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互聯網+制造業”要先做“減法”
佚名
()有人看到機遇,有人感到壓力,洶涌而來的“互聯網+”時代,激發著創業者的熱情,吸引著投資者的目光,也逼迫傳統制造業轉型。
互聯網成為產業發展催化劑
從小微企業到行業龍頭,從傳統制造業到服務業,互聯網帶來的裂變超乎想象,讓產業重新煥發生機。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互聯網+”行動,促進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會議認為,推動互聯網與各行業深度融合,對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意義重大。根據《政府工作報告》要求,會議通過《“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明確了推進“互聯網+”,促進創業創新、協同制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公共服務、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人工智能等若干能形成新產業模式的重點領域發展目標任務。
“互聯網+”正在為制造業注入創新驅動力。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一季度,我國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通訊器材消費同比增長38%;全國網上商品和服務零售額達7607億元,同比增長41.3%。
目前,“互聯網+”帶來的生產方式變革正在出現。記者在江蘇采訪了分屬不同行業的20余家企業,包括紡織、機械、電子信息、工業設計等,用互聯網拓展營銷渠道幾乎已經成為這些企業的“標配”。
企業家們稱,由于互聯網具有開放、快捷、交互性強等優勢,網絡營銷已是企業當前發展的“規定動作”。康乃馨集團董事長周觀林在紡織行業打拼二十余年,是電子商務為他打開新天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為星級酒店提供紡織用品的康乃馨集團受到巨大沖擊,于是設立了電子商務事業部,之后又在上海成立電子商務公司,通過探索新的營銷模式逐步扭轉不利形勢,如今公司已占據國內高端酒店50%以上業務份額。
還有一些企業開始借互聯網“再造”生產流程提質增效。江蘇森威精鍛有限公司總經理戴敬民表示,“互聯網+”是兩化融合的“升級版”,所涵蓋的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將助力一大批制造業邁向高端。蘇州能訊高能半導體公司董事長張乃千也有相同感受,作為首批“千人計劃”入選者,他說“互聯網+”將幫助企業“再造”生產流程,尤其是對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來說,是提質增效的一條“必經之路”。
更深層次的融入則是以互聯網思維重塑企業價值鏈。多位業內人士提出,無論是互聯網宣傳營銷,還是智能化生產,仍是“互聯網+”的表象,長遠看互聯網思維將重塑企業價值鏈。南京大學長三角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志彪說,“互聯網+”不僅是改造傳統產業,而且互聯網能改造目前的產業體系,使其成為新型的高生產率、高附加值產業,為此就要真正做到“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卡洛澤科技公司創始人王瑾認為,“用戶至上”是互聯網思維的一個主要內容,也是互聯網經濟的核心價值,由此衍生出個性化、定制化的生產模式??梢灶A見,隨著“互聯網+”不斷深入推進,傳統制造業的價值鏈也將重塑,從而更加貼近用戶、貼近市場。
推動“互聯網+制造業”先做“減法”
“互聯網+”與制造業結合的道路并非坦途,仍需要全流程再造,圍繞“互聯網+”的困惑和爭論也從未停止。
互聯網經濟風頭正勁的電子商務領域是傳統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的“先鋒”,也是爭議較為激烈的領域。在中國制鞋業龍頭企業康奈集團,對互聯網認識的不同,也使父子兩代企業家之間觀點不一。老一代企業家希望專心把質量做到精益求精,而新生代則希望借助互聯網訂制,完成生產流程的改造。
不少企業負責人認為,不能只看到互聯網的“加法效益”,還應認識到其存在“減法效應”。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專家和企業界人士普遍認為,“互聯網+”將助力“中國制造”開辟新天地,要加入互聯網思維、警惕互聯網泡沫。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建議在幾個方面先做“減法”。
一是進一步簡政放權、做“權力減法”。《“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提出,清理阻礙“互聯網+”發展的不合理制度政策,放寬融合性產品和服務市場準入,促進創業創新,讓產業融合發展擁有廣闊空間。
多位企業家感慨說,隨著全面深化改革進程的推進,在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方面已取得一些進展,但是“互聯網+”會催生很多新的生產方式和產業模式,所以政府管理部門也需樹立“互聯網思維”,對行政審批實行進一步的調整、下放和取消,給企業松綁,為創業提供便利。
二是完善法律法規,減少互聯網市場環境中的亂象。有企業家指出,與傳統制造業相比,互聯網經濟有快捷、交互性更強等特點,但互聯網線上市場商品質量較差、侵權現象突出等問題比較普遍。建議進一步制定和完善針對電商平臺的法律法規,根據互聯網自身特點來創新監管方式,對線上商品和服務的授權準入、流通交易、監督售后、安全保障等方面加強規范和監管。
三是鼓勵優勝劣汰,讓不適應市場競爭的企業“減員”。李鎖云等多位企業家強調,現在正是調結構的關鍵期,那些低端的、拼價格的企業日子肯定難過,“互聯網+”加速了新一輪“洗牌”,能夠適應互聯網浪潮的企業會迎來新生,同時要看到,有一些企業缺少競爭力、主營業務難以為繼,試圖通過炒作“互聯網+”等概念“起死回生”,不能給這些企業“攪局”的機會。
一些受訪專家和企業界人士認為,在做“減法”的同時,還要相應有一些“加法”。除了給企業創造公平競爭和鼓勵創新的良好氛圍,還希望能幫助企業解決人才瓶頸。多位企業家提出,實施“互聯網+”需要有高技能人才作為支撐,建議相關部門通過定向實訓、企業與學校合作辦學等方式,培養出更多適應互聯網經濟的人才。此外,隨著“互聯網+”的推進,“機器換人”的力度會逐步加大,對被替換下來的勞動力如何安置和分流,也要早做準備。(來源:《參考經濟報》 編選:免費論文下載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