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消防安全管理的對策
魏昌貴
摘要: 在加速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消防安全在社會發展中顯得不可或缺。消防安全工作與人民群眾國泰民安,社會的改革與發展密切相關。要落實消防安全的責任制,促進消防安全社會化, 這就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消防規章制度,同時要建立一支擁有戰斗力的消防員部隊,最好對城市重點位置的消防安全巡檢和部分有火災隱患的地點整改工作,并且對各個地點擬定好疏散預案和定期開展演習,切實提升消防安全的工作能力,建設和諧的消防安全社會。
關鍵詞:投入現狀;消防安全;消除隱患;預案;安全對策
伴隨著我國社會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社會經濟也在飛速發展,國內城市化的腳步正以非凡的速度向前邁進。根據統計,30 多年的改革開放,國內的城市化率從之前 19% 左右提升至45.2%。通過城市化的推進,城市中聚集了大量人口,人們消費方式、生活水平邁向多元化,公共娛樂場所、大型購物商場、高層建筑等各種場所越來越密集,城市人口、各種物流量大量增加,造成各種威脅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的火災隱患迅速上漲,對城市的消防安全運轉造成了越來越大的壓力。
1 當前消防安全的重要任務
火災即在時間或者空間上無法控制的燃燒所形成的災難,火災事故作為人類社會緊密相連的一種易發的災難,因為火災發生無法確定以及火災非常容易易蔓,火災發生的后果都比較嚴重。最新的《消防法》規定了消防安全工作的基本任務為:為預防火災的發生和減少火災造成的危害,保護公民個人人身、公共財產以及私人財產的安全,維護公共安全,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消防工作具備社會性及廣泛的群眾性,關系到全國各行各業、千家萬戶。我國的消防工作多年以來一直堅持“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方針,這個方針科學合理的解釋了消防安全工作主要包括了“消”和“防”這兩個方面。[1]“ 預防為主”即在消防安全工作中要始終堅持將預防工作放在第一位,主動動員社會人民的力量,將消防安全措施以及管理與技術工作實施在災情事故之前,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防消結合”即是將防火和滅火這兩個方面的工作結合到一起,努力、積極地做好預防火災工作,同時主動做到防火和滅火相輔相成、互相保障,并且不斷對公安消防部隊、義務消防隊、專職消防隊等各種消防隊伍加強建設,努力做好城市中整體消防的規劃與各種消防基礎設施的建設,以此來提升消滅火災的能力。
2 切實加強消防安全管理的對策
2.1 加快公共消防安全設施建設
把握制定“十二五”規劃的機會,科學編制并嚴格實施城鄉安全消防規劃,不批準未實施消防安全規劃內容的城鄉規劃書。對存儲和生產易燃易爆危險品的地點和場所要合理布局,保證各地消防安全的布置符合消防要求,城鄉建設基礎設施要將消防供水、消防站、消防通信以及消防車通道等公共消防安全設施建設到位置,保障達到國家標準[2]。
2.2 加強檢查排除火災隱患
制定日常化火災隱患檢查排除制度,動員組織人員整治高度集中場所、易燃易爆的單位、各個城鄉結合部、“棚戶區”各種工作與居住為一體的場所、“城中村”、出租房屋、連片村莊等薄弱地點的安全隱患,對于有妨礙公共地區消防安全的地區性安全隱患的,需要及時擬定并且組織落實整治的工作計劃,立刻督促其整治消防隱患;對于嚴重影響到公共消防安全的單地點和單位,需要及時督促其采取改造、搬遷、停產、停用等強硬措施消除隱患[3]。
2.3 建設各種形式的消防隊伍
對現役消防官兵隊伍的建設力度要逐漸加大,并且不斷提升消防隊伍的消防技術。根據國家的相關規定,要加強發展國家專業消防隊伍、各個企業及事業單位專業消防隊伍和社會志愿者消防隊伍。無論何種形式的消防隊伍都要配置必需的裝備器材,進行對應的專業業務練習,不斷提升消防人員的戰斗力。
2.4 增加消防安全宣傳培訓教育
認真觀測落實《全民消防安全宣傳教育綱要(2011-2015)》,進行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用“全民消防、生命至上”作為主題的消防安全宣傳培訓教育,加強安全消防宣傳走進學校、走進社區、走進企業、走進農村、走進家庭工作中,并且積極普及宣傳消防安全規章制度。注重對老人、婦女和兒童進行消防安全教育。要注重對各單位的消防安全負責人、消防安全管理員、消防控制室人員和消防安全設計、消防施工、消防監理人員及各個消防技術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進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訓。
3 結論
國內各種管理體制在不斷改革發展,消防安全工作已經是一種日常的社會工作,與千家萬戶、各行各業都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消防安全工作不僅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力量,緊抓各個方面綜合協調的同時,落實社會化管理外,各個消防部門要不斷提升消防行政效能,履行監督和服務的職能,聯系消防工作,創造新時期消防安全社會。
[1]董飛燕.淺談如何推進城市公共消防設施建設 [J].安全,2009(4).
[2]葉歆.淺析幼兒園及中小學校消防安全管理對策 [J].科協論壇(下半月),2010(11).
[3]金磊,周有芒.城市安全空間設計研究:兼議城市防災公園規劃設計的指標配置[J].建筑創作,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