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鄭曉宇
摘要:隨著旅游業的迅速發展,中國的旅游教育出現了大發展的局面,很多院校紛紛開設旅游管理專業。由于發展速度過快,中國的旅游教育暴露了一些問題和不足。本文通過對我國旅游管理專業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了調整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路,以期為我國旅游管理專業的良性、健康、平衡、快速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旅游 人才培養模式 對策
一、問題的提出
所謂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對人才培養目標、內容、培養方案、培養規格、學制及教學過程等諸要素的組合。因此,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就是要根據不同情況對以上諸因素進行優化設計組合,尋求一個較理想的、符合實際情況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我國旅游管理專業發展狀況及存在問題
我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教育起步于1979年,以上海高等旅游專科學校的誕生為標志;大學本科旅游專業教育則起步于1980年,以杭州大學招收全國首屆旅游專業本科學生為標志。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旅游教育的發展走過了一條由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道路。截至2007年底,中國大陸共有1641所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開設了旅游管理、飯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專業。其中,高等院校770所,100多所高等院校可以自主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中等職業學校871所,現有在校學生約79萬人。不同層次的旅游院校為中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提供和儲備了大量的人力資源。然而,旅游界有關我國旅游人才培養供需錯位、理論與實際脫節的批評之聲一直不絕于耳。旅游人才培養仍存在著總量不足、分布不合理、動手能力差、結構不理想、急需人才缺乏、人才外流嚴重等突出問題。據有關統計,旅游專業的大學本科畢業生畢業后到旅游行業的還不到總人數的50%,而兩年后能繼續在旅游行業的本科生也只有40%左右,也就是約有80%的旅游專業大學畢業后沒有在旅游行業就業。旅游專業畢業生“非本行業就業”、“學非所用”的就業傾向,對學生來說,是對大學學習幾年積累的旅游專業優勢的一種浪費;對高校來說,是旅游教育資源的一種損耗;對旅游企業來說,會提高其專業培訓成本;對社會來說,不利于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現行旅游專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還不能很好地適應旅游業快速發展的需要。而在國外,隨著旅游及相關學科的發展,相關專家、學者從各個方面角度出發,探求并總結了國際著名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模式,比如在瑞士,1893年創立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是世界上第一所專門培養旅館業管理人才的學校。它獨特的教學模式馳譽世界,成為國際公認的“洛桑模式”,強調:人才培養關注行業特點和要求構建專業理論與應用理論、教育理論有機結合的課程體系和產教結合的辦學理念與教學宗旨。因此,借鑒國外模式,分析我國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探尋其影響因素,提出積極的應對策略,有效地扭轉這一局面值得我們認真研究。
三、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對策研究
根據上述分析,本文從突出辦學特色、科學定位培養目標、加強實踐教育、培養職業精神四個方面提出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對策和建議。
(一)適應市場需求,突出辦學特色
特色是旅游院校的生命。本來,每一個旅游院校或旅游專業,都可以而且應當根據自身的條件來突出辦學特色,而許多學校正是分別依托于如管理學、經濟學、歷史學、地理學、外國語、農學、林學等不同的專業背景來辦學,由于慣性思維的作用,人們多不愿意積極創新,大家幾乎都生搬硬套旅游管理專業統一的人才模式,喪失了自己特有的學科背景特色。因此,旅游管理專業設置時應該根據學校特點、生源特點、地域特點,安排自身的特色課程,突出對學生特殊技能的培養。特別是針對社會緊缺崗位設置的特色課程,可以鍛煉學生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在就業中發揮自己的優勢。課程設置上應重視專業理論、應用理論與教育理論的學習和落實,應根據學生能力培養規律和實際工作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來設置理論主干課和實踐主干課。
(二)科學定位培養目標
絕大部分高校將旅游管理專業作為擴招的最好選擇,在旅游管理學科建設和發展上基本按照大致一樣的模式開展培養和教學活動,無論是列入國家重點的985院校、211院校,還是省級重點院校、一般院校,都沒有從塑造特色品牌出發,都在按照大致一樣的模式、一樣的教學設計、一樣的課程設置安排開展教學活動,各個高校很少按照市場的需求,突出自身辦學特色,對自身人才培養的定位不準,一味追求教學規模,存在牧羊式教育的傾向。
對于一些高校的旅游管理專業培養目標模糊不清、定位不切實際的問題,學生儼然成為無辜的“犧牲品”。對于學校來說,要本著對學生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市場需求作深入而細致的調研,根據市場的需求培養相應的人才,一些學校已率先嘗試的“定單式培養”不失為一個較好的方法;另一方面,要立足于自身的專業特長,準確地把握區域環境和評估優勢師資力量,即集中和整合自己最優勢的資源去打造與眾不同的特色“產品”,這也是在市場的激烈競爭中提高自身“產品”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三)加強實踐性教育,增加和優化實習課程
學校要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一是建立校內模擬實驗室。讓學生把學到的理論知識通過模擬實驗的方式演練為扎實的基本功,掌握基本的操作規程和操作技能。二是建立校外實踐基地。選擇能夠代表酒店行業先進水平的經營實體建立產學研結合基地,學生在實習基地深刻感受實際工作的氣氛,熟悉酒店的具體運作過程,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并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返回學校會使學生的學習更具針對性,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目的性。加強校企合作。學校與企業合作,是學校服務社會和向企業輸送應用型人才的需要,也是學校創新培養高效人才模式的需要。加強實踐教學建設,優化校外實踐教學環境,合理安排校內外教學與實踐的結合,可以有效地構建校企聯合的實踐教學平臺,如不定期地邀請旅行社、酒店、景區等行業人士走進校園,為我院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供更多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
(四)注重培養職業精神
在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和對所學專業的刻苦鉆研的精神,使學生認識到本職業的重要性、趣味性,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所做出的貢獻,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勞動態度和主人翁精神,對本職工作負起道德責任和義務。教師要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學生熱愛旅游行業。要引導旅游管理本科生扭轉進入服務業是“大材小用”、“最下等的選擇”的觀點。另外,旅游行業與其他行業不同,更重操作技能,作為本專業的學生,不可能在開始工作就走上管理崗位,從基層做起,做好吃苦的心理準備很有必要。相信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服務業的加快發展,社會各方對服務業的認識偏見也必將逐步減少,形成更加開放的就業觀念。就業觀念的轉變也會為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的發展帶來新的期待。
[1]翁鳴鳴.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
[2]國家旅游局.2007年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N].中國旅游報,2008-09-15(3).
[3]梅虎,詹澤慧.旅游管理本科生就業傾向與本行業關聯性分析及對策[J].旅游學刊,2009,24(6):76-81.
[4]申洪源.國外旅游管理專業培養方案與教學特色對我國的借鑒意義[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9,06.
[5]曹詩圖,夏華麗,孫天勝.高等院校旅游專業教學改革問題探討[J].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4):1-5.
[6]劉宏盈,張娟.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江南農業學報,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