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改革
夏穎穎
論文關鍵詞高職旅游管理教學改革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特點和教學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的建議。建議涵蓋了旅游管理專業教學的各個方面,對于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隨著國家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對外交流的不斷擴大,我國的旅游產業自上世紀九十年代發展至今一直呈穩步上升的態勢。但與旅游產業飛速發展不相匹配的一個客觀事實是高素質的旅游從業人員匱乏,旅游企業一線基層管理人才出現斷層。為此,高職院校的旅游教育與研究也在謀求長足發展,以便為旅游業各部門輸送大量專業人才,各個高職院校都為此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多不錯的成績。
1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特點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特點是以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為基礎的教育體系,其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宗旨,培養既具有一定的旅游管理理論基礎,又能熟練掌握現代旅游行業的服務與管理技能,具有一定的外語交流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營銷策劃能力,具備良好旅游職業道德修養、較強的服務意識和綜合職業能力,能適應旅游企業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總體而言,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有以下幾個特點:
1.1 專業實踐性強
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主要涵蓋以下幾個就業方向:旅行社、酒店、景區、旅游管理部門及其它。專業本身實踐性強,它要求學生有一定的實操經驗和很強的服務意識。
1.2 專業理論體系較完整
旅游管理專業因為建立時間較早,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理論體系的建立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完整的掌握旅游管理專業的理論內容,另一方面給實操性強的旅游管理專業帶來了一定的瓶頸,很多院校局限于理論體系中而忽略了實操教學或者是偏向于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
1.3 專業要求學生全方位發展
旅游管理專業屬于服務行業,不管是酒店管理還是旅行社經營都需要有很廣泛的知識面,本專業要求學生全方位發展。
2 高職學校旅游管理專業教學現狀分析
2.1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教學現狀
旅游管理專業自創辦以來就以其與工作崗位相結合著稱,各個院校都在實踐環節上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工作,但是因為各個學校師資條件的不同,實踐環節也出現了參差不齊的現象。師資雄厚的學校有自己的實訓基地,創建了自己的旅行社和酒店,為學生實踐建立了完整的實踐體系,為旅游管理實踐做出了很多嘗試。但是大多數院校都存在實訓基地不完善,實訓環節不完整的問題。
實踐教學在現代高職教學實施中,具有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通過實驗、實習、專業實踐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實踐性教學活動。實現學生應用知識、掌握技能、熟悉未來職業及獲得新知識等教育目標的教學形式,也是遵循現代教育基本規律的有效教學手段之一。根據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旅游專業教學一般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部分,其中實踐教學在實踐中包括:課程見習、階段崗位實習、旅游旺季實訓、畢業實習四個部分。這四個部分在教學中只有環環相扣、有機結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學效益。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旅游管理實踐教學模式,以達到高職旅游專業教育的目標。高職教育應以學生未來就業崗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為主線,構建適合高職發展規律和旅游業自身特點的“能力本位”教學體系。各個學校根據實踐的要求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教學改革方案,但是實際操作中方案與實際執行錯位,實踐落實不到位的現象還普遍存在。
2.2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
理論課程與實訓環節脫節現象嚴重:大部分院校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是理論教學是理論教學,實踐統一被安排在最后的畢業實習中。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學生感覺在學校學習的內容空洞與實際工作聯系少而缺乏學習積極性,出現了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在專業課上心不在焉的狀況。在學生實踐的過程中又出現了因為沒有系統的鍛煉而不能就任其任職的崗位,需要單位重新培訓的現狀。
專業教師缺乏實踐經驗:高職院校的教師大多是畢業的應屆畢業生,盡管有高學歷,但缺乏與學生就業崗位相關的工作經驗。很多院校不注意對教師的培訓,教師在講課的過程無法把理論與實踐結合,只能將空洞的理論,教學缺乏吸引力和實際作用。現在很多學校注意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就是著力與解決現有的問題。雙師型教師的培養要注意不能陷入證書的迷障,而不注重考查教師真正的實操能力。 評估方式比較單一:學校對學生進行評估往往是通過理論考試進行評分,這樣的評估方式單一,也扼殺了學生的動手積極性,只能把學生培養成死讀課本的書呆子。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評估單靠考試是無法判斷的。
就業方向不明確: 有一部分學校沒有專業方向,以為寬就業口徑會幫助學生在找工作的時間多一些選擇。很多學生盲目選擇專業,對于未來從業方向不確定,在進行一段時間學習后發現并不喜歡自己的專業也是很多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的原因之一。
3 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改革建議
結合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現有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的改革建議:
3.1 課程體系模塊化
模塊教學是適應現代高職教育的一種全新教學模式,較好地克服了傳統教學對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產生的弊端。很多專業有多年模塊教學的試點,這種新模式的教學工作取得了實質性成果。旅游管理專業應該引進者以教學模式,在運用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問題:模塊的劃分、模塊教學評估量化細分、教師教學與學生互動。
課程設置要注重以就業為導向,理論課程教學與實踐課程教學相互融合,注重突出實踐課程的比例。理論教學要精練,注重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旅游管理專業可以劃分為市場營銷模塊、口才。
3.2 實訓教育體系化
許多院校在實訓這一環節上一直采用固定的“在校學習兩年,出去實習一年”的機械做法,的確是減少了許多麻煩,但也使得許多學生完全的丟棄了前兩年所學的理論知識。應該打破這一局限,讓實訓環節靈活化、實用化,將實訓分為課程見習、階段崗位實習、旅游旺季實訓、畢業頂崗綜合實習。根據不同課程和進度需要,分階段逐一消化整合。課程見習:根據教學課程進行相應見習實訓,包括基本服務技能,基本操作示范,企業運營,工作制度和相關的工作紀律,以完成上述單個課題為目的的實操練習或觀摩環節。階段崗位實習:各學期機動安排,由企業提供若干工作崗位,實訓人員直接上崗操作和服務。旅游旺季實訓:當旅游旺季來臨,合作企業將優先聘請能夠熟練操作業務的學生或老師。畢業實習:一般安排在第五-六學期,就本專業知識綜合實操運用。
實訓教育體系化的實現取決與實訓基地的建設程度,學校在沒有經濟實力建設實訓基地的情況下可以實行校企合作,從而能夠真正的完成實訓教育的體系化。
3.3 學生評估多樣化
評估的多樣化要求課程設置合理,評估包括對學生理論課程、實踐能力、思想品德等多方面的評估,評估應該采取考試、考察、平時成績評定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方式,從而全面的考查學生的能力。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可以采取理論課程考試與課程實踐評估成績相結合,實踐課程評估采取實踐操作與工作態度評定相結合等方式。
3.4 教師培訓崗位化
安排相應對口方向教師或帶隊老師在實訓基地掛職,參與企業工作,承擔企業相應課題研究,并負責實訓學生的管理監督和實訓成績的鑒定。對于教師的培訓應該有計劃的進行,投入時間、金錢花大力氣去做,只有優秀的教師隊伍才能培養優秀的高職畢業生。
3.5 學生就業訂單化
首先,學校設置專業的時間應該以就業為導向,學生只要明確方向,就能更好的在學習中去汲取應該掌握的知識;其次,學校如果可以以實訓基地為依托,實現訂單化培養就真正解決了學生就業的問題。學生全部訂單化比較困難,可以實現每年幾人的輸送就可以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加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鞠加彬,王立波.農機化研究[J].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