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屬采選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模式探析
佚名
隨著社會環境保護意識的加強,有色金屬采選企業面臨的環境風險日益加大,環境成本逐漸升高,必須探討一種有效的成本管理模式,確保有色金屬采選企業以最少的環境成本投入取得最佳的環境保護效果和經濟效益。 有色金屬在采選過程中會對礦區甚至礦區以外的環境造成污染,企業出于履行環境保護責任和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要對自然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及向環境排放廢棄物形成的環境負荷進行治理,環境成本自然形成。 一、有色金屬采選企業的環境成本界定 1有色金屬采選企業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Life Cycle)的基本涵義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從搖籃到墳墓”的整個過程。對于某個產品而言,產品生命周期是指產品從原材料獲取、材料制造與加工、產品生產、產品使用、流通或消費、再生循環和廢棄的全過程。有色金屬采選企業的生產不同于一般制造型企業產品的生產,其產品生命周期也與一般制造企業不同,一般包括以下過程:礦井設計,有色金屬礦采選,有色金屬礦產品的銷售,尾礦處理,礦山生態恢復等。 2有色金屬采選企業環境成本。其環境成本包括:資源勘探成本、自然資源價值補償成本、環境影響成本、保護與預防成本、恢復與治理成本和環境管理與教育成本六個構成要素。其中,資源勘探成本主要包括區域資源普查、評價勘探、工業勘探和開發勘探等各階段發生的區域工作費用、普查費用、初勘費用、評勘費用等;自然資源價值補償成本指對因有色金屬采選活動造成的生態資源破壞和生態環境價值損失而需要進行補償的成本;環境影響成本一般由國家或當地政府采取稅或費的形式集中進行分配;保護與預防成本是指有色金屬采選企業為保護生態環境和預防環境污染和環境事故所發生的成本費用;恢復與治理成本指為恢復和治理被污染、破壞的生態環境資源而發生的成本費用;環境管理與教育成本指有色金屬采選企業各類環境管理機構進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環境檢測,以及對職工進行環境教育、培訓而發生的成本費用。 二、有色金屬采選企業環境成本影響因素 1經濟發展水平對有色金屬采選企業環境成本的影響。經濟發展水平對有色金屬采選企業環境成本的影響表現在:經濟越發達,即經濟發展水平越高,人們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越高,社會對生產活動產生的生態環境影響的約束也越多,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也越完善,這決定了對有色金屬資源的開采將受到越來越多法律、法規的限制,無論從社會(國家)還是從有色金屬采選企業來講,對生態環境的投入也就越大,所以,有色金屬采選企業環境成本也就越高。 2科學技術進步對有色金屬采選企業環境成本的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表現為: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推動力的同時,也帶來了越來越嚴重和復雜的環境問題,致使社會環境成本越來越大(無論是構成內容,還是數量);另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節能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綠色產品、環境保護技術等的不斷出現,也會導致社會環境成本的降低。從總體來講,隨著有色金屬采選企業環境保護意識的強化,環境保護由側于事后治理不斷向事前預防、事中控制延伸,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情況下,有色金屬采選企業環境成本則越來越低。 3礦井開采年限對有色金屬采選企業環境成本的影響。在礦井投產初期,由于與環境相關的投入較大,產量低,所以有色金屬采選企業環境成本水平相對會較高;此后隨著開采年限的增加,有色金屬采選企業生產活動的區域范圍會不斷擴大,對周邊的環境影響加大,其環境成本也會隨著開采年限的增加而上升;在礦井衰老期,主要是殘采生產,環境成本也相對較高。 三、有色金屬采選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的目標 有色金屬采選企業進行環境成本管理的目標主要表現為要以最少的環境成本投入取得最佳的環境保護效果和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屬于不可再生的有限資源,因此,必須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保證社會持續發展。對于有色金屬采選企業來說,必須有合理的開發方案,提高礦產資源的利用水平,加強共伴生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推進礦山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增進資源轉化效益。 2企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企業的經營管理目標是要追求自身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對于有色金屬采選企業來說,應通過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環境成本來實現。如:采用高效的生產技術和工藝、減少廢棄物、加強資源的回收、合理優化環境成本的投入和安排生產進度等。 3對環境的危害最小化。有色金屬采選企業應把生產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減至最小,為此,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應最大限度的做到:生態設計、清潔生產、綠色營銷、尾礦處理等。要達到上述目標,就必須改變過去傳統的粗放生產管理模式下的末端治理環境影響的成本管理模式,建立起全面、系統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現代成本管理模式。 四、有色金屬采選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模式 1礦井設計階段的環境成本管理。在礦井設計階段,應以環境保護理念為指導,綜合勘探,合理布局,優化設計,實現資源綜合開發,提高產業集中度和技術裝備水平,高水平地建設與環境生態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綠色生產力,使有色金屬礦從其生命周期開始就具有綠色環保的內涵。 2有色金屬礦采選階段的環境成本管理。在有色金屬的開采過程中,應采用清潔開采技術,合理減少對土地資源和其他地面、地下資源的擾動和損失,實現區域社會——環境——經濟的整體最優。在對有色金屬礦進行選礦時,應減少有毒有害物質的使用,并配備相應的廢水處理設備,防止生態破壞和污染的發生,從而降低企業要面臨的相應的支出風險。 3有色金屬礦產品銷售階段的環境成本管理。為了降低有色金屬礦產品銷售階段的環境成本,企業要對分銷和促銷環節進行綠色管理——采用環保包裝物,回收產品包裝物;選擇使用無鉛燃料、有污染控制裝置和節省燃料的運載運輸工具,盡量簡化供應及送配體系,減少貯運過程中的浪費;并根據產品和自身特點,盡量縮短分銷渠道的長度,最好建立自己的綠色分銷系統。 4尾礦處理階段的環境成本管理。有色金屬選礦廠尾礦數量很大,產率一般為80-90%,甚至還要大。大量的尾礦若不妥善處理,危害甚大。但是,尾礦的概念是相對的,尾礦中含有大量的有用成分。改革傳統的尾礦地表堆存處理方法存在的環境、安全和占用土地等諸多問題,不斷開發安全、高效的尾礦處理新技術,尾礦中的有用成分可以重新開發利用,從而礦山經濟效益大為提高。 5礦山生態環境恢復階段的環境成本管理。依據環保法的有關規定,本著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應由采礦企業承擔。現在全國有很多地區都建立起了礦山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有色金屬采選企業應當邊開采邊治理邊恢復,整治被破壞的土地、河道、航道,使之能夠種植、養殖、行洪、通航或者可供其他利用;整修露天采礦的邊坡、斷面并種草植樹,使之與周圍環境相協調;消除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隱患;采取封閉、充填或者人工放頂等措施,使地下井巷采空區及其他地面安全穩定。這樣可以使企業避免保證金被扣的損失。同時,還可以樹立起企業的良好社會形象,使企業得到一些無形的潛在收益。 對于有色金屬礦的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要大力發展可持續的企業環境保護,通過發展環保產業,在履行環保法規要求的環境責任的同時,把被動的污染治理發展成主動的環境預防、環境生產和環境建設,逐步形成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環境保護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