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農業院校新生教育與管理探析
未知
摘 要:大學新生是大學中的一個重要群體,農業院校新生更有其思想、心理方面的特殊性。讓學生做學生的工作、積極參與校外學術競賽、培養學生的就業意識、穩定學生的專業思想、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教育等,是做好農業院校新生教育與管理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高等農業院校;一年級新生;教育與管理
一、高等農業院校新生的特點
1.對學校信心不足
筆者對廣東省相關農業院校的調查顯示:65.2%的農業院校的學生對學校信心不足,22%的學生對學校信心一般,9%的學生對學校信心充足,3.8%的學生表示難以回答。學生對農業院校信心不足和信心一般的超過了80%。這表明高等農業院校大多數學生對學校的信心不足。
同時,高等農業院校學生經常與其他高校學生相比,特別是“非農”專業學生往往自覺不自覺地與其他高校的相同專業或類似專業進行比較,存在“低人一等”的心理。
2.專業思想不穩定
農科專業的學生“學農不愛農”,對所學的專業興趣不濃,大部分同學表示不希望從事本專業的工作。筆者對華南某高校06級新生的調查顯示,在1 674名農科新生中,有40.02%的男生明確表示就業時要改行,有39%的女生表示不打算從事本專業的工作。
在農業院校里,即使是非農科專業,由于受社會偏見的影響,相當部分的學生對自己的專業持懷疑或否定的態度。
3.經濟壓力不小
農業院校中,有不少新生來自于經濟比較落后的農村地區。華南農業大學2006級9 998名新生中,農村生源學生3 868人,占新生總數的3869%。2001年至2006年華南農業大學新生中的貧困學生比例在231%—279%之間。而華南農業大學學生的70%是廣東生源,應該說,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好,其他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地區的高等農業院校的貧困學生將遠遠高于華南農業大學貧困學生的比例。
全國高校新生經濟困難的比例大概在20%左右。由此可見,高等農業院校經濟有困難的學生的比例比全國高校平均數高出5%以上。
二、高等農業院校新生教育與管理的措施
1.讓學生做學生的工作
新生入校后還存在某種程度的依賴性。為了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我們經過精心挑選,選出政治思想合格、業務知識扎實、工作熱情高漲的大學四年級的學生擔任“朋輩輔導員”,讓他們與輔導員一起參與到對新生的教育與管理工作當中來。
“朋輩輔導員”是新生入校后與新生接觸最多的人,他們在某種意義上說扮演著高中階段“家長和班主任”的角色。這樣的制度安排能夠讓新生在進入高校后有一定的緩沖期,而不至于像小孩子一樣有點突然“斷奶”的感覺,可以起到“承上啟下”的教育作用。筆者認為,在大學一年級強化“朋輩輔導員”的作用可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因為,按照一般的心理規律而言,“朋輩輔導員”以學生的身份向新生所宣傳的一切比輔導員以教師的身份所宣講的一切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利用新生的這種心理,將學校的政策、規定、老師的觀點借著“朋輩輔導員”的口說出來,使教育工作更具說服力。
同時,讓“好師兄好師姐”從正面對新生進行專業和學校的宣傳,增加新生對大學、大學生活的可控制的感覺,從而獲得安全感,進而獲取自信心。
2.積極參與校外的學術競賽
新生對學校的信心問題,除了“農”字的影響外,很重要的方面是學校的社會影響力不足的問題。為了擴大學校的影響力,筆者認為,農科院校要敢于“走出校門”,敢于在與國內外的非農科院校的競爭中看差距、求發展;要敢于比拼,積極參與與非農科院校的各項學術競賽。
當然,對于任何一場校外比賽學校都要十分重視,充分準備,竭盡所能,這是能夠獲勝的前提條件。當在全國大型比賽中獲得殊榮的時候,對這些比賽的結果,學校要大力宣傳。要讓每個學生都知道賽果,了解賽程,讓他們體味參賽隊員的團結和拼搏精神,從而增強集體榮譽感,進而增強對學校的信心。
3.培養學生的就業意識
大學四年培養人才的目標在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其落腳點具體體現在學生的就業方面。據有關調查顯示:在“你為什么上大學”這一項中,有88.7%的同學選擇了為使將來有一份滿意的工作或為以后的繼續深造打基礎。這里顯而易見的是,“就業是關系到學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因此,高校要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為主來培養學生,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就要培養學生的就業意識,讓他們有所定位,有明確的目標。
為此,可以組織新生參加當年畢業生供需見面會,讓他們了解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了解社會的用人標準。同時可以讓新生寫好簡歷以畢業生的身份參與到投遞簡歷、與單位面談等過程中,讓他們在與用人單位的直接接觸中感受自己的不足,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和努力目標。此外,在用人單位到學校招聘時,在征得用人單位同意的情況下,可以組織新生觀摩招聘面試現場,讓他們了解面試的“自我介紹”、“答辯”等環節。
上述一系列活動,都是為了增進學生對社會、對學校、對自己的了解,讓他們以更加自信的姿態參加到大學的各項競爭當中來,達到增強自身綜合素質的目的。
4.穩定學生的專業思想
所學專業“學什么的”,“有什么用”,這是大部分學生考慮的問題。“專業問題”可以安排在新生入學教育期間,由系主任或首席專業教師對所屬專業的現實情況及其發展趨勢,結合當前的科研情況作詳細的介紹;同時也可邀請本系在國內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學者、專家與新生交流,談他們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體會和感受,并讓新生感到,他們對新生寄于一定的希望。這種“威望效應”的發揮可以極大地鼓舞學生,也能夠給學生樹立榜樣,促使新生對所學專業產生濃厚的興趣。
此外,組織新生參觀實習基地,讓他們在入校時就能感受一定的就業壓力,也感受到專業的發展方向,可以消除他們在專業上的誤解和偏見。如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車輛工程系采取“以老帶新”的方式,每年在畢業生實習之際帶著新生前往企業參觀。畢業生與新生的交流可以促進新生對專業的了解;新生親眼目睹了行業的工種、流程等,讓他們深有體會。正如一位同學說的:“原來以為交通運輸專業就是所謂的‘搬運工’,現在參觀之后才知道專業就業渠道很順暢,而且高科技讓我領略到了原來洗車也有這么先進的方式。”
5.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教育
社會力量包括家長、校友、用人單位等。社會力量因其具有“旁觀者”的特性使其言語更具說服力。他們的作用是雙重的,即他們在增強學生自信心的同時一定程度上能穩定學生的專業思想。
家校連動,促進教育。“家長”是學生的至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校表現良好,將來表現出色。在大學以前的學習生活,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更多的是承擔著“警察”的角色。進入大學以后,由于生活上空間距離的加大,父母與孩子之間天然的親情關系將發揮紐帶的作用,父母將成為孩子的傾訴者與堅強后盾。我們可以利用父母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以及他們與學生之間關系的轉變,讓父母配合老師的教育,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中來。具體到工作中,可以在新生入校前印制好《給新生家長的一封公開信》,并于學生入校后一個星期之內在收集“新生家庭聯系方式”的基礎上將信寄給每一位學生家長。在信中可以向家長介紹學校的概況和發展情況,將大學與中學的不同向父母展示清楚,并明確告訴他們在大學新生當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同時附上班主任、輔導員和學院黨委副書記的聯系方式等,懇請家長積極配合工作。學校的這種主動的態度讓家長感受到了真誠,而且信中的內容也可增加家長對學校的了解。家長對學校有了信心,才能將這種信心“傳遞”給新生,這無形中也教育了學生。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一貫堅持這種做法,受到了家長的普遍歡迎,有些家長接到信后回信回電,主動了解孩子在校的情況,這些都是開展工作的很好契機。
校友參與,增進了解。“校友”是已經畢業了的師兄師姐。他們的就業狀況,他們在社會上的發展情況將對在校生,特別是新生產生極大的影響。校友的就業情況良好,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也在無形中起到了穩固學生的專業思想的作用。因此,可以邀請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力或在專業、行業領域中有發展潛力的畢業生回學校與新生進行交流。校友們可以介紹學習經驗,談工作體會,將自身的創業經歷、奮斗歷程向新生展示,端正新生的大學生活觀,也能讓新生有所感悟:成功將屬于奮斗不息的人,怨天尤人者將被社會淘汰。這與教師單純的說教相比,能使新生感到更實際,更可信。
校企合作,強化影響。校友的表現在很大程度上是用人單位衡量學校的標志。校友在單位表現良好,可以增進用人單位對學校、專業和學生的了解,也能促使單位更多地選擇該校的畢業生。這一點對于學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拓寬了就業渠道,也擴大了學校的社會聲望。社會威望與社會需求、就業渠道的暢通是相輔相成的,一旦社會需求量大,就業渠道暢通的話,學校的威望就高,學生對學校就有自豪感,自信心足;一旦社會影響力不足,學生就會對學校產生自卑感,從而導致自信心不足。因此,一方面,邀請有關用人單位到學校參觀,增進用人單位對學校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邀請企業的負責人到學校做報告,讓新生了解就業發展趨勢、社會用人標準以及應該從哪些方面提高自己才能增強社會競爭力。企業負責人由于處于用人單位的角色,他們以用人標準的形式向學生宣講的東西對于學生而言無疑更具可靠性,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明確學習的目標。
6.積極解決貧困生的后顧之憂
家庭經濟貧困的學生是高校當中的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由于經濟上的拮據,他們在感覺社會壓力、就業壓力的同時,也要承受經濟壓力或一定的精神壓力,有些學生由于生活壓力過大可能造成學習障礙。
對于農業院校而言,經濟困難學生的比例較大,做好貧困生的資助工作,顯得尤為重要。農業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拓寬勤工助學途徑,擴大資助學生的范圍,加大資助的力度,建立良好的助學貸款的運轉機制,給經濟困難學生有效的幫助,解決他們在生活上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安心學習。
[1]王新芳,王巖梅,陳巖.大學一年級學生逃課原因分析及建議[J].高教研究,2006(4).
[2]武雪莉.大學一年級新生的心理問題及調適[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2(2).
[3]陳亞麗.高等農業院校新生的教育與管理[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0(2).
[4]陳國海,潘柏松.高校按年級分層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J].高教與經濟,2006(6).
[5]畢紅艷.農科院校一年級新生心理問題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3).
[6]李家成.聚焦大一學生的成長需要[J].輔導員·班主任長廊,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