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管理模式初探
未知
4.軸輻模式 這種模式是以班主任為中心,整個班級的管理工作都圍繞班主任的中心意圖運作。這樣在結 構上就以班主任為原點將管理影響輻射到每個學生身上,形成明確的管理和被管理的關系。班主任直接參與每 個學生、每個事件的管理。班級中出現的各種事件也可以直接了當地反饋到班主任這里。其特點是:模式結構 呈圓周式,帶有閉合傾向。這種管理比較細致,能深入到每一個學生的細微之處。可以及時掌握班集體發展的 動態,其控制性較好。但容易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很難達到更高層次的管理目標。其操作要領是班主任要 全面關心學生,以情感交流作為聯系學生的紐帶,逐步形成教師的權威性。切忌“婆婆嘴”造成學生的逆反心 理。 以上四種模式無論是從操作還是理論而言,孰優孰劣不能一概而論。這里主要是以班級管理過程中教師與 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定位、作用發揮的形式途徑來加以區分。因此不可能是運用某一種模式就能達到 既定的管理目標。除了這種構建的方法還可以根據管理者的風格、管理內容等參照標準進行模型建立和理論分 析,這就另當別論了。我們傾向于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主導模式操作和輔助模式操作相結合的方法。這樣就可以 照顧多方面的因素,使操作模式具有獨特的運行機制。如何建立具有現代教育意義的哲學層次的理論模型,這 不僅是理論要進一步研究的課題,更是中師教育實踐有待探索的新領域。 三、建立優化模式的“質性材料” 在每個不同的班級所處的環境中有許多相同或相似的影響因素。一些具有確定性的或量化的影響材料且不 去關注它。這里之所以把另一些因素稱為“質性材料”,正是因為這些影響因素具有不確定性,而且這種“材 料”有一個開發、利用、組合的過程。正如有了磚頭,還需要泥漿來粘合一樣,有了一定的管理關系還需要情 感作為“融合劑”。在這些材料中有“顯性材料”,有“隱性材料”;有“剛性材料”,也有“彈性材料”。 作為“質性材料”主要是指以下幾方面內容。 1.確立管理關系、賦予基本型態。班級中的基本關系可以從多角度來看,如組織關系、教學關系、交往關 系,正式關系、非正式關系,團體關系、個人關系等。從管理的角度來看主要是管理與接受管理的關系、被管 理者之間的關系、成員與環境的關系、運作過程中的主從關系等。班主任要指導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確立班級的 組織結構、目標結構、角色結構、管理關系,班級的基本形態才能形成,管理模式才能具備操作的內在機制。 2.營造班級氛圍,注意管理者人格特征的作用。良好的班級氛圍顯示著班級中各種成員共同的心理特征或 傾向性。它在形成集體意識和班級特色中起著渲染的作用。班級氣氛形成的凝聚點就是每個成員都有強烈的集 體榮譽感。高級情感的激發與培養是朝向更高管理目標邁進的群體動力。一些學者認為教師的領導方式也影響 著班級氣氛的形成和學生的意向。教師以他的理智的(如勸誡、指導、說教等),情感的(如關心、熱愛等) ,個性的(如風度、氣質、堅毅等)心理因素融進管理的影響通道中去起隱性作用。班主任民主式的領導幫助 學生學會自動解決問題,樂意為班集體貢獻力量,形成班集體的正確輿論并起到監督和調節作用。 3.創造班級文化特征。這是一種與班級管理有著直接關系的校園文化,在中師還應包括宿舍文化。它是指 作為班級成員共有的信念、價值觀、態度的復合體。例如班級成員的言行傾向、人際關系的環境、班級氣氛、 審美情趣等。它又是通過環境的改變體現出來的,例如墻報、手抄報、班會活動、課外活動、宿舍環境布置等 。班級文化既是影響班級管理的環境因素,又是班級管理成果的物化標識。學生思想品德、個性特征、專業意 識、知識才能、情趣情操也反映班級文化的特征。 4.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學生共性與個性的統一。管理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出高質量的合格中師畢業 生。完善的管理機制應該能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使他們既具有共同的信仰、價值觀和人生觀,又具有個人的 風格特征;既具備中師生必備的基本素質,又能顯示自己的一技之長。在一個班級中應該有校園級的“歌手、 演說家、藝術家、教育家、生物學家、詩人”等各具特色的人才。而所有這些都離不開班主任進行有系統的、 有指導性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