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分析
佚名
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旅游業快速發展,旅游對整個社會的促進作用和關聯作用日益突出,已經成為國家經濟新的增長點之一。我國入境旅游的經濟總量已步入世界旅游大國行列,國內旅游也以世界最大的市場規模飛速發展,尤其是21世紀以后,隨著假日旅游的崛起,更加展現出日益廣闊的發展前景。2007年,我國旅游業三大市場保持穩定增長,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187.33萬人次,實現國際旅游外匯收入419.19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5%和23.5%;國內旅游人數16.10億人次,收入7770.6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5%和24.7%;公民出境人數達到4095.4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6%;旅游業總收入10957億元,比上年增長22.6%。但是,與世界旅游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旅游業的市場競爭力還相對較弱,一些標志競爭力和發展水平的指標還很弱小,這反映了我國旅游業現階段規模與效益的不對稱,這也正是我們與世界旅游強國的主要差距所在。 一、我國旅游業的國際競爭力分析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競爭戰略專家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一國產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取決于該國國內六個因素的組合與動態作用過程,即生產要素狀況、需求狀況、相關及輔助產業的狀況、企業的經營戰略與競爭方式、機遇和政府行為,這六個因素構成了所謂的產業國際競爭力“鉆石體系”,其中前四個因素是決定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決定因素,后兩個因素也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產生重要影響。 1.生產要素狀況。即一國擁有的生產要素,分為人力資源、天然資源、知識資源、資本資源和基礎設施五大類。從生產機制和所起的作用來看,可分為初級要素和高級要素。前者是指一國先天擁有、被動繼承或不用太大代價就可以得到的要素,如自然資源、簡單勞動力、地理位置、氣候等。高級生產要素則是通過長期地對人力資本、物質資本的投資和培育才能創造出來的要素,如現代通信的基礎設施、高等教育人力資源、科研設施及專門技術知識等。兩者優勢的作用并不一致,靠初級要素建立起來的優勢難以持久,因為初級要素易被替代,并隨著科技的發展對其需求減少。而高級要素由于難以獲得,不易被替代或失去作用而可以提供更持久的競爭優勢。對旅游業來說,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是吸引消費者的重要因素,它雖然是初級要素,但卻具有不可替代性,因為一國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并不會被先進的技術設備所取代和模仿,一些發展中國家在這個領域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而在金融、通訊、計算機服務、信息服務、咨詢等專業技術密集型服務貿易領域,發達國家往往具有競爭優勢,但是隨著這些行業在服務貿易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發展中國家在整體上也呈現出一定的競爭優勢。 2.需求狀況。指國內市場對某類產品或服務的需求。國內市場的大小及性質不但影響生產的規模,更重要的是影響本國公司對產品或服務更新的速度及范圍。一般說來,企業對最接近的顧客的需求反應最敏感。因此,國內需求的特點對塑造本國產品的特色,產生技術創新和提高質量的壓力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旅游消費者的旅游消費心理及維權意識都不夠成熟。上述狀況極大地限制了旅游企業創新素質的培養。此外,我國國內的旅游組織化程度也偏低,旅游市場顯得混亂無序。國內旅游需求水平和國際旅游需求水平之間的巨大差距,成為制約我國旅游產業國際競爭力提高的一大障礙。 3.相關與輔助產業的狀況。波特分析了相關和支持產業對于其關聯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影響,從外部經濟、技術和知識共享、信息環境、需求互補等方面論證了這種重要影響。旅游業的發展涉及國民經濟29個部門和108個行業,可謂是多部門、多行業協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系統產業。作為一種綜合性和關聯度極強的經濟產業,旅游產業同時受到諸如旅游交通運輸業、旅游飯店業、旅行社業、旅游餐飲業、旅游娛樂業、旅游用品和旅游購物品銷售業等多方的直接或間接影響,也就是說,旅游產業強勁的國際競爭力是建立在支持性產業和相關產業“俱贏”的基礎之上的,它以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為后盾。目前我國的旅游交通仍是制約我國旅游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4.企業組織、戰略和競爭狀態。不同國家的企業面臨的環境不同,在企業目標、戰略、組織方式上也不同,國家競爭優勢來源于對它們的選擇和搭配。同時,國內企業的競爭是創造和保持優勢最強有力的刺激因素。其作用體現在:減少國外競爭者的滲透;產業模仿效應和人員交流效應;促使競爭升級;強化競爭強度。缺乏應有的戰略指導是我國旅游企業的一個通病,旅游業雖然走在改革開放的前列,許多方面已率先與國際接軌,但僅局限于部分飯店的管理和服務的層面,大多數企業的管理和經營仍然是傳統的方式,與現代企業制度差距較大,這種弱勢會愈來愈明顯。許多旅游企業總是以眼前的既得利益作為行動目標,僅僅制訂一些短期的工作計劃,沒有長遠發展的目光。即使少數旅游企業制訂了發展戰略或發展規劃,其戰略也大多停留在意念之中,未能形成架構完善、階段目標明確的戰略,導致戰略體系模糊,行業規范不足。此外,我國旅游企業在競爭中往往不主動按市場信號行事,不遵守行業競爭規則,容易陷于“削價競爭”的怪圈,這種無序競爭的混亂局面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旅游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的“瓶頸”。 5.機遇。指那些超出企業控制范圍的突發事件,如某種技術突破、石油危機、世界或地區需求的改變、外匯匯率的重大變化等。偶然事件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造成了非連續性,使競爭地位發生了變化,使以前的競爭優勢失效,但它卻為能夠適應新形勢的國家的企業獲得競爭優勢提供了機會。 6.政府行為。指政府通過制定有關的制度和政策來影響該行業國際競爭優勢,從而對上述諸因素產生影響的行為,如補貼、教育、投資、調控資本市場、制訂生產標準、競爭條件等手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游業受到黨和政府的熱情關懷和大力支持,為我國旅游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的保證,使我國旅游業取得了迅速發展。但是旅游資源分布的不均衡和經濟發展不平衡,使得地方保護主義十分嚴重,國內市場被人為分割,這嚴重地阻礙了一個統一、公平、競爭、有序的國內市場的形成,也使得競爭機制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現實地講,目前我國各個部門各管一塊、政出多門,旅游部門很難履行行業管理職能,加上許多風景區、旅游點在隸屬關系上都與所在地有利益沖突,導致一些地方在體制問題上扯皮,嚴重影響了我國旅游業的發展。 二、提升我國旅游業競爭優勢的建議 1.注重環境與生態保護,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增加旅游產品的精致程度,注重旅游產品的休閑化、生活化及參與性,加快旅游人才培養,重視文化旅游產品體系的建設; 2.從優化政府與企業的公共福利性開支及農村市場開發人手,進一步拉動國內需求; 3.注重旅游產業鏈的建設,尤其是交通等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 4.抓住產業發展機遇,實施旅游企業制度創新,培養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旅游企業集團,注重服務質量,創建優質品牌,加速旅游企業集團化、集約化經營; 5.借助奧運會的東風,擴大市場營銷力度。確定中國奧運后旅游促銷的整體目標,實施整體促銷戰略,積極爭取大批發商進入市場,同時充分利用媒體資源,加大媒體宣傳力度,并逐步將市場推廣活動中心轉移到網絡; 6.轉變政府在旅游服務業中的職能。完善旅游投資導向機制,編制高水平的旅游發展規劃,國家旅游局要承擔起國家旅游觀念推廣和旅游形象塑造的工作。強化政府部門國際慣例學習,提供高質量的旅游規范服務,保障旅游業健康、有序、穩定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