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國有煤炭企業轉型的特征分析與實踐探討
賀亮才
煤炭屬于不可再生資源,煤炭企業是典型的不可再生資源型企業,在其資源枯竭后,如何生存和發展?這是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也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中國的大型煤炭企業還具有與一般企業不同的特性,多為計劃經濟時代建立的國有企業,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發展,同時要完成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因此,企業的轉型面臨產業轉型和體制轉換的雙重困難,研究面臨資源枯竭的大型國有煤炭企業轉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大型國有煤炭企業轉型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由于大型國有煤炭企業同時面臨著資源危機及國企改革的雙重壓力,其轉型道路必定存在著許多的困難和問題,其轉型必定是一個十分艱巨而又曲折的過程。 1、存在的實際困難 (1)國有大型煤炭企業多數開采時間較長,歷史包袱重。一個特點就是離退休人員較多,還存在一大批工傷、工殘、職業病患者及因工死亡職工家屬等撫恤人員,企業辦社會負擔十分沉重。 (2)國有大型煤炭企業由于其規模較大,一方面礦區范圍大,下屬單位多,點多面廣,且層次不同、發展不平衡;另一方面,職工人數多,職工動輒幾千人,幾萬人,而且有許多職工家庭幾代同礦,關系復雜。另外,由于煤炭企業勞動力更新速度慢,相當多的職工年齡偏高,長期在礦井下超強度作業,身體素質也較差,分流安置難度大。 (3)大型國有煤炭企業大多是早期計劃經濟時代建立的、具有較長時間的計劃經濟背景,計劃經濟的痕跡深,長期以來習慣于國有企業的運營機制和管理制度。職工觀念比較落后,思想觀念轉變緩慢,改革的適應性不強。 (4)由于歷史欠賬較多,以及當前煤炭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的不完善等原因,煤炭企業效益普遍不高,職工收入偏低。另外隨著近年來煤炭企業改革深化,下崗職工不斷增多,很多職工家庭因此陷入貧困,大部分國有煤炭企業的脫貧任務相當繁重。 (5)煤炭開采屬于技術層次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大部分職工長期從事煤炭開采工作,勞動技能單一,技術素質差,崗位變化的適應能力較差,市場就業難度大。同時,由于煤炭企業技術的單一性和傳統性,缺乏企業產業轉型的技術支撐;煤炭企業大多地處僻遠山區,遠離城市,產業轉移和職工分流缺少區位優勢。 (6)發展資金短缺,后勁不足。由于稅費負擔和社會負擔沉重,且長期以來煤炭行業實行的低價微利政策,企業自身缺乏積累,財力有限。大部分國有煤炭企業都有沉重的債務負擔,拖欠銀行貸款數額巨大、時間很長,并且相當一部分已經形成呆賬、死賬,加之煤炭行業的特殊性,融資渠道窄小,發展資金難以籌措。 2、要防止出現以下一些問題 (1)戰略性結構轉型的方向選擇問題。資源枯竭煤炭企業要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進行企業戰略結構轉型。但是很多企業在轉型過程中缺少科學的發展規劃,過分注重產業發展,鋪新攤子,忽視體制跟進;只重資本運作,忽視新建企業內部組織結構的健全;注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忽視職工安置等問題。 (2)新上項目缺少充分的市場調查和科學論證,盲目發展?;蚣庇谇蟪?,見項目就上,項目層次較低,“芝麻綠豆”遍地開花,增加了市場競爭壓力和管理成本;或貪大求洋,不切合自身實際,缺乏成熟的技術和市場支持,新項目投產后效益差,甚至虧損,成為企業新的包袱。 (3)在開展對外合作、引進戰略投資者方面盲目引進,沒有考慮合作方在資金、管理、技術方面的互補性。在涉及產權制度改革方面,操作不規范,產權關系層次不明確,造成體制滯后,管理不能到位。資金引進后,投資方向不明確,造成投資混亂,資金浪費。 (4)沒有注意產業發展的多元化和集中度之間的關系,產業架構的設計不合理。優勢產業不突出,新上項目與傳統產業之間的關聯度小,一塊塊互不相聯的“散板”,沒有形成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抗市場風險能力差。 二、大型國有煤炭企業轉型的內容和途徑 1、轉型的內容 (1)產業轉型。從大體上來說,產業結構轉型包括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支柱產業的發展帶動相關產業,從縱向延長產業鏈條,發展接續產業;另一種是跳出原產業的范疇,另辟蹊徑,從橫向選擇替代產業。企業應根據對原資源產業所依賴的程度及其枯竭的速度等綜合考慮,選擇轉型的方式。依賴性大、枯竭速度慢,一般選擇第一種方式;反之,則選擇后一種方式。也可以兩種同時選擇,但要有側重、有先后,做到有序推進。 (2)體制轉型。建立“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是國企改革的必然選擇,也是資源型企業改制的必然選擇。所有制意義上的轉型是以產權制度和用工制度為重點的企業改革。通過采取靠大聯強、技術合作、破產兼并、資產重組,甚至大膽引進民間資本和民營機制等運作方式,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全面轉換經營機制。將改制與企業的產業戰略發展規劃相結合,以資本重組和盤活存量為突破口,從非支柱產業中有序退出,使國有資本逐步向支柱產業集中,這是國有煤炭企業轉型的一條有效途經。 (3)管理制度創新。優越的管理制度是企業組織活動合理化、有效化的根本前提。對于資源型的企業,要走正規化、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必須加強企業內部的管理制度創新。企業改革和加強管理是兩個不可或缺的輪子,企業產業發展和改革的成果最終必須由管理創新加以鞏固。管理創新的核心內容主要是創建人力資源、生產成本、產品質量、財務、技術、產品營銷和安全生產等全面的科學化、系統化管理制度,從而發揮內部資源配置的最大效益化。 (4)職工安置。職工安置是大多數大型國有煤炭企業當前遇到的首要問題,歷史越悠久,規模越大,困難也越大,特別是在企業轉型時期,不可避免有大批職工需要轉崗、分流、安置,甚至下崗,所以企業無論產業結構調整也好,進行改革改制也艱,必須穩妥推進,同時建立起一個良性的職工就業機制,認真做好職工安置工作,才能順利實現成功轉型。 2、轉型的途徑 (1)有序退出低效產業。大型國有煤炭企業對部分確實扭虧無望的礦井,以及生產力和經濟效益低下的傳統多經產業, 可以采取關閉破產、拍賣出售、對外租賃兼并等方式,選擇性地退出。 (2)發展支柱產業。產業轉型意味著資源枯竭型國有煤炭企業逐步脫離礦產資源采掘與加工,發展接續產業和替代產業。無論是在原有產業的基礎上向前或向后延伸,發展接續產業,還是發展與原有產業沒有直接關聯的替代產業。要成功轉型,保持企業核心競爭力,就必須通過發展一批新項目,著力培育企業非煤支柱產業,構建新非煤產業格局。 (3)提升傳統非煤產業。國有煤炭企業在其發展過程中,或多或少形成了一些與煤有關的多種經營產業,這些產業有過重大作用。企業轉型中,一定要同時辯證地處理好發展新項目與改造傳統非煤老廠的關系。根據企業的自身實際情況和市場前景,該退的退出,可以做強做大的,則應對其進行改造,增強其競爭力和發展后勁。 (4)穩定煤炭基礎產業。產業轉型是一種“漸變式”的,要使其不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的失業人員,引發社會不穩定,仍然要發揮其現有煤炭資源的重要支撐作用,堅持煤炭在本企業的基礎產業地位,努力穩定煤炭生產。這既可確保企業的持續發展,也有助于企業的平穩退出和轉型。 (5)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大型國有煤炭企業一個主要問題是原有的國有體制僵化落后,新的產業發展上去了,體制機制的創新也要跟上去,這是確保成功轉型的關鍵。對現有國有煤炭企業來說,要加快改制重組:一是機制創新,也就是“非行政化”,實行政企分離、主輔分離,二是體制創新,也就是“非國有化”,加快產權和用工制度改革,轉變所有制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