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產出增長和競爭力――對我國信息制造業的計量經濟分析
許晶華
【摘要】基于Pearson關系矩陣、Granger因果檢驗和回歸分析,本文研究了1995-2004年中國信息技術制造業技術創新的6個關鍵指標對產出增長和產業競爭力的影響。結果顯示R&D總投入增加1%,總產出將增長0.995%。新產品R&D經費投入每增加1%,能帶動0.550%的新產品產出,新產品研發投入只要一年就可以產生收益,而技術引進和技術改造則至少需要3年才能產生收益。技術創新對信息技術制造業競爭力的影響因子為97.60%,是提高產業競爭力最主要的因素。與發達國家比較,R&D強度和效率較低是產業競爭力不強的主要原因。改善創新環境,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并提高創新效率,是實現中國信息技術制造業從“世界IT加工廠”向“世界IT創新領導者”轉變,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戰略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 信息技術產業 R&D 生產率 競爭力
1緒論 20世紀下半葉的信息技術革命是經濟增長最主要的推動力,它對提高企業和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國家之間的競爭,是科技創新和經濟實力的較量。根據對各國的測算,20世紀初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只占5%左右,20-30年代提高到約15%,40-50年代上升到40%,70-80年代達到60%,90年代已經高達70%以上。美國在1929-1978年的50年中,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0%,對資源配置的貢獻率為20%,對人均資本的貢獻率為15%,對規模經濟的貢獻率為13%,對勞動者素質提高的貢獻率為12%。在1950-1962年間,英國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3.9%,德國為81.9%,日本1952-1968年為65%,韓國1955-1970年為56.4%,香港1955-1970年為46.5%,中國1952-1982年為19% ,1979-1990年上升到30.3% ,1991-1995年達到40%。這說明技術創新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促進產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催生了一批新興產業的迅速發展。近30年來,信息技術制造業作為關聯度和帶動度極強的產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在美國和日本,韓國和臺灣,信息技術產業已取代傳統產業,成了國民經濟中最大的支柱產業。現代信息產業已躍居美國頭號產業,以信息技術為主的知識密集型產品和服務出口已占出口總值的40% 。中國信息產業近10 年來年均增速達到32%,大大高于其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更重要的是,信息技術制造業的發展有利于對傳統產業的設備進行改造,促進了傳統產業的結構變化,從而有利于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提升經濟的整體競爭能力。總體來看,中國產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過程已渡過了早期的制造業代工的階段,進入了以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相結合驅動產業升級的新階段。 在創新理論中,技術創新主要是過程創新和產品創新,過程創新的目的在于提高生產率和降低單位產出的投入。相比較而言,產品創新更為重要。在產業層次,R&D的大部分是用于新的、質量更高和性能更好的產品創新而不是工藝創新。例如瑞典工業R&D總量中,75%-90%用于產品創新,美國為68%,日本為36%。無論是何種創新,其最終影響必須體現在產品或服務上,才能對創新予以真實和準確地評價。在本文研究中,技術創新的內容遵循了熊彼特創新理論的基本思想,技術創新表現為企業或產業對現有技術有效組合運用、創造和吸納各種新技術知識,向市場提供更好的產品或服務的過程。 本文重點研究了技術創新對中國信息技術制造業增長的貢獻和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第二部分定義了技術創新的指標和選擇合適的分析方法,確定了技術創新與產業增長的實證框架。第三部分闡述了中國近十年來信息技術制造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增長的速度。第四部分檢驗了各種技術創新活動與信息技術制造業產出績效的相關性,重點分析了R&D投入對產品和產出增長的影響。第五部分分析了技術創新對信息技術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以R&D經費投入占產業增加值的百分比衡量的R&D投入強度是影響信息制造業發展的關鍵。第六部分對技術創新促進高技術產業增長進行了國際比較。最后是結論和政策建議。
2 指標體系與分析框架 中國對信息技術產業的界定參考了OECD的產業分類標準,確定了醫藥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為高新技術產業。因此,將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電子計算機及辦公用品制造業界定為信息技術制造業。技術創新使用投入和產出二類指標進行量化。投入指標包括R&D經費投入和人力資源投入二種,經費投入分為R&D總經費投入,R&D內部經費投入,新產品研發投入,技術改造投入和技術引進投入五個指標。技術創新的產出指標也使用了五個指標。一是以新產品產值作為技術創新的實際產出。在我國的統計體系中,新產品產值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銷售新產品所實現的收入,代表了所有技術創新投入要素或相關要素的最終產出。二是以出口交貨值作為技術創新的相對產出指標,它是衡量產業的發展水平和該產業國際競爭力強弱的指標。三是以專利作為技術創新的潛在產出指標。專利是創新的一種成果,代表了發明創造實現商業化的潛在機會。四是產業的總產值,衡量產業的生產能力。五是產品銷售利潤,表示產業獲得收益的大小。分析所采用的指標及其含義下表1。 實證分析應用了Pearson關系矩陣檢驗了技術創新投入和產出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利用Granger因果檢驗和主成分分析法辨別要素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而建立技術創新與產業增長和競爭力的回歸方程,確定技術創新對新產品產值、產業的產出增長和競爭力的影響程度。
3 技術創新投入與增長績效 3.1 中國的信息技術制造業的技術創新 信息制造業1995年R&D總投入為30.2億元,其中政府投入占8.9%,企業投入占80%。2004年總投入增加到428.47億元,政府投入比例下降到2%,企業投入比例上升到87%。10年R&D總投入增長了14.1倍,增長速度遠高于其它行業。其中,1995年政府投入信息技術產業的R&D經費為2.78億元,2004年增加到8.37億元,增加3.1倍。企業投入從24.85億元增加到317.17億元,增長了12.76倍。由此可知,信息技術產業的R&D投入一直以企業為主導,創新的動力主要來源企業從銷售收入中的投入。
數據來源:2002年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2005年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在產業的技術創新的構成中(見表3), 從事創新活動的機構數量從1995年的964個下降到2003年的537個,但2004年恢復到847個,處于不穩定的變動狀態。但參與技術創新的總人數則不斷增加,年均增加8千多人。從事技術創新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也增加了5萬多人。各種技術創新的經費投入比例變化非常明顯,從1995年到1997年技術改造經費占的比重最大,但是到了2004年比重最小,而新產品研發經費和內部經費從1995年的比重最小發展到了2004年所占比重最大。2004年,這兩項投入占到了全部經費的85%左右。技術創新投入在90年代中后期主要是以技術改造和引進為主,而從2000年以來則明顯轉移到R&D和新產品開發。反映了我國信息技術制造業正在經歷從技術引進和改造向自主創新變化。
數據來源:2005年中國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2002年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北京,中國 統計出版社,2003。2005年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3.2 信息技術制造業的產出增長和經濟績效 1999年中國信息技術制造業總產值為2536億元,產業附加值為636億元,實現利稅186億元。到2004年,總產值達到22699億元,產業附加值為4592億元,實現利稅1031億元。十年間,總產值增長了8.9倍,年均增加2000億元,附加值增長了7.2倍,年均增加395.6億元。利稅增長了5.5倍,年均增加84.5億元(見表4)。信息技術產業的增長速度非常明顯。占中國經濟產出約10%,已經成為中國制造業中的重要產業。 而反映技術創新成果的新產品產出,在1999年的產值為537億元,占整個產業產出的20%,到2004年占整個產業的產出比重雖然只上升了5%。但銷售收入則從387億元增加到5368億元,增長了13.8倍,年均增加498.1億元。實現利潤從44億元增加到382億元,增長了8.7倍。由此比較,新產品的經濟績效明顯優于整個產業。 中國信息技術制造業的出口份額也在逐漸提高,1995年信息技術制造業的出口交貨值為931億元,到2004年增長到14106億元,10年間增長了15倍。出口份額也從1995年的38.2%增長到2004年的69.4%,我國高技術產業在進出口一直出現逆差的情況下,但從2004年開始改變,第一次出口超過了進口,反映了我國信息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也是我國近幾年了整個高技術產業科研投入不斷加強,技術不斷提高,自主創新的結果。 以產業增加值/產業就業人數計算勞動生產率,自1995年以來,高技術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始終保持較高的增長趨勢,年均增速高于制造業1.7個百分點,達到20.5%。自1995年以來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增長了2.5倍,電子計算機及辦公用品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增長了1.8倍。2004年二個產業的生產率分別達到11.1萬元/人和14.8萬元/人,遠高于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也高于其他三個高技術產業(見表5)。
4技術創新投入對信息制造業產出影響的相關性分析 4.1 技術創新指標與產業增長的相關性檢驗 衡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