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地方文獻資源與旅游持續發展
周李哲
提要本文闡述地方文獻與旅游之間的內在聯系,加深對地方文獻資源特點的認識,指出地方旅游文獻資源在開發利用上存在的問題。通過采取措施,挖掘地方文獻所蘊藏的旅游資源。 關鍵詞:地方文獻;旅游資源;持續發展
一、地方文獻與旅游的內在關系 地方文獻是記錄地區知識的載體,反映了一個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狀況,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旅游是一種文化現象,同時也是一種文化傳播活動。旅游文化品牌的形成離不開地方文獻資源的開發以及所蘊含的旅游文化資源的挖掘。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指出:“旅游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事業,又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事業。”地方文獻資源蘊藏著豐富的等待開發的旅游信息資源,在支持旅游資源開發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在旅游資源開發中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 (一)地方文獻為旅游業發展提供史料支持。地方文獻中記載了地方自然風光、歷史遺址遺跡、歷史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民間藝術、風土人情等,通過搜尋古籍、地方志、民間傳說,追根溯源等為歷史文化名勝、人文景觀、旅游風景區等提供文字介紹材料,提高旅游的科學性、知識性、歷史性、真實性和娛樂性,才能招徠眾多的游客。如廣西河池一年一度的銅鼓山歌藝術節,招待四方游客都需要一些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傳統菜式、地方小吃、民族服飾、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等。在各地的地方志、鄉土志的“風俗篇”、“藝術篇”、“飲食篇”就能找到為旅游業發展提供的關于飲食文化、風俗習慣、民間藝術等的歷史資料作為依據。廣西河池東蘭有“將軍之鄉”之稱,是右江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鄧小平、張云逸等老一輩革命家戰斗過的地方,是壯族人民優秀兒子、廣西農民運動領袖韋拔群的故鄉。1955年新中國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的17名廣西籍將領中,河池籍就有7位。這些史料為開辟紅色旅游路線提供了參考依據。 (二)地方文獻為旅游業發展提供文化內涵。旅游項目和產品的開發并非憑空臆想的,需從地方文獻中查找有關自然條件、民族風情、詩文典故等歷史依據,需通過搜集相關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才能開發出具有民俗特色、地方特色、文化內涵濃厚的高檔次、高品位旅游產品。針對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挖掘,河池市提出挖掘紅水河特有文化內涵,整合開發天峨龍灘天湖、東蘭大同垂釣天堂、紅水河第一灣、大化八十里畫廊、奇石博物館、七百弄國家地質公園、都安紅水河英雄大峽谷等景區(點),打造“紅水河生態”品牌;以長壽養生文化為依托,整合開發巴馬長壽水晶宮、盤陽河、鳳山國家地質公園、鳳山三門海等景區(點),著力打造“長壽養生”品牌;整合少數民族風情旅游資源,加快開發宜州下枧河、南丹甘河白褲瑤民俗文化村、羅城仫佬族博物館、環江毛南族博物館等景區(點),打造“劉三姐故鄉”品牌;以東蘭、巴馬、鳳山是百色起義的策源地和指揮所為依托,整合魁星樓、列寧巖、東蘭烈士陵園、紅七軍二十一師師部舊址、紅七軍標語樓等革命遺址,著力打造“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品牌。通過對原有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進行再整合、開發,賦予了文化內涵,形成綜合旅游優勢,打造自己的旅游文化品牌。游客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又領略了當地風土人情、歷史文化,滿足游客旅游需求,推動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旅游文化品牌的形成,離不開對地方文獻中所蘊藏的旅游資源的挖掘。 總之,地方旅游資源的開發從不同層面提升了旅游的內涵,加速了地方旅游資源的傳播,而地方旅游文獻資源的開發、整理、完善也依托旅游業本身而獲得生機和發展,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 二、地方文獻資源在旅游業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在開發旅游景區、項目中或多或少都開發和利用了地方文獻中所蘊藏的有關旅游方面的資源,努力打造旅游品牌。尤其是旅游節的舉辦,這是對地方特色的、民族的、物質的、非物質文化的展示,并融入現代文化氣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吸引了大批游客。總的來說,地方文獻資源開發、利用還是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地方文獻資源分散。地方史料、地方志、地方報刊、地方人物資料、文學載體、政府規劃等當中都有與開發旅游資源相關的文獻記載,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采訪、收集、記錄,建立完善的收藏范圍和體系,且有許多與旅游有關的口述歷史文獻資源、民間口頭相傳的習俗和技能都尚未納入收藏范圍。 (二)地方文獻資源出現藏而不用的現象。地方文獻資源主要收藏在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料室、檔案室等,文獻資源沒有進行系統整合、開發、編目、共享,查找困難,閱讀不便,無法滿足用戶對旅游文獻的需求,因而利用地方文獻查閱旅游信息資源的人不多。 (三)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深,流于表象和形式,缺乏自身特色。在少數民族眾多的地區,不同民族、地域間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不同的形式代表著不同的寓意。在旅游景區的民族風情表演中表現出簡單化、庸俗化、大眾化,沒有從歷史、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做多角度、深層次的提煉打造和包裝宣傳,旅游項目商業化氣息濃厚,文化內涵還沒來得及開發就已經搬上商業舞臺。如,婚嫁習俗在各旅游景點的表演相似,所表達的無法詮釋民族風俗的特色,粗制濫造,容易讓游客陷入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的尷尬境地。有些旅游景點,其文化內涵沒有持續挖掘,使之處于老化狀態,新旅游項目開發跟不上,發展出現斷層現象。 (四)與周邊地區旅游資源開發相似,知名度不高,競爭力不強,造成屏蔽形勢。游客受經濟、時間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在選擇旅游目的地上,考慮景點的知名度和便利度,造成弱勢旅游資源的閑置。如河池與百色同為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宜州是“劉三姐故里”和桂林陽朔有“印象劉三姐”旅游資源內容相似,前者知名度有限,競爭中難以占一席之地,只有挖掘自身旅游資源的特色,另辟蹊徑才能拓展旅游業的新局面。 (五)在網絡環境下,越來越多的旅游者通過互聯網獲取旅游地的玩、住、行等相關信息。但旅游信息特色網站建設不完善,信息更新不及時,導致旅游信息、旅游資源宣傳等建設遠遠落后于旅游業發展,阻礙旅游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