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現階段我國道德尺度差異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高曉雁
論文關健詞:宗法禮教 價值瞬間性 主體性人格
論文摘要:轉型經濟國家的轉型期間社會存在著巨大的不德定性,多元文化與多元制度安排的交織與沖突使社會道德與價值尺度顯得異常復雜。法治、貴任意識的加強與“人情”、特權思想盛行相并存;集體主義合作精神與個人主義金錢意識相并存。道德觀念的復雜性是由于我國現階段存在三種不同尺度的道德模式之間相互矛盾與相互滲透的結果.本文試圖運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在揭示三種道德尺度經濟根源的同時,關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成員道德行為的歷史性提升與道德警示。
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文化應該選擇怎樣的道德尺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的公民應該具備怎樣的思想和道德標準,是關系我國社會主義事業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我國在轉型期同時存在著對人身的依附、對物的依賴和對人的尊重三種道德尺度,并且三者之間相互交織表現得異常復雜,嚴重干擾著我國公民人格確立和社會價值判斷。因此,對我國現階段三種道德尺度的差異性進行政治經濟學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道德尺度一:所謂人身依附的道德尺度是指社會成員之間以其宗法聯系和等級關系的家長式權威作為社會行為規范的道德標準。對人身的依附反映在自然經濟條件下,人類最初對自然法則的認知與控制。它主要表現為尊從權威和重義輕利,這種道德現狀和我國封建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國傳統文化的注意力在對人的血親等級、本末第次的關注中,大眾追求一種重義輕利脫離事功的消極清淡。君主的需要和利益才是最高標準。以少數權威意志和利益作為社會成員交往行為的依據是與自然經濟時期低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相一致的道德標準,它是人類對自然界權威直接依賴的反映。
自然經濟時期人類生產周期是由動植物的生長周期決定,人們從事生產的區域是由自然資源分布決定;男耕女織的社會分工是由人的自然生理現象決定。這種“天人合一”結構中,勞動者個體能力在強大自然力面前是極其渺小的,他們只能作為群體結構中的依附部分存在。等級權威和見利思義的道德尺度自然成為社會生產和社會交往行為的惟一尺度。
小生產的經濟關系說明商品經濟還未成為社會的主要經濟形式,人們還不能以商品的價值手段組織社會生產和社會交往,這是人身依附道德觀產生的經濟根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標志著我國在組織社會生產和交往手段上的徹底變革,勞動者個體不再以尊從權威意志作為公眾行為的標準,而是以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作為經濟交往的尺度。它意味著中國長期以來在組織社會生產和社會交往中主觀性、隨意性和盲目性的減少,客觀性、科學性和明確性的加強。平等獨立,開拓進取,以法代情的現代社會風尚也必將隨之形成。但仍然有相當數量的社會成員對舊道德標準抱有情感上的依戀,主要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人類血緣關系的誘惑。人情是人性中的重要內容,但是,人性中的人情內涵是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進步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的。自然經濟時期的人情內涵是以生命的血親模式為核心、君臣關系、主仆關系和朋友關系都被限定在父母兄弟式的權威范圍。“父母在上,兄長在先”原則是人情交往關系的永恒原則。以商品交換為代表的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確立了勞動者個體獨立的經濟地位以及平等競爭的新型人情內涵,在上下級關系、朋友關系和家庭成員之間舊有的血親模式被揚棄。獨立平等和尊重他人勞動的主體人格構成現代文明的新型主體間關系。
但傳統道德關系對于剛跨人市場經濟不久的中國百姓來說仍然具有影響,它畢竟反映的是人類最初和最直接易懂的情感。應該警惕的是一些人將這種傳統“人情”關系和金錢關系結合起來,津津樂道地去結成裙帶關系或者建立稱兄道弟式的關系網,它必將對社會法治建設和正常經濟秩序產生極大的隱蔽式破壞作用。
其次,“人的原始豐富性”的誘惑。這是馬克思對自然經濟時期人的行為特點進行的概括。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低下決定人們對自然界的直接依賴,這種直接性使人們產生對自然界原本存在的日月星辰、草木魚蟲以及人的自然生命現象的崇拜和依戀,并且仿照自然物消極被動的非主體特點作為自己生產和生活的模式。節奏緩慢、保守平穩的田園詩般的追求成為這一時期人們生活的特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則以人類創造的商品價值、價格、貨幣作為經濟生活的內容。社會生產和交往中的社會自然性被社會的經濟性所替代。人們創造商品的無限豐富性打破了對有限自然物模仿的“原始的豐富性”,為人類行為方式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領域。大膽創新、講究效益已成為現代人的行為特點。實際上,人的“原始豐富性”隱藏著一種缺乏竟爭意識和進取精神的隋性,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活極不相容的。
最后,舊體制溫情的誘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動搖了舊體制中少數人的主觀意志在社會生產和交往中的權威地位,為勞動者獨立與平等提供客觀的經濟基礎。但是,“物的關系”即商品的經濟關系取代自然經濟中“人的關系”,更容易被誤解為對人自身的關注被物的豐富性所替代,而留戀舊體制中有限的人的地位。“為什么人會依賴物呢?顯然,僅僅是因為這種物是人們相互間的物化關系,是物化的交換價值,而交換價值無非是人們相互間生產活動的關系。”身依附關系被商品的物化關系所替代是人類生產方式進步的表現,它展示了勞動者個體通過自己創造的物完成了對血親服從和等級統治的否定與超越,對人創造物的服從標志著人對自然物的獨立與自由的獲得。
道德尺度二:所謂對“物的依賴關系無非是與外表上獨立的個人相對應的社會關系,也就是與這些個人相對而言的獨立化的他們相互間的生產關系”。對物的依賴反映人類對社會經濟規律的認識與操縱。物的依賴關系是交換經濟時期人與人之間生產關系的客觀反映,它是指市場經濟中商品交換規律的關系。商品的經濟獨立性打破了血緣和等級關系的非經濟約束,社會成員個性需求的實現必須以商品交換為前提。社會關系中這種對物的依賴是對人身依附的進步,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必然使我國勞動者個體的道德及價值尺度發生根本性變革:
第一,商品的價值尺度賦予社會成員獨立平等的道德內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成員必須獨立地完成社會及他人需要的勞動產品,才能從社會和他人那里換回自己的需要。人們憑借商品的權力建立起自立、自主、自為的主體地位,他們只有將自己的意志和愿望通過勞動編織進自己的產品,通過市場交換才能夠得以實現。交換中任何非經濟強權都無法替代商品生產者的意志。因此,強調個性獨立,自尊自愛,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賦予社會成員道德內涵的基本內容。
第二,商品的交換原則賦予社會成員尊重他人的道德意識。商品是為了交換而進行生產的勞動產品,這種生產的他人性決定每個具有自我意識和個人目的的社會成員必須為社會和他人特殊的個性需求服務。市場交換原則制約著每個社會成員必須尊重和關心他人特殊的個性需求。關心社會,尊重他人就等于關心和尊重自己。任何輕視社會和他人利益的行為最終都會使自己的利益受到傷害。這種經濟關系會很快教會人們拒絕權威盲從以及放棄傲慢無禮,迅速建立主體間平等、尊重、互利的社會行為規范。
第三,商品競爭的天性賦予社會成員銳意進取的道德風貌。市場經濟的內在機制促使每個社會成員盡可能發揮自己的技能水平,努力改進生產技術,降低勞動成本,使自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平均勞動時間,才能保證自己商品價值的實現,任何非經濟的等級權威和“人情關系”都無法替代生產者在勞動過程中體力和腦力勞動的支出。市場竟爭的無情迫使社會成員必須自我克服人性中的懶惰習性,只有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才能不斷實現自身特殊的個性需要和目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徹底動搖了傳統道德和計劃經濟時期長期養成的被動等待、求同保守行為的經濟基礎。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的是為了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它取代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以單純資本增值為目的的生產,這是兩種制度的根本區別。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必須完成商品價值向貨幣形式轉換后才具備現實的經濟意義。當貨幣取代商品價值的權力后,人錢易位便擁有了異化的可能性空間,貨幣作為商品價值的等價物取代了人的主體地位,人變成了金錢的奴隸。拜金主義現象并不是交換經濟的邏輯必然,它是由商品向貨幣轉換中的兩次矛盾沖突時人的盲目性造成的:
首先,拜金主義產生于貨幣對商品使用價值普遍替代的環節。貨幣的萬能作用是商品生產者與他人交換勞動產品時,必須以貨幣作為商品價值的等價物,只有消除了一切自然形式的商品,才可能在流通中取得獨立地位,才能克服物物交換的各種限定,使交換更加普遍和公正。“貨幣在一方面促使商品的價值脫離使用價值中使市場交換獲得生命;另一方面,貨幣能夠把任何特性和任何對象同其它任何即使與它相矛盾的特性和對象相交換。”貨幣這種將一切事物的性質進行普遍替代和混淆作用是人物易位、人錢易位等拜金主義產生的根源。貨幣的替代作用雖然能制造人的價值和貨幣形式分離的假象,但是,人的創造能力和商品的被創造屬性不可能隨著貨幣的替代而產生絲毫改變。人們完全可以通過理性自覺認清這種假象,在行為中克服盲目性。
其次,拜金主義產生于貨幣對商品價值普遍超越的環節。“貨幣代表商品價值是一種消極的轉瞬即逝的形式”。當商品交換貨幣時,“商品的價值規定會在商品實現時消失;當貨幣交換商品時,它的價值作為占有商品的自然材料的單純形式上的媒介注定要消失”。貨幣無論代表價值實體還是代表價值形式都具有瞬間性。但貨幣存在意義在于它必須立刻打破其瞬間性,才能在流通中既保存價值本身,又“通過和工人交換占有了勞動本身;勞動成了資本的一個要素”。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同時擁有了“增值”的可能。貨幣本身并不能創造物質財富,貨幣的增值來源于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單純以追求資本增值為目的社會行為只能加劇商品經濟內在矛盾的尖銳化,破壞市場經濟的協調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文化建設就是要幫助人們自覺消除商品活動中人的盲目性,建立人的社會主體性人格。
第一,超越經濟人限定,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經濟人是亞當·斯密提出來的,它是指人具有天生的利己心,這一本性與市場中追求個人經濟利益最大化相一致。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抽象的人性是不存在的,人性是由歷史的具體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決定。人性中君子不茍言利的道德標準是自然經濟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決定的,極端個人主義道德觀則是市場經濟交換關系中制度缺陷產生的,表現為一種消極被動的受經濟法則制約的非主體性人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創造一種不僅能夠控制和把握社會經濟規律,同時要建立適合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人的規律的制度安排,消除交換經濟中單純經濟制約時主體人的無奈。正如人類從來就沒有滿足被動接受自然規律制約,而是不斷探索,創立自然科學為人類服務。自然科學打破了自然界對人的限定,社會人的科學就是要打破商品的經濟法則對人的全面發展關系的限定,克服經濟人在市場交換關系中的異化,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變成符合人類科學發展的有序的生產活動。
第二,緩解市場失靈破壞,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市場經濟由于交換而產生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對立關系是市場經濟發生風險與危機的根源。提高經濟效益,協調市場關系是發展市場經濟的關鍵。在私有制為主體的市場交換中,國家宏觀調節政策最終會被各種利益的對立關系所左右,巨型跨國公司由于資源爭奪的對立關系所展開的國際競爭,最終是以社會巨大浪費為代價換取部分企業的有限利潤。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則由于社會成員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建立全新的個人、集體和國家三者之間的協調關系,為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最佳配置提供可能性,為企業營造高起點的平等競爭環境和提供高效快速發展市場經濟的客觀機制。
第三,減輕人力資源浪費,促進經濟低成本發展。資本主義在追求資本最大增值的市場動機驅使下必然發生人與金錢易位的現象。西方對人力資本的關注目的也僅僅是將人作為資本增值工具。商品和金錢對人所形成的壓力破壞了人類對勞動能力提高的自覺性,而是將金錢的積累視為人生的目標和價值實現。人勞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受到壓抑是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最大浪費。因此,對人的尊重實際上是對創造物質財富的勞動者和勞動能力的尊重,人的勞動能力開發必然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提供前提條件。
面對我國現階段多元道德尺度現狀,我們必須弘揚社會主義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并且在政治思想工作和道德宣傳中把握好對三種道德尺度的不同態度:
首先,消除宗法禮教關系的道德約束。迷戀“人情”關系,受制于等級特權、輕利重義是一種與現代化社會主義建設相違背的舊道德。以人的等級權威為核心建立起來的舊道德,由于受其自然經濟的制約,人性的內涵的欠缺是有待完善和提高的。特別是其中等、靠、要的思想只能增添人的惰性。韓國政府所謂重建儒學,是想通過儒家的道德觀整治腐敗。對此,除了公眾表示冷漠外,并沒有起到醫治韓國病的作用。封建傳統道德中的消極因素和拜金主義的結合,人情和金錢交易,特權和金錢的腐敗現象大量滋生勢必造成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嚴重破壞。因此,要替惕對傳統文化宜傳中的誤區,是當前理論宜傳中值得注意的問題。
其次,揚棄以物的依賴為尺度的道德觀。市場交換的經濟形式說明人類生產和生活已經突破直接依靠自然界的有限恩賜獲得滿足的限定,開始享受自身不斷創造的無限豐富的物的屬性。這種生產力式極大地拓寬了人的社會內涵,為人類道德的不斷豐富和完善提供現實可能性。但是,貨幣作為交換的必要手段,它無差別地同一切商品相交換的屬性是產生用金錢代替一切的拜金主義根源。這種資產階級道德觀忽視人的能力提高和全面發展,為滑向腐化墮落的道德深淵提供通道。因此,我們應該堅決批判和抵制拜金主義和個人主義,在接受現代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立高度的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
最后樹立對物的創造者人的尊重的道德標準。對人的尊重和對人身依附的兩種道德觀,雖然都體現對人的關心,但后者更多體現的是人類早期對人的有限自然性的迷戀,而前者則體現對具有豐富創造能力的勞動者的尊重,同時它也清算了人在創造物過程中人錢易位的現象,把人的勞動創造力的發展和完善作為人類行為的道德和價值準則。這種道德尺度弘揚的是對社會主體人的薄重,體現對官僚主義和保守主義的抵制,弘揚的是集體主義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體現的是對金錢至上和個人主義的批判。它鼓勵全體社會成員在對自身能力充分而自由發展的同時,為社會多做貢獻,這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社會成員應該具備的社會道德觀。
參考文獻
〔l〕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