜的高海拔、高緯度冷涼地域向低海拔、濕度大容易引起馬鈴薯退化的地區擴散傳播;二是播種栽培面積的增加,由于自然災害、病害、制度變化等因素,播種面積雖然有一些波動,但整體播種面積不斷擴大。

(1)傳播區域逐漸擴大

自20世紀初開始,馬鈴薯在中國的傳播區域不斷擴大,與番薯、玉米的輻射式傳播方式不同,馬鈴薯早期的傳播具有按氣候分區覆蓋的特點,在海拔1200米以上氣溫較低的適宜氣候區,如西南、西北各省高寒地區,馬鈴薯的生長繁衍良好,成為當地重要的糧食來源。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隨著馬鈴薯栽培技術的進步和國際范圍內技術交流的增加,馬鈴薯的傳播區域不斷擴大,方志中記載有關于馬鈴薯栽培的省份增加有:上海、新疆、山西、福建、甘肅、臺灣、吉林、黑龍江、遼寧等地。[13]

馬鈴薯的傳播區域有較大的擴展發生在20世紀中期。20世紀40年代馬鈴薯在國民黨管轄區、日偽占領區和抗日根據地得到大力發展,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對種性退化、用種量大、病害等一系列技術障礙的突破,加之馬鈴薯本身的生物學特性,20世紀中后期馬鈴薯迅速在全國各地傳播開來,原來種植馬鈴薯較少的地區如江西、廣西、江蘇等地也開始規劃、引種,擴大種植面積。

馬鈴薯經過近百年的傳播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基本形成四大生產區域,即北方一季作區、中原二季作區、南方三季作區、西南一二季混作區,在全國范圍內有50多個推廣品種。

(2)種植面積不斷增加

20世紀30年代,馬鈴薯在一些省份的種植已經普及到全省各縣,如山西省1932年的馬鈴薯種植面積達131.7萬畝,居全國各省之首位。①據估計1936年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達540萬畝以上。[14]

馬鈴薯的種植規模在20世紀中葉之后經歷了發展、調減、回升的過程。在1950~70年代,馬鈴薯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量不斷增加,1970年至1985年馬鈴薯的面積下降,自1986以來種植面積持續回升。從分布來看雖然全國范圍內均有種植但分布并不均勻,到20世紀末,北方一季作區和西南一二季混作區的種植面積占到全國總種植面積的90%以上。[15]與其他作物相比較,種植馬鈴薯的重要優勢是它能在每單位土地上生產大量的食物能量,因此,在糧食緊張或面臨人口壓力的時期,往往是馬鈴薯得到大力發展的時期。[16]1950~70年代的中國經歷了歷史上重要的糧食困難時期,諸如限制家庭自留養殖等政策實際上減少了農民食物來源,也造成了糧食需求的猛增,加之20世紀50年代前后中國的鼓勵生育政策的實施,糧食壓力空前增大,這一時期馬鈴薯的播種面積由1950年的2339萬畝上升到1970年的5200萬畝,整整增長到2倍多。1980年11月初,全國實行包產到戶的生產隊已占總數的15%以上,三年后這一比例達到94%以上,1984年中國糧食產量也歷史性地達到4000億公斤,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同時1980年起全國范圍內農作物布局調整,這一時期馬鈴薯的播種面積降低到1982年的3682萬畝,但由于單產的增加,總產量變化不大。

20世紀80年代早期馬鈴薯的種植面積保持相對的穩定,從80年代后期開始,隨著國際貿易的繁榮發展,馬鈴薯生產不再僅僅是糧菜用途,生產也走出自給自足,其他用途的開發如制取粘合劑、味精、飴糖、葡萄糖、乳酸、醋酸等,促進了馬鈴薯播種面積不斷增加。加之進入20世紀90年代,《農業法》、《農業科技推廣法》等政策傾斜,國內外廠商投資馬鈴薯開發利用的積極性被激發,全國范圍內的馬鈴薯深、細加工企業有上萬家,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馬鈴薯種植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到2000年,馬鈴薯的播種面積增加到7085.1萬畝。

————————————————

① 轉引自佟屏亞:《馬鈴薯史略》,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1年。

三、馬鈴薯的傳播條件

今天馬鈴薯作為重要的作物在我國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迅速傳播擴散,尤其20世紀以來,馬鈴薯在中國的栽培面積不斷增加,一方面是由其生物學特性所決定,另一方面社會經濟發展、制度變遷和科技的進步也影響了馬鈴薯的進一步傳播與發展。

(一)馬鈴薯傳播的生物與技術條件

馬鈴薯含有淀粉、蛋白質、磷、鐵、無機鹽以及多種維生素,兼具有糧食、蔬菜的雙重優點,在馬鈴薯的全部營養物質中,淀粉含量占第一位,其次是蛋白質,馬鈴薯的蛋白質屬于完全蛋白質,能夠很好地被人體吸收,它所含的維生素C比去皮的蘋果高50%。營養均衡是它的突出特點之一,它所含有的維生素是小麥和稻米的7倍,各類微量元素含量是稻米、甘薯的兩倍左右。古時候人們出海遠航,為避免發生壞血病都隨身攜帶馬鈴薯,一個人吃200~300克的新鮮馬鈴薯就可以補償人一晝夜維C的消耗,它的各種營養成分比例平衡、全面。有資料報道,每天只吃全脂牛奶和馬鈴薯就可以滿足人體所需要的全部食物營養元素。與其他主食相比,儲存得當(發芽的馬鈴薯會產生生物堿—龍葵素,對人體有毒)的馬鈴薯營養全面,富含各類微量元素、維生素,具有低脂肪、低熱量的特點,符合現代人的膳食要求。

馬鈴薯營養均衡的特點使得它被作為重要的航海、遠行、打仗的食物儲存攜帶,從而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不過,根據現代科學的研究,馬鈴薯在傳播的過程中也會由于其自身的生物學特性而面臨著傳播障礙,一是種性退化,二是用種量較大。

馬鈴薯在溫涼、高山氣候條件下生長.其種性不容易發生退化,但退化問題恰恰是在溫度較高,海拔較低地區傳播時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由于栽培過程中有衰退、無性繁殖病害積累的問題,馬鈴薯傳播的路徑很容易中斷,因此,其傳播過程需要多次引種。在今天規模化生產的過程中,有專門的研究推廣機構從事這類引種工作,但在19世紀尚沒有這類機構和人員從事相關工作,因此馬鈴薯在中國早期的傳播十分艱難,很容易絕種,進而中斷傳播,這在四川的方志中見有記載。馬鈴薯的病害還會使得馬鈴薯大幅減產,1950年我國原綏遠省東部和原察哈爾省北部晚疫病流行使馬鈴薯減產70%~80%。

馬鈴薯傳播的另一個障礙是它一般利用無性繁殖,用種量較大。所以在擴種時受到限制。只有具備專門的制種條件才能夠保證馬鈴薯擴種所需的用種量。

(二)馬鈴薯傳播的社會條件

馬鈴薯營養豐富,產量高,在世界各地都是有用的救荒食物,但其傳播過程卻受到了社會條件的制約,如文化條件、社會制度等。在歐洲,使得馬鈴薯傳播遲滯的重要因素是文化條件,早期的馬鈴薯由西班牙殖民者帶到歐洲時,雖然它具有營養好,易于種植、方便烹調,容易讓人吃飽的特性,但卻因為它來自落后的地方而受嘲弄和敵視,受到社會大眾普遍排斥,推廣種植受到很大阻力。[19](p61)在中國,馬鈴薯的傳播受到文化的影響較小,但社會發展狀況和社會需求對其傳播擴種有著重要的影響。

平原地區,馬鈴薯的傳播需要克服種性退化和用種量大兩個重要障礙,而突破這些障礙的條件是相應社會科研、推廣服務機構的成立。因此,馬鈴薯在中國大面積的傳播發展的社會條件之一是生物學科學思想的傳播及相關科研工作的開展。1898年嚴復譯著的《天演論》首次介紹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思想,在中國思想界產生較大的影響,1905科舉制度廢除,新學興起。此后,隨著社會的進步,國內外交流的增加,國內開始實施農政新法,積極介紹引進歐美先進農學知識,介紹馬鈴薯種植、加工的技術、方法被大量引入。隨著馬鈴薯的栽培留種技術的進步,新品種被大量引入培育。

促進馬鈴薯在中國廣泛傳播的社會條件之二是社會需求。隨著內外交流增多,從1692年起清廷下令允許更多外國傳教士在華開展傳教活動,歐美以及日本等有食用馬鈴薯習慣的人越來越多進人中國,這也是促進馬鈴薯傳播種植的因素之一。《遼陽志》(1927)中有“近因日本人用為佐餐常品,種者益多”的記載。到20世紀30、40年代,日寇入侵,戰亂頻繁,社會對糧食的需求進一步擴大。馬鈴薯糧菜兼用,產量大,當時畝產在500—1500斤之間,而細糧畝產平均200斤左右,[20]因此馬鈴薯成為重要的救荒糧食在全國各地大力擴種。在西南、西北,戰亂導致人口遷移,人口壓力增大,糧食需求增加,還曾專門成立有中央農業推廣委員會和農業促進會指導進行馬鈴薯引種、育種、擴種工作;在東北,日本人大力宣傳擴種馬鈴薯,并且在滿鐵農事實驗場進行馬鈴薯的試驗、研究與推廣;在陜甘寧邊區,通過示范區、展覽會、技術資料宣傳等方式有力地促進馬鈴薯的擴種,20世紀40年代是馬鈴薯在中國傳播的關鍵時期。50年代初期的嚴重自然災害更是進一步促進了馬鈴薯的傳播,中央農業部的重視與指導給馬鈴薯的傳播創造了良好的科研、推廣條件。自此馬鈴薯開始了有計劃、有步驟的推廣傳播。

(三)社會發展與科學技術進步對馬鈴薯傳播的促進

馬鈴薯糧菜兼用,抗旱耐貧瘠,但它的大面積推廣種植需要必要的技術支持,尤其是解決衰退、無性繁殖病害積累和用種量大的問題。農商部中央農事試驗場最早于1914~1916年進行馬鈴薯栽培試驗,發現通過薯種切塊用芽種的方法可以減少薯種2/3,大大節約用種量。①1920~30年代科技進步則主要集中于品種的改良與選育,以管家驥(1900—1947)為代表的科學工作者在整理我國已有地方品種的基礎上,引進英、美薯種進行評比鑒定,在此基礎上,在江蘇、陜西、河北等地示范推廣,產量增加一倍。他對此進行總結,寫出馬鈴薯種植的相關理論“我國馬鈴薯之改進”。②1938年之后管家驥先生到貴州省進行相關改良和試驗工作,為馬鈴薯在貴州及西南其他地區的推廣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與此同時馬鈴薯在西南的擴種栽培的技術進步,還包括打破休眠,實現一年二季栽培技術、[21]馬鈴薯天然授粉與人工雜交技術。[22]

20世紀40年代初,馬鈴薯育種專家楊鴻祖從蘇聯引進馬鈴薯野生種,自此開始了馬鈴薯野生種與栽培種雜交的育種試驗。[23]這一時期,隨著馬鈴薯栽培面積的擴大,病毒引起薯種退化的問題日趨嚴重,一般減產可以達到40%—60%,③在美國植病專家戴茲創(T.P.Drksira)博士的協助下,我國取得的馬鈴薯防病治病技術進步包括建立物理隔離的無病毒種薯區、雜交選育抗病毒品種、抗病毒品種的引進等方法。在此期間還總結了農民摸索出來的利用氣候差異引種防退化、拔出病株等技術進行推廣,取得較好的效果。[20]

20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世界范圍內科學技術的進步,利用實生種子生產馬鈴薯的育種栽培技術、組織培養莖尖脫毒等方法解決了馬鈴薯的病毒累積等問題,馬鈴薯的抗病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樣馬鈴薯傳播的主要技術障礙基本被打破。60年代之后馬鈴薯的栽培技術進步主要集中到品種改良方面。馬鈴薯的生產能力和質量不斷提高。

——————————————

① 《農商部中央農事試驗場第三期成績報告》(1914~1916).轉引自佟屏亞:《馬鈴薯史略》,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1年。

② 《廣西農業》1941年第4期,轉引自佟屏亞:《馬鈴薯史略》,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1年。

③ 楊鴻祖:《我國馬鈴薯生產事業的歷史概述》,《烏盟農業科技》1978年第2期.轉引自佟屏亞:《馬鈴薯史略》,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1年。

四、馬鈴薯傳播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的作用與影響

從世界范圍內來看,馬鈴薯因其高產、耐貧瘠的特性而得到大力傳播,現已成為繼水稻、小麥、玉米之后第四位重要的糧食作物。馬鈴薯在中國的傳播擴種在不同時期對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產生的作用與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救荒濟民

馬鈴薯在中國傳播的早期,作為粗糧的首選,它的重要作用體現在它的救荒作用。

首先,在高寒生態環境惡劣不適合其他谷物生長的地域,馬鈴薯的傳入成為當地人民賴以生存的重要糧食來源,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人與環境的矛盾。在方志中有諸多這樣的記載,在糧食貿易不發達的時代,馬鈴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高海拔地區人民的生計問題。

其次,在社會經濟條件惡劣、人口壓力劇增的時代,馬鈴薯營養全面均衡、產量高、生長期短等特點使得它極大程度上緩解了人糧矛盾。馬鈴薯的這一作用在20世紀初到70年代這一時期表現的尤為突出。

(二)間作套種提高土地利用率

馬鈴薯在我國農村種植結構調整中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它特別適合多茬栽培,如馬鈴薯與玉米套種、與棉花套種、與耐寒速生蔬菜間作、與甘藍菜花間作、薯糧間作套種、薯瓜間作套種等,經濟效益大大提高。這一栽培特性十分適合我國農業精耕細作的傳統特點,在人多地少的中國對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改變農作物結構,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

馬鈴薯糧菜兼用,它的傳入并成為重要的農作物改變了我國傳統的農作物結構,發展豐富了農作物的種類,中國農業部將馬鈴薯列為7大主要作物之一。與其他作物相比,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在不斷增加,到2000年馬鈴薯的播種面積達到4723.43千公頃,占主要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5.23%。從1982年開始,與稻谷、小麥種植面積逐年減少的趨勢相比,我國馬鈴薯的播種面積變化趨勢正好與之相反,其播種面積占總的作物播種面積的比例逐年上升。

馬鈴薯現已經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僅次于水稻、玉米、小麥居第4位。現在全球種植馬鈴薯的國家有148個,總產量3億噸。中國種植面積7(DO萬畝、總產量超過7000萬噸,分別占全球的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的國際市場競爭力日趨減弱但馬鈴薯的產量高、成本低,有很大的發展優勢與發展潛力。馬鈴薯生產的經濟效益高,據測算,1999年我國每年每公頃谷物的產值約為3956元,豆類3386元,油料類為4116元,而薯類(主要是馬鈴薯)為8790元,①以此產值計算,馬鈴薯可以達到油料作物的兩倍多,遠遠高于谷類和豆類所創造的產值。此外,馬鈴薯加工增值潛力很大,可以實現加工增值15至20倍,國外70%~80%的馬鈴薯都是依靠加工實現增值。總之,隨著馬鈴薯用途的不斷拓寬,馬鈴薯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前景廣闊,為農業的增產增收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① 《我國是馬鈴薯生產大國,深加工不足年產量的10%》,《中國食品報》2004-01-1。

[

[1]中國農業百科全書.作物卷[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盧育華.馬鈴薯史話[J].世界農業,1985,(5).

[3]谷茂,等.關于栽培馬鈴薯起源的探討[J].農業考古,1999,(1).

[4]谷茂,豐秀珍.馬鈴薯栽培種的起源與進化[J].西北農業大學學報,2000,(1).

[5]翟乾祥.我國引種馬鈴薯簡史[J].農業考古。1987,(2).

[6]翟乾祥.馬鈴薯引種我國年代的初步探索[J].中國農史,2001,(2).

[7]翟乾祥.16—19世紀馬鈴薯在中國的傳播[J].中國科技史料,2004,(1).

[8]谷茂,信乃詮.中國栽培馬鈴薯最早引種時間之辨析[J].中國農史,1999,(3).

[9]谷茂,馬慧英,薛世明.中國馬鈴薯栽培史考略[J].西北農業大學學報,1999,(1).

[10]唐啟宇.中國作物栽培史稿[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6.

[11]尹二茍.《馬首農言》中“回回山藥”的名實考訂——兼及山西馬鈴薯引種史的研究[J].中國農史,1995,(3).

[12]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3.

[13]何柄棣.美洲作物的引進、傳播及其對中國糧食生產的影響[J].歷史論叢,第5輯,濟南:齊魯書社,1985.

[14]唐啟宇.戰時糧食問題及我國戰時糧食管理政策的探討[J].中華農學會報,第164期,1938.

[15]張長生.中國優質專用薯類生產與加工[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16][英]P.M.哈里斯.馬鈴薯改良的科學基礎[M].蔣先明,等譯.北京:農業出版社,1984.

[17]蔡培川.甘肅天水馬鈴薯種植歷史初考[J].中國農史,1989,(3).

[18]胡錫文.中國農業遺產選集·糧食作物[M].北京:農業出版社,1959.

[19]Larry Zuckerman.The Potato:How the Humble Spud Rescued the Western World[M].Farrar Straus & Giroux,1998.

[20]武衡.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科學技術發展史料[M].第4輯,學術出版社,1984.

[21]姜誠貫.貴州省栽種二季馬鈴薯之研究[J].農報,1944,(25~30)。

[22]姜誠貫.馬鈴薯在貴陽的開花及結果[J].農報,1947,(1).

[23]楊鴻祖.四川省薯類作物之改進[J].四川農業改進所簡報,1945,12.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