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農村中小學校長管理行為改變的培訓模式研究
李紅
[摘要]以農村中小學校長管理行為改變為重心,是 目前提高農村校長培訓實效性的關鍵。構建基于農村校長管理行為改變的培訓模式,必須以農村校長管理行為改變為基本著眼點,通過有任務、目標的“設計一實踐一反思一改善”四個基本環節立體交叉地實施,最終達到激發參訓校長的行為跟進以及有效提高農村學校管理執行力的目標。
[關鍵詞]農村 中小學校長 培訓模式[作者簡介]李紅(1962-),女,廣西玉林人,廣西師范學院教科院,研究員,主要從事學校管理學教學及中小學校長、骨干教師培訓工作。(廣西 南寧 530001)[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1)33—0070—03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尤其是“后兩基”時代的到來,農村中小學校長的基本管理素養和管理執行力,已成為實現教育公平,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提高農村教育質量的“短板”。因此,對農村中小學校長實施有針對性的培訓無疑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我們以“廣西農村校長培訓”系列項目為載體,開展“重在農村校長管理行為改變”的農村校長培訓新模式的實踐探究活動。實踐證明,這一模式不僅容易為農村校長所接受 ,而且有助于激發參訓校長的行為跟進 ,解決農村中小學校長培訓中理論脫離實際的傾向,進而使農村學校管理的執行力得到有效提高,成為實現農村學校管理可持續發展的良好途徑。
一
、基于農村校長管理行為改變的培訓模式的基本環節設計校長專業學習成長的方式主要有“理論成師”與“實踐成師”兩種。基于農村校長管理行為改變的校長培訓模式就是采用行動研究的基本方式,以“設計一實踐一反思一改善”為基本環節,過反思典型的農村學校管理案例,尋找案例背后的原因;(3)通過參與現場解讀 ,提高參訓學員的全過程行為跟進的主動}生。
4.改善環節。該環節的主要任務:(1)參訓學員撰寫“促進鄉鎮中心學校管理改進計劃”改進行動專題總結報告 ;(2)專家團隊開展“學校管理改進百佳中心學校”評估指導活動;(3)開展“學校管理改進百佳中心學校”經驗總結與交流活動。該環節的預期 目標 :(1)直面農村校長管理困惑,尋找這種管理困惑背后的故事并使更多的農村校長得到分享;(2)尋找自身與他人的差距 ,激勵先進,鞭策后進 ;(3)解讀農村學校管理實踐現場,農村學校校長成為學校自身管理行為的研究者。
由于上述的每個環節都有根據主客體的實際情況和培訓總目標要求而進行的詳細任務與具體 目標的設定,所以能使整個培訓過程的目標引領 、質量監控落到實處,真正實現變“要我學”為 “我要學”。
二、實施基于農村校長管理行為改變的培訓模式應注意的問題(一)聚焦現實問題與校長管理行為變化實施基于農村校長管理行為改變的培訓模式 ,首先要求整個培訓設計必須聚焦農村學校管理現實問題與校長管理行為變化。具體來說,就是要求培訓者要引導學員通過研究農村學校普遍存在的管理現象 ,從這些典型的或常見的農村學校管理現象中發現隱藏的問題或危機,以此作為學校管理改進的切人點,通過撰寫聯系實際的“學校管理改進計劃”及實施“改進計劃”中“管理改進經歷”“管理改進個案”“管理改進總結”,記錄 自己的在改進活動中成功與失敗的體會與感悟;像專家一樣思考與剖析實踐中的“個案”;進行各種形式的對照分析與總結,從而校長自身也在“設計一實踐一反思一改善一再設計一再實踐一再改善一再反思”的學校管理行為改進的良性循環 中不斷得到發展。所以,基于農村校長管理行為改變的培訓模式強調:第一,要以農村校長為主體 ,在現代學校管理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對農村學校管理活動的自我觀察來改進管理行為;第二 ,“學校管理行為改進”的研究要遵循“即時”“現場”的原則,強調以實踐研究 、行動研究帶動整個農村校長培訓 ;第三,要強化培訓者與參訓學員間的情感 、信息 、經驗的交流,目的是讓培訓者與參訓學員都真正成為行動的研究者。
(二)形成多方參與,共同推進的培訓系統要實現基于農村校長管理行為改變的培訓模式的目標 ,關鍵是能否使這些農村校長培訓活動(項 目)成為由教育行政部門、教研和培訓機構共同推進的一項工作。這就要求我們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 ,爭取各級教育行政領導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通過與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積極討論、溝通、協商,形成一個培訓項 目執行機構與行政主管部門高度認可的培訓方案 ,最終由教育行政部門出臺各種相關的培訓政策,例如,教育行政部門面向全區下發組建培訓活動專家指導團隊,為指導專家頒發聘書及對開展培訓新模式的培訓者舉行培訓活動等。第二 ,利用教育行政部門的網絡信息平臺,宣傳使用新模式的培訓項目的重要意義,爭取上級領導和社會各方面的更多理解 和支持。第三,爭取專項教育培訓的經費支持。在培訓計劃制訂之初就要把在培訓新模式實施中涉及的各項培訓經費,例如專家并在每個環節中設定主要任務及預期 目標 ,同時在實際操作中通過立體交叉、循環提升的方式始終讓培訓重心落在農村校長管理行動的改變上。這一模式為校長專業成長中的“理論成師”的人為發展方式與“實踐成師”的自然發展方式找到了最佳結合點。
(一)培訓模 式結構 中的主要環節 (如圖所示)_f__1I _『 ~丁—ll__ 反饋:變更任務或進入新的循環 — —評價培訓前階段 培訓 中階段 培 訓后 階段基 于農村 校長管理行為改變的培訓模式 的主要環 節(二)培訓模式主要環節的基本任務與預期目標下面將基于農村校長管理行為改變的培訓模式四個主要階段的任務與目標 ,以在培訓時間為兩年的“廣西鄉鎮中心校校長培訓”項目實施的具體實踐為例進行說明。
1.設計環節。該環節的主要任務:(1)培訓機構開展項 目培訓需求分析,制訂培訓方案;(2)參訓學員集 中培訓前完成對本校辦學現狀及存在問題的調研分析報告;(3)參訓學員進行集中管理論學習,分享其他學校優秀辦學經驗 ,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形成學校管理問題改進的初步設想;(4)面向全區組建鄉鎮中心校校長培訓“實地跟蹤指導”的專家團隊,明晰其工作任務與 目標;(5)培訓專家團隊成員與參訓學員小組(以縣為單位 )對接并研究制訂形成“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活動具體行動計劃(確定小組學習的主持人 、主題、時間)。該環節的預期 目標 :(1)形成“理論成師”與“實踐成師”相結合的培訓方案及具體行動計劃;(2)參訓學員掌握“學校管理改進計劃”制訂的基本要領;(3)提高參訓學員學校管理中發現、診斷問題的能力;(4)建立培訓模式指導與監控體系。
2.實踐環節。該環節的主要任務 :(1)參訓學員選擇 l~2個制約學校 自身發展的主要問題 ,制訂“學校管理改進計劃”并與本校師生進行充分研討,達成共識并付諸實施 ;(2)培訓專家團隊以小組為單位對所負責的區域開展實地指導活動;(3)開展區域性的“學習共同體”小組主題交流活動3次以上,學員對“計劃”執行過程中的難點及重點問題與專家指導團隊進行討論 、研究 、改進。該環節的預期 目標 :(1)形成有針對性的參訓學員所在學校的“管理改進行動計劃”;(2)營造一個開放而且平等的培訓氛圍,在開放的培訓課堂中建構一個學員與學員、學員與專家團隊問零距離對話 、多方位的培訓“學習共同體”,確保在“改進計劃”有效實施的同時學員學校管理的執行力得到提升。
3.反思環節。該環節的主要任務 :(1)撰寫“學校管理改進計劃”反思性個案研究報告兩篇;(2)開展以“管理百佳鄉鎮中心校”為主題的評比活動 。該環節的預期 目標:(1)參訓學員學會從反思農村學校管理常態現象中,尋找現象背后的病灶;(2)通! !團◎ 教柏職業第33期L總 第 709期 )\團隊實地跟蹤指導等各項費用,納入年度財政教師培訓專項經費預算中,確保新模式下培訓項 目的正常運行。
(三 )強化培訓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以“任務驅動”“目標評價”為導向,強化培訓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是基于農村校長管理行為改變的培訓模式得到有效實施的基本保障。“任務驅動”教學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根據這一教學理論,通過參訓學員完成一個個階段性 的具體任務,從而最終達到農村校長培訓項目的目標要求 ,并在任務完成質量的評價中引入激勵策略,例如 ,廣西師范學院結合 自治區教育廳近兩年來廣泛開展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常規管理達標評估”活動,以專家指導 、學員反思、現場檢驗等活動形式 ,評價新培訓模式下培訓項 目實施效果,強化農村校長參加培訓的內驅力,達到“以評促訓 ,以訓促評”,確保培訓新模式的有效實施。
(四)建立專家引領、同伴互助的“學習共同體”基于農村校長管理行為改變的培訓模式強調在培訓過程中建立專家引領、同伴互助的“學習共同體”。學習型組織理論認為:雖然學習可以在獨立的場所個體化進行 ,但是 ,在一個社會情境下的群體或組織學習確實可以提供更為豐富的信息傳遞過程,各種觀點得以互相碰撞 、質疑和爭辯。而且 ,在個人廣泛參與的基礎上 ,必然導致較為高級的智力活動。這個“學習共 同體”必須具有以下特點:一是采用“即時”“現場”的案例學習方式。除了可以通過“定主題、定主持人、定地點 、定時間”來落實小組現場學習組織責任制外 ,還需對農村學校常規管理中的重點 、難點在小團隊中進行廣泛的主題交流的方式 ,從多方位 、多角度 、多層次探討 目前農村學校管理的難題以及各 自處理問題的辦法及途徑。二是“學習共同體”中的專家應成為問題情景的創設者 、問題解決的促進者。首先,這個“學習共同體”中的專家要以“理論成師”與“實踐成師”并駕齊驅的理念為引領,努力營造一個以改進農村校長管理行為為基點的學校管理理論成師與管理實踐成師雙軌并存的氛圍,幫助共同體中的每一個成員通過廣泛地收集并分析有關信息,促使他們積極地尋找新的策略來改進面臨的實際問題 ,讓成員周期性地在這兩條成師之道之間轉換,最終實現管理實踐和管理理論的融合。其次,在“學習共同體”的人員結構上要體現層次性與階段性相結合,它最好能包括新任校長、有經驗的校長和專家型校長以及學校管理專家,這些成員可以由不同學校類型、不同地域、不同任務角色(分管工作 )和不同發展階段的校長組成,除了為其搭配相應的由教育行政部門、培訓機構 、教研機構中學校管理的理論專家、專家型校長等組成的學校管理專家指導小組外 ,其中有一線管理經驗的校長及專家型校長也可以擔當指導者的角色 ,只有這樣農村校長專業引領的資源才能得到實質性的擴充。
(五)專家團隊開展有效的“實地跟蹤指導”工作能否組建一支為完成理論學習 、回到工作崗位后的農村校長指點迷津 、破疑解難、共同深入研究農村學校管理中的難題 、幫助和促進農村校長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農村學校管理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的專家團隊,關系到基于農村校長管理行為改變的培訓模式能否得到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為了確保專家團隊能有效地開展“實地跟蹤指導”1=作 ,我們要關注以下幾點 :第一 一制定專家團隊成員的遴選標準,確保遴選具有先進教育理念 、工作責任心強、對農村學校管理有深入研究 ,并能積極介入基礎教育實踐的教育行政管理者、教研員、校長培訓機構學科專家參與指導團隊。第二,明晰指導專家團隊的工作目標與工作任務 ,為其創設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條件。第三 ,采用跨區域 、“大機構”的策略,面向全區遴選 ,充分利用全區資源。第四,建立專家團隊與農村校長間互助 、雙贏的“學習共同體”。第五,通過專項培訓使專家團隊的指導更到位 ,更有針對性。第六,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激勵專家團隊以更大的熱情投入指導工作。
(六)搭建遠程信息交流平臺,實現資源的共享在農村校長培訓中搭建遠程信息交流平臺,針對農村校長在培訓過程中遇到的重點 、難點和熱點問題,提供相關的資料,開展專家網上答疑、討論和研究。一方面,這種學習與經驗共享的形式使培訓者和學員能夠及時了解各校發展的動態 ,重要的是它不僅成為培訓者對參訓校長管理行為改進實踐過程進行有效跟進的方式,而且農村校長在長期使用這一信息平臺完成系列學習與培訓任務的過程中,現代信息技術的素養與能力也得到真正地改善與提高。另一方面,在這個信息平臺的建設與完善過程中,各地的教師教育資源得以充分發掘 、整合和利用 ,逐步形成地區性的農村校長培訓資源網絡。這為解決阻礙農村校長培訓發展的優質培訓資源缺乏問題 、農村校長培訓工學矛盾突出問題的緩解提供了很好的途徑。
綜上所述,基于農村校長管理行為改變的培訓模式不同于傳統的培訓模式 ,它要求校長理解并運用理論知識來解決他們面臨的實際管理問題,把學習理論與總結經驗 、改進工作結合起來 ,培養探究問題、創新思維的能力;它以能力培訓為核心,強調學習的內在需求性和主體參與的全程性 ,其設計構思是從現實問題出發 ,構建課程或課題 ,進而采用行動研究方法進行再實踐。在培訓過程中,問題已演化為學習和研討對象 ,并且通過實踐升華為理性認識。既能幫助學員加深對理論與實踐關系的理解,提高其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在培訓中形成探究的氛圍,有效地開展科研活動,使學習、研討、實踐有機結合 、融為一體,體現培訓的實用性 、實效性,克服了農村校長傳統培訓模式的不足。它為農村校長培訓解決了教育管理理論與學校管理實踐互動的時機選擇 、學習平臺建設、農村校長培訓過程中技術支撐機制的建立及校長什么時候進入學習平臺,什么時候 回歸任職學校等一系列有助于提高農村校長培訓有效性的關鍵問題。酗
[參考文獻][1]李紅 ,譚麗娟 專家團隊“實地跟蹤指導”提升農村中小學校長培訓的有效性[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0(5)[2]陳振華.論教師成為教育知識的建構者[D/OL].http://dlibedu.cnki.net/kns50/detail.aspx?dbname=CDFD2003&filename=2003094862.nh,200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