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森林公園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現狀及可持續發展對策
柯擁軍
4可持續發展的整體思路 根據目前蓮花生態旅游存在的問題和有利條件,為提高森林公園的影響力,要在理念上創新,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突出生態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森林景觀和生態文化優勢,引導民眾由觀光游轉向生態休閑度假游。要固守生態旅游本意,盡量保持原生態、與環境協調,總體建設應以生物工程為主,重在體現以營林為基礎的建設方針,要做到景觀建設、環境保護、設施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生態旅游收益除了用于生態保護外,首要考慮當地居民受益,做到開發一處景區,致富一方人民。要在整個生態旅游的全過程中倡導生態教育,提高全民環保意識,使愛護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保護野生動植物、理解和熱愛大自然成為旅游者的共同心愿[2]。開發建設要借鑒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生態旅游比較發達的國家經驗,特別是分析其中的失敗案例,盡量避免稍微的差錯造成生態環境無可挽回的破壞。 5對策 5.1樹立可持續利用資源的觀念 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保護,要注意可持續發展原則,并將其放在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首位,要合理選擇生態資源的開發模式,要做到“為開發而保護”和“為保護而開發”的和諧,要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價值補償,以保證其可持續發展[3]。政府要從全局考慮生態旅游的開發,堅決制止一哄而上和無規則開發。對從事經營性生態旅游項目開發的單位,主管部門必須嚴格把好審核關,按照有償使用的原則,進行資源價值評估,促進自然資源的價值補償與價值實現。對已審批的項目要加強監督管理,規范環境影響評價和監測,防止“只取不還”、“只用不護”的掠奪性開發。 5.2加強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培育力度 森林資源是森林公園自然景觀的主體,也是周邊生態環境的重要保障。森林公園建設過程中應做好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蟲害防治,杜絕開發過程中的濫砍濫伐。另外,根據蓮花鎮現有林相結構存在的問題,針對景區公路兩側荒廢的果園的改造,由于其林地大多為個體承包,對于一些有條件的重點地段,可參照“綠色走廊”工程的形式由政府轉包林地使用權,營造生態風景林,其他地段可繼續推行“退果還林”工程,鼓勵果農營造速生豐產林以改善景區公路兩側景觀效果。針對馬尾松純林可依各景區、景點特色,堅持適地適樹原則,協調鄉土樹種和引進樹種的比例,合理選擇多種闊葉樹種、多層次混交進行林相改造,從而增加物種多樣性和林分穩定性,提高林相的生態質量和景觀效果。 5.3加大社區居民參與程度 1992 年生態旅游協會( Ecotourism Society) 的概念就強調生態旅游的發展應在盡量不改變生態系統完整的同時,創造經濟發展機會,在財政上使當地居民受益。因此,景區的開發建設應做好與當地居民的溝通,取得當地居民的支持,今后在其他幾個景點的開發要吸取金光湖景點的教訓。另外,結合區域內生態旅游景點的開發,可借助景點的吸引力爭取客源,同時依托鄉村民俗、民族風情以及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鄉土文化大力發展農家樂、林家樂和茶莊生態游等為代表的旅游產品,以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格局[4]。食宿等旅游服務設施應盡量通過民居改造完善或依托村落而建,從而使本地居民長期直接受益,同時可以有效減輕景區的生態環境壓力。蓮花鎮的建設要按旅游城鎮的風貌進行控制,發展鄉鎮企業、旅游商業,如農副產品的深加工、旅游紀念品的生產及旅游商品一條街等旅游經濟,使城鎮本身就成為旅游吸引物之一。 5.4健全機構,培養和引進人才 對森林生態旅游區進行有效地生態環境保護、加強森林生態旅游管理是保證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5]。森林公園管理機構承擔著資源保護、風景林營造、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等多項公共管理和建設職能,目前掛靠管理只是權宜之計,廈門市區政府應從長計議,建立專門管理機構,確定經費,明確職責,切實履行好所承擔的職責。森林生態旅游涉及林業、旅游、環保、生物、地理、歷史等眾多學科,要進行科學的規劃和經營管理以及開發高品位、高檔次的森林生態旅游項目和產品,需要有一批環保、管理、旅游、服務等方面的人才。為此要加快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一方面可吸收綜合素質高的專業技術人才壯大隊伍;另一方面可采取“請進來,走出去”、“內外結合,長短結合”的辦法,加強對在崗人員的培訓、輪訓,與外界進行相互交流,學習別人先進的經營理念、治理方式和方法,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服務質量。 5.5提高生態旅游的科技含量 生態旅游是科技含量較高的產業,應在科技的密切參與下運作。要采用科學監測儀器定期進行生態環境監測和景觀的生態調控。同時,長期對環境資源的透支性使用造成環境的損害也必須依靠環保技術加以修復。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