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異:農資制造業商業模式發展歷程
趙一灃
早在20個世紀5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商業模式”的概念,但直到40年后(1990年代)才流行開來。泰莫斯定義商業模式是指一個完整的產品、服務和信息流體系,包括每一個參與者和其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以及每一個參與者的潛在利益和相應的收益來源和方式。在分析商業模式過程中,主要關注一類企業在市場中與用戶、供應商、其他合作方的關系,尤其是彼此間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
我們思考下列幾個問題——
麥當勞是靠什么賺錢的?
中國移動賺錢的模式是什么樣子的?
阿里巴巴是如何擊敗對手的?
騰訊是怎么成就商業王國的?
國美和蘇寧是怎么快速開分店的?
打個比方,我們要做麥當勞的加盟商,開分店。首先第一步,我們要干嘛?是不是得交一百萬的加盟費?這是不是門票費?然后麥當勞會給你統一選址。他們會選擇一個比較繁華的地方,先跟物業簽訂二十年固定租金租賃合同,然后再跟你簽。說是每三年會調整一次租金,比如每次調整幅度為5%到10%。說是調整,其實只漲不會跌。二十年有多少個5%?到時租金差價都收到手軟。這是什么費?只要用我的地方,就要干嘛?收停車費對不對?最后還要統一裝修,統一供應材料,統一人員培訓對不對?每年的利潤還收15%的管理費用。這中間是不是又賺了一個差價,這是不是過路費?這,就是商業模式!
我們再來看一下娛樂圈,80、90年代的歌星的唱片動則數百萬張,如寶島歌后鄧麗君的唱片和磁帶,正版的銷量有統計的是4800萬張,主要是日本、香港和臺灣地區,大陸除了她去世后鄧麗君文教基金會發行的以外,應該從未授權發行過唱片、卡帶等,事實上包括她去世后大量發行的紀念碟,精選集因為都不是正版,所以不能記錄在正式的銷售記錄內,因此,從正式的場合談鄧麗君的銷售量只有4800萬。但現在的歌星都不敢奢望零頭的數目,那他們日子怎么樣呢?依然是明星,靠怎么賺錢呢?這就是一個商業模式的問題。有些明星把新歌免費放到網上,給人免費聽,給電信公司使用彩鈴,簡直都是東北人——活雷鋒啊!錯!明星們現在已經不靠賣唱片賺錢了,靠廣告代言、演唱會門票收入等,來個粉絲一鍋端!所以中國好聲音的評委楊坤每次都提出他的全國32場演唱會。這,就是明星們新時期的商業模式。所以說,一個人沒文化很可怕,一個企業沒有商業模式更可怕!
我們先思考兩個核心問題:
你的企業是通過什么商業模式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取得成功?
你是否清楚知道你商業模式中的業務模式及盈利模式兩大支點。
同樣的資源,更關鍵的是如何利用好這些資源。我們要形成系統,就必須把一個事情做成流程。簡單的來說,商業模式就是資源處理的流程。好的商業模式意味著對同樣的資源有更好的利用方式。新商業模式包含價值主張、消費者目標群體、分銷渠道、客戶關系、價值配置、核心能力、價值鏈、成本結構、收入模型等九大要素。
不破不立,任何一個行業要想有發展,都需要創新。在農資產品越來越同質化的今天,企業要想有所發展就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在洗牌的過程中才不會出局。1998年國務院39號文件之前,中國的農資企業只有一種商業模式,那就是計劃經濟的指標運營模式。供銷社系統的農資公司獲得銷售指標,按計劃逐級調撥。生產企業則是獲得生產指標,按指標完成生產任務。流通與生產企業互不相干,在國家指令性計劃的指揮棒下各司其職。39號文件出臺以后,中國農資市場放開,農資企業可以確定自己生產什么、生產多少,銷售什么、銷售多少,如何生產、如何銷售。在市場化浪潮的推動下,農資企業百舸競帆,各種各樣的商業模式紛至沓來;從產業鏈條的單一環節,向農資產業上下游滲透;從農資產業,向農副產業、房地產業、化工業等多個產業邁進,中國的農資企業走出了一條豐富多彩的發展道路。
案例分享:生產企業擴張競購。2007年6月底,湖北宜化以5.3億現金戰勝廣西柳化,成功競購湖南金信化工。此次收購進一步提高了湖北宜化在業內的地位,使公司主導產品尿素在湖南的市場占有率提高到30%左右。
類似競購案件,正在農資行業不斷上演。通過競購,有資金實力的企業迅速發展壯大。競購也縮短了農資企業的擴張周期,延長了產品線,提高了市場占有率,實現了企業的超速發展。多元化投資保障企業可持續發展,對于企業而言,必須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保證盈利水平能夠長期穩定發展,杜絕盈利狀況劇烈震蕩。多元化投資,是規避行業風險的最好選擇——雞蛋,不能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從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角度觀察,恰當的多元化投資還可以提高企業現有資源的利用率。在農資制造企業中,常見的有肥藥并舉;在流通企業,則有流通網絡的再次利用。隨著農資企業的成長,越來越多的農資企業也走上了多元投資的商業模式,并且創造了不錯的業績。
市場經濟的發展歷史表明,一部產業的發展史,也是一部企業兼并、重組的歷史,是知名企業拓展產業鏈條的歷史。縱觀世界著名企業,幾乎每一家都在某種程度上應用了兼并、收購的發展策略,采納了延伸企業產業鏈條的商業模式。現在,農資企業已經從單槍匹馬的戰爭,發展到產業鏈條整合后的規模戰爭;從一個公司的戰爭,發展為一個產業群落的戰爭。套用體育名人黃健翔的話說,“不是一個人的戰爭”——這大概最能概括當前的農資企業的產業鏈延伸和整合狀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形勢下,國際農資巨頭已經兵臨城下,農資企業面對的不再是個人的單打獨斗,而是囊括了從生產到流通到技術服務的價值鏈的競爭。這就更加要求國內農資企業延伸產業鏈條,通過資本運作,搭建一個共贏、互動的產業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