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互聯網技術將如何改變傳統制造業?
佚名
()現在的移動互聯網技術使得互聯網已經從消費互聯網發展成為產業互聯網,比如電子商務對零售業的巨大影響,還有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的巨大影響,這些新的形態已經開始進入產業領域,而且已經從服務業逐漸走向制造業,走向工業領域。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新興通信技術帶來的是制造業本身從數字化走向了網絡化、智能化。
從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包括計算機服務系統、ERP等技術在制造業領域的應用,帶來了制造業的數字化和自動化?,F在制造業正在迎來新的革命,也就是通過使用網絡技術實現網絡制造和智能制造,向效率更高、更精細化的制造發展。新興通信技術帶來的是制造業本身從數字化走向了網絡化、智能化,它的實現恰恰是互聯網技術與工業的融合創新。目前,比較典型的是美國的先進制造戰略,還有一個是德國的工業4.0。這兩個戰略非常核心的內容,他們稱為CPS,也就是我們說的物聯網。
互聯網技術、云計算、大數據、寬帶網絡等一系列技術,也可以叫做拓展的互聯網或者是廣義的互聯網,實現物理設備的信息感知、網絡通信、精確控制和遠程協作。通過物聯網這個層面,通過接入不同的傳感器進行實時的感知;通過寬帶網絡,通過這些數據對整個過程進行精確控制。這兩個戰略都是互聯網技術在工業中的應用。我國也非常重視互聯網與工業的融合。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四化協同、兩化深度融合的方向。工信部也在積極推動兩化深度融合,去年發布了《工業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其中第七個專項行動就叫做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行動。目前已經啟動了企業試點工作,有20家企業作為第一批試點企業。工業互聯網融合是跨界的,涵蓋工業的很多門類。我們在今年7月底成立了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聯盟,現在已經有50多家企業加入。這個領域的創新剛剛開始,但我國已經有很多的實踐,尤其是我國的互聯網有非常強的優勢。從產業的角度,可以說我國是僅次于美國的互聯網產業大國。
互聯網和制造業融合,首先是在企業采購和營銷等外部環節開始滲透。很多大中型企業,在它的供應鏈環節,通過B2B方式,大量地使用互聯網。還有一種是B2C和C2C,也就是電子商務的零售,發展非常迅速。去年我國電子商務的交易額已經超過10萬億元,而且以非常高的增速發展。由于互聯網連接的是廣大消費者,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已經開始影響產品上游的設計和制造環節,互聯網正加快向企業服務和研發環節滲透,包括制造業服務化、個性化定制、眾包設計、眾籌融資等等新的模式已經開始出現。
互聯網正在改變制造業
互聯網進一步向制造業環節滲透,網絡協同制造、工業云已經開始出現?;ヂ摼W正在徹底改變著制造業。過去的制造業只是一個環節,但隨著互聯網和工業的融合,它的含義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從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制造到營銷、服務,構成了閉環,徹底改變了工業的生產模式。
第一,制造業服務化,由單純的產品制造向服務制造轉變。三一重工通過網絡實現服務型制造。通過在設備上安裝2G、3G的通信模塊,與三一重工的后臺聯系起來,可以實時采集設備的運行狀況,進行主動維護。三一重工在全球有10萬臺設備接入了后臺的網絡中心,通過大數據處理進行實時的遠程監控預警。三一重工實施系統以后企業利潤大幅度提升,3年間的新增利潤超過20億元,而且成本降低了60%。
第二,個性化定制,由規?;瘶藴十a品向個性化定制產品延展。尚品宅配通過搜集用戶的數據,在后臺的云中心進行大數據分析。每年獲取30多萬用戶的信息來充實數據庫,由3000多位設計師通過互聯網進行家具設計。通過大數據分析對市場進行預測,可以延伸到家具生態圈的其他環節,不止可以做家具,還可以銷售其他產品。通過這樣的方式,既實現了個性化制造,也實現了批量化。根據用戶群的需求,提煉共性,就可以實現批量生產。既控制成本,又滿足了個性化需求。這家企業的板材利用率可以達到93%,而同行業只能達到80%多。這是非常典型的互聯網生產模式。
第三,組織分散化。過去的工業都是集中式的大規模生產,由于與互聯網的融合,已經呈現向組織分散的轉變。主要模式包括協同研發、眾籌融資、眾包設計、網絡制造。以海爾公司為例,他們建立了開放創新平臺,面向全球的設計資源和用戶需求,征集產品解決方案?,F在已有跨越視頻、電子、家電等領域的200多萬專業設計人員注冊。通過這樣的平臺,有1600多名設計師參與帝樽空調的設計,兩年內收集了12萬條用戶需求和創意。這款空調入選了2012年世界創意經濟研究中心“影響世界的十大創意產品”。
第四,是制造資源的云化。過去,一個生產工廠一定會有員工、設計和制造等環節。在互聯網時代,數碼大方建立了工業云,將工業設計、供應鏈管理、采購服務、制造能力、3D打印、零部件庫、產品模型、設計產品融合在一個平臺上,企業可以通過這個工業云構建自己的各個環節,并進行生產。在去年6月份,數碼大方協助中瑞德科工業設計公司改造了兒童電動車傳統生產組織模式。按照傳統方式,這個系統至少需要1年的時間才能建成,而用工業云,只需要3個月時間就可以實現產品上市。(來源:中國兩化融合網 ;編選:免費論文下載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