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資源開發與管理:21世紀中國應對策略探討
馬志榮
向海洋進軍,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成為擴大人類生存空間、增加資源儲備的重要出路,世界各國對海洋資源和開發高度關注,不斷強化海洋發展戰略,運用高科技進行海洋的開發與管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海洋資源開發獲得了快速發展,國家對海洋資源開發投入力度逐年增加,為海洋經濟的持續、穩定、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九五”期間,沿海地區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比“八五”時期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長16.2%,高于同期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據國家海洋局統計,2004年我國海洋產業的總產值達到 12841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9%。其中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環渤海經濟區的海洋產業總產值均已超過4000億元。而山東省在海洋漁業、海鹽和海洋化工業,上海市在濱海旅游業和海洋船舶工業,廣東省在海洋生物醫藥業等產業活動中分別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隨著海洋油氣資源、海洋礦產資源、濱海旅游資源、海水利用等海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力帶動了海洋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新的世紀,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海洋經濟的增長將成為決定我國經濟實力和政治地位的極其重要的因素。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發達國家相比總體水平還比較落后,目前中國海洋開發的綜合指標僅為3.4%,這不僅低于海洋經濟發達國家 14%至17%的水平,而且低于5%的世界平均水平。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及有效利用無論在思想認識上、技術裝備上、經濟效益上還是在科學管理上都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和不足,這已經成為阻礙我國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因此,加強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力度與科學管理已成為我國緩解人口、資源和環境壓力,加快經濟發展,增強國家實力的戰略選擇。
1中國海洋資源開發與管理面臨的初始條件
1.1沒有形成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的海洋資源開發的整體開發戰略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接受并習慣的認為海洋資源是自然力量形成的,因此在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中,實際上執行的是資源無償或低價使用的政策。近年來,我國雖然通過改革不斷加強對海洋資源的所有權管理,海洋資源資產觀念在社會上得到了強化,但適應現代海洋開發趨勢和發展市場經濟需要的海洋資源開發管理機制和體系仍然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致使海洋資源在開發利用的過程中遭受嚴重破壞和浪費,經濟效益整體低下。而且,我國海洋資源的開發管理工作,一直以來采取的是傳統體制下分散在行業部門的計劃性開發與管理,是傳統的陸地式資源開發與管理方式的延伸。隨著海洋經濟的發展,這種一開始發揮過積極作用的開發管理模式,越來越顯得不協調,使得各行業、各地區自成體系,導致了各自為政的復雜局面,沒有形成聚集規模效益,影響了資源的整體開發和有效利用。
1.2缺乏必要而系統的法律、法規支撐,綜合執法力度不高
海洋資源的法制建設在海洋資源開發與管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保證海洋資源開發管理體系的形成、鞏固、完善的重要條件,也是保證海洋資源有序開發、合理利用、維持海洋生態平衡、提高綜合效益的基本保障。為了保護和有效開發海洋資源,國家先后頒布海洋法規二十幾項,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石油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實施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等,但這些法律、法規并沒有形成完整而系統的海洋資源開發與管理的法律體系。而且已有的法律法規,絕大多數是單項法規,且基本上是陸上法規向海上的延伸,沒有真正起到依法治海的作用。近年來,隨著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出現了海洋多元化開發、綜合利用、多種經營的局面,原有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戰的海上執法管理體制,一方面形不成海上執法“合力”,單方面的執法力量嚴重不足;另一方面,隊伍的重復建設又加大了管理成本,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極大浪費,同時在管理上的也存在著交叉和空白,已不能適應海洋經濟發展的要求。
1.3海洋資源浪費嚴重,利用率低。
由于長期的計劃經濟和“重陸輕海”政策影響,致使我國海洋產業所形成的規模比較小,如2004年我國海洋產業產值僅占全國國民生產總值的3.9%,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海洋產業產值在世界海洋產業產值中所占比重不足 1%,且我國海洋產業結構不合理,仍然停留在以海洋漁業、海洋運輸、海洋鹽業等傳統產業為主的階段。海洋產業結構性矛盾突出,一些新興海洋產業尚未形成規模,傳統海洋產業仍處于粗放型發展階段,再加上海洋科技儲備嚴重不足,致使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率較低,資源浪費嚴重,沒有形成規模優勢,海洋經濟的總體發展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1.4海洋環境污染嚴重,生態趨向惡化,影響了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據國家海洋局2005年1月9日發布的《2004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2004年,我國全海域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約16.9萬平方公里,較上年增加約 2.7萬平方公里。近岸海域污染嚴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渤海灣、江蘇近岸、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等局部海域。同時,陸源污染物排海嚴重是海洋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一項對沿海工業污水直排口等四大類43個排污口進行的重點監測顯示,受陸源排污影響,約八成入海排污口鄰近海域環境污染嚴重,約20平方公里的監測海域為無底棲生物區。此外,我國近岸海域海洋生態系統脆弱、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緩解。由于陸源污染物排海、圍填海侵占海洋生態環境及生物資源過度開發,萊州灣、黃河口、長江口、杭州灣及珠江口生態系統均處于不健康狀態。再者,由于沿海開發程度的增高和海水養殖業的擴大,也帶來了海洋生態環境和養殖業自身污染問題;海運業的發展導致外來有害赤潮種類的引入;全球氣候的變化也導致了赤潮的頻繁發生。《公報》同時顯示,去年中國近岸局部海域沉積物污染嚴重;近岸海域部分貝類受到污染;大面積赤潮和有毒赤潮多發,全年共發生赤潮96次,赤潮累計發生面積較2003年增加約八成多。海洋環境污染已成為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嚴重阻礙。
1.5我國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滯后,外部環境復雜化
后備能源問題關乎國家經濟安全。近10年來,我國探明的油氣儲量逐年下降,原油產量增長緩慢,每年新增探明可采儲量無法彌補同期產量,能源短缺已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石油和天然氣探明儲量和年產量逐年穩步增長,其增長量的70%主要來自于海洋油氣。中國海域具有較豐富的油氣資源,據估算,石油和天然氣的資源量分別為240億噸和14萬億立方米。但是,中國的海上油氣資源勘探的后備基地嚴重不足,致使海上油氣產量在本世紀初出現了下滑的趨勢。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海洋油氣資源勘探和開發較晚,資金投入不足,海域的油氣勘探程度和油氣資源的探明程度較低,尚有許多新的領域沒有突破。此外,中國海洋油氣儲量豐富的海域,多在有“爭議”的東海和南海,約占中國油氣總資源量的三分之一。這兩個海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由于發現油氣資源,一些國家捷足先登,才使這些海域成為有“爭議”的地區。我國海域的油氣資源被周邊國家大量開采,海洋油氣資源開發使區域局勢更趨復雜,海洋權益受到嚴重損害。 2中國海洋資源合理開發與有效管理的應對策略
要想使國民經濟能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必須把海洋資源的開發和管理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來抓,樹立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觀念。為了合理開發和科學管理海洋資源,保持海洋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轉,保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2.1強化海洋意識,增強海洋國土觀念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洋開發總體水平不高,海洋產業起步晚,基礎相對較弱,但真正制約我國海洋資源開發的還是滯后的現代海洋意識和海洋觀念。由于我們以往對國土的理解僅限于以陸域為主的概念上,對海洋國土知識重視不夠,在相當程度上制約了對海洋國土資源的開發利用。這就需要我們從戰略高度認識海洋國土資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強對公眾的海洋國土觀教育,強化海洋國土意識,樹立正確的海洋國土觀、海洋經濟觀、海洋政治觀和海洋防衛觀,增強公眾對“海洋國土”的憂患意識,合理開發利用海洋國土資源,把海洋資源與陸地資源、海洋產業與其他產業相互聯系起來,促進海洋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科學管理。
2.2實施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并舉戰略,走科技創新之路
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海洋資源開發力度的加大,對海洋環境保護的壓力將會越來越大。因此,在大力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同時,必須重視對海洋環境的保護,促進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持續發展。在開發保護海洋資源方面,主管部門要通過海洋資源的價值核算和評價,對海洋資源實行有償使用,利用價格體系調節海洋資源的供求關系,盡可能保證海洋資源的持續利用。在保護海洋環境方面,要集中控制陸地上污染物的排放,強化鹽田、海水養殖池廢水、石油開采、拆船和海洋運輸過程中廢物排放的管理,維護海洋的生態平衡和資源的長期利用。逐步實施重點海域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制度。改善近岸海域環境質量,重點治理和保護河口、海灣和城市附近海域,繼續保持未污染海域環境質量。加強入海江河的水環境治理,減少入海污染物。加快沿海大中城市、江河沿岸城市生活污水、垃圾處理和工業廢水處理設施建設,提高污水處理率、垃圾處理率和脫磷、脫氮效率。限期整治和關閉污染嚴重的入海排污口、廢物傾倒區。妥善處理生活垃圾和工業廢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