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青少年網絡依賴的本體因素及網絡行為的自我管理
魏曉娟
論文摘要:青少年特有的青春期困惑、好奇、隨潮心理及自我控制能力的缺乏是導致青少年易沉溺于網絡的本體因素。鑒于網絡依賴給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帶來的嚴重危害,青少年必須正確認識網絡的負面影響,通過自我管理策略的運用,合理控制自己的上網行為,進而成功實現網絡行為的自我管理。
論文關鍵詞:青少年;網絡依賴;本體因素;自我管理
網絡依賴也叫“網絡成癮綜合癥”,是對網絡的一種過度依賴,表現為對現實生活失去興趣,網上操作時間超過一般的限度,以此來獲得心理滿足。當網絡依賴失控,對人產生負面影響時,就成為一種心理障礙。有關研究表明,我國有5%~10%的互聯網使用者存在網絡依賴傾向,其中青少年約占7%。另據民盟北京市對中學生網絡問題的調查,目前北京市青少年網絡成癮者為13萬多人,占14.8%。青少年網絡成癮者的年齡主要集中在小學六年級至大學一年級之間,并且有越來越小的趨勢。在接受心理治療的網絡依賴者中,年齡最小的只有8歲。網絡依賴已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被看作是毒害青少年的“電子海洛因”。青少年網絡依賴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一、 青少年網絡依賴的本體因素
青少年網絡依賴的形成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既與網絡本身所具有的內容豐富、傳播互動、平等自由等特點有關,也與青少年特殊時期的身心發育特點有關,更有來自于家庭、學校、社會等外部環境中不利因素的影響。但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青少年特有的青春期困惑、好奇、隨潮心理及自我控制能力的缺乏是導致青少年本體易沉溺于網絡的重要原因。
(一)青春期特有的困惑
青春期是一個充滿躁動不安的時期。處于這一時期的青少年,生理、心理上都面臨著一系列的變化。身體的驟然增長、第二性征的顯現及自我意識的覺醒,使青少年更加注意自身的形象,關注同伴對自己的接納和評價。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發展水平落后于生理的發展,對自我的過分關注引發了許多心理困惑。不僅如此,青春期又是一個“叛逆”的時期,這一時期的青少年崇尚獨立和自由,總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不愿順從父母、老師及其他成人的意見,常以抵觸成人的觀點來證明自己的獨立,又因生理和心理還未發育成熟,反抗與依賴并存,勇敢與怯懦同在,心理出現一系列的矛盾,并易產生憤怒、抑郁等否定情緒。種種困惑和矛盾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而網絡的虛擬性正好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幻想的空間,為他們的情感轉移或心情宣泄提供了一個較為方便、快捷的場所。
(二)青少年的好奇和隨潮心理
青少年好奇心強,有著天然的、自發地積極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傾向。網絡作為一種包羅萬象、無所不有的信息呈現,對青少年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他們好奇于網絡的豐富、便捷和開放,于是急于打開“潘多拉的盒子”。加上網絡游戲的驚險、刺激,網上聊天、交友、網戀的浪漫,正好迎合了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使他們極易涉足其中。
同伴在青少年時期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面對周圍同伴的沖浪行為,許多青少年也按捺不住,紛紛效仿。由于心理發展的不成熟,部分青少年對一些不健康的網站和游戲常常抱著好奇心,而一些網絡提供的性信息恰好迎合了青少年性知識欠缺、對性好奇的心理。網絡游戲則給他們提供了虛假的成就感,網上聊天更使他們抒寫心扉,逾越現實中人際交往的困難。于是,一些青少年一接觸到網絡就一發不可收拾,沉溺于其中。
(三)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的缺乏
自我控制能力是控制自己、支配自己的行動,并自覺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它主要表現為個人對自己行為的監督和調節。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的發展,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但由于思維的抽象邏輯水平還比較低,缺乏社會經驗,意志力還很薄弱,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弱,很難抵擋同伴的上網行為及網絡中存在的新奇刺激的誘惑。
二、 青少年網絡依賴的嚴重危害
網絡依賴不僅使一些青少年視力受損,體質下降,學習成績下滑,不愿意與人交往,嚴重者心理上會出現諸如抑郁、自閉、偏執等癥狀,甚至出現離家出走、自傷或傷人等惡性事件,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及家庭的和諧都產生了巨大危害。
(一)危害身心健康
據媒體報道,北京心理咨詢中心在貴陽、南京等地抽樣調查測試后發現,長期上網、沉溺于網絡游戲的青少年,其智力呈下降趨勢,有的甚至下降到正常孩子的標準水平線以下。經常上網并已成依賴的孩子,有些人的智商甚至達不到該年齡組的正常值水平。國外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長期沉溺于網絡中,除影響大腦發育外,還會導致植物神經紊亂、激素水平失衡,使機體免疫功能降低,引發緊張性頭疼、焦慮,甚至導致死亡。
網絡依賴一旦形成,人就像上癮一樣,一旦離開網絡,會變得焦躁不安、食欲不振、舉止失常、神情恍惚,產生精神阻礙和異常等。
(二)引起學業不良
網絡依賴青少年整日面對電腦,沉溺于虛擬世界,其正常的學習、生活習慣出現紊亂,無法保證正常的學習時間。即使人在教室,心思也全在外面的網絡世界中,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沒有學習動機,學習成績必然下降,導致學業不良。學業不良會進一步影響其學業自尊,降低學習興趣,使其到網絡中尋求逃避和解脫。上海81名大學生就是因沉迷網絡、無法完成學業而被集體退學。
(三)產生社交困難
有網絡依賴傾向的青少年大都具有內向、敏感、社交困難等人格特點。而這些害羞、內向的人,在人際交往中也比較容易受挫。青少年上網主要有游戲娛樂、聊天、收發E-MAIL三種行為。網絡游戲提供了虛假的成就感,使人興奮,讓青少年忘卻真實的自我及現實社會的規則。網上聊天和收發E-MAIL都因網絡的匿名性及其衍生的平等性為青少年宣泄心情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場所。網絡依賴的青少年沉溺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對現實生活失去了興趣,不愿也不會與人交往,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人際交往困難。
人際交往能力是心理健康的標志之一,是新時代賦予人的必備素質。人際交往技能缺乏使青少年人際交往受挫,人際交往失敗的經驗又進一步影響其心理健康的水平。心理障礙、社交困難必然阻礙著青少年未來事業的發展。
(四)增加暴力傾向
國外大量實證研究表明,電子游戲可以增加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并與成年后的犯罪等不良行為成正相關。網絡游戲一般以“攻擊、戰斗、競爭”為主,暴力是解決問題的主要方式。長期接觸網絡游戲,腦海就會形成以攻擊來處理問題的模式。生活中遇到沖突,就會誘發攻擊性行為的出現。
另外,沉溺于網絡游戲的青少年會淡化虛擬與現實的差異,模糊道德認識,降低法制觀念,出現道德規范和內心準則的“去抑制化”現象,誤認為通過傷害他人而達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暴力傾向不僅對社會、對他人有著潛在的威脅,還妨礙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長,甚至會導致犯罪等一些極端事件的出現。
(五)降低親情水平
青少年上網次數過多,時間過長,親子交流機會就會減少,家長與孩子的溝通就會出現困難,孩子對家長的關心和呵護就會置若罔聞,對父母的情感就會變得比較淡漠。嚴重者甚至為了上網不擇手段,離家出走或自殺,完全置家長的心理感受于不顧。孩子學業不良、生活紊亂,家長必然會為孩子的網絡依賴現象憂心忡忡,容易產生焦慮和過度自責等不良情緒。總之,青少年網絡依賴不僅損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還給家長帶來了巨大壓力,嚴重損害了家庭的和諧。
三、 進行自我管理,使青少年遠離網絡依賴
網絡依賴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和人格的完善。青少年在網絡使用問題上,一方面不能對其避而遠之,畢竟網上的豐富知識和網絡的便捷性使之成為現代學習的重要工具和途徑;但另一方面,青少年在使用網絡過程中,要發揮自我能動作用,通過采用一定的策略合理控制自己的上網行為,進而成功實現網絡應用的自我管理。 (一)自我管理理論
自我管理是咨詢與治療領域里的一種新技術,它整和了認知療法及行為療法,通過當事人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解決一些困擾自己的行為及不良情緒。Scheier和Botvin運用自我管理技術對青少年的藥物使用進行干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國外其他研究也證明了自我管理技術在行為矯正中的有效性。自我管理策略包括:自我監控、自我獎賞、自我訂約以及刺激控制等,其重點在于制定自我管理計劃。學者柯米爾二氏(1991)指出,有效的自我管理策略計劃有五種特質:1.采取混合策略通常比采取單一策略有效;2.必須持續地應用策略。如果在設定期間內不能有規律地執行,則效果將大打折扣,從而無法產生明顯的改變;3.必須訂立實際的目標,并評估達到的程度;4.自我強化是自我管理計劃中的重要部分;5.需要環境的支持來保持得來的改變。
(二)青少年網上行為的自我管理策略
行為的主體是人。因此,要想合理控制自己的行為,人必須發揮主體性,通過積極努力及合理策略的運用來預防和改變不良行為的出現。綜合自我管理理論及網絡依賴的具體情況,青少年可采用的網上行為的自我管理策略有如下幾點:
1.明確上網目的,制定上網目標
青少年在上網前應花一兩分鐘時間想一想上網的目的,然后把具體要完成的任務列在紙上,放在電腦邊醒目的地方,打開電腦就直奔目標,這樣就不會在網上無目的地亂逛,也不會被網上眼花繚亂的東西吸引,可以節省許多時間。
2.限定上網時間
根據列在紙上的上網任務,青少年應估計一下此次上網大概需要多長時間。假設估計要用30分鐘,就先把鬧鐘定到15分鐘,到時候看看進展,以便能夠充分利用余下的時間。也可以在電腦中安裝一個定時提醒的軟件,在上網的同時打開,以便能及時提醒自己,有效控制上網時間。
3.制作上網警示卡
制作上網警示卡的目的是通過對網絡負面影響的認知時刻提醒自己遠離網絡依賴。因此,對于迷戀網絡游戲或網絡聊天的青少年來說,制作上網警示卡十分必要。青少年可在警示卡的一邊逐條列出網絡成癮的危害,另一邊列出減少網絡使用的好處,放在房間醒目的地方,特別是電腦旁邊。有上網沖動或必須上網前先看看上網警示卡,不斷告戒自己及時從網絡中退出。此外,還應有意識地克服自己的好奇心和欲望,堅決避免瀏覽黃色網站。
4.轉移注意力,利用消退法減少上網次數
網絡依賴如酒癮、煙癮一樣,很難短期內解除。有網絡依賴傾向的青少年,必須設法轉移對網絡的關注。如想上網時,可有意識地找本書看,或到戶外跑步、爬山等,從事自己喜歡的運動。在決心消除網絡依賴的時期內,可逐漸拉大上網的次數間隔,通過減少上網的次數與時間來解除網絡依賴。
5.自我暗示、自我強化
每次想上網時,反復進行自我暗示:“不行,不是時候……”、“我能行,我能堅持住”。在內心進行一番沖突和斗爭,控制住上網沖動后及時進行自我鼓勵,如“我很棒,很了不起”。除言語暗示外,還要進行自我獎懲,可通過實施或剝奪自己最感興趣的活動等方式進行。假設五天內不碰電腦,周末就允許自己玩幾個小時,如果違反了計劃,該周末就不得上網。
6.厭惡療法
厭惡療法,是指某種不良習慣一出現,就立即給以刺激性的懲罰,使其感到厭惡而控制不良習慣的重現。青少年可以預先在手腕上套上一根皮筋,每次有上網沖動時,就用力拉皮筋,力度逐漸加大,讓自己感覺到肉體的疼痛,從而抑制住上網的沖動。
另外,有網絡依賴傾向的青少年還應明確認識上網誘因,不把上網作為逃避現實生活問題或者發泄消極情緒的工具。心情不好時,可通過在無人的地方大喊、跑步、哭、傾訴等途徑發泄出來,不壓抑自己的情緒;遇到問題要敢于面對,通過尋求家長、老師及心理咨詢人員的幫助找到解決的辦法。由于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還不強,家長必須作為指導者和監督者參與到計劃的制訂和實施中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家長一定要從孩子的心理需要出發,激發和培養孩子網絡使用中自我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真正起到監督者的作用。只要青少年發揮自我管理的積極主動性,就一定能運用好網絡工具促進學習和自身的成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