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管理思想下的戰略制定模式
高海霞
內容摘要:本文在對管理學家亨利?明茨伯格提出的三種戰略制定模式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根據當代管理發展趨勢提出第四種戰略制定模式——變革模式。并分析了四種戰略制定模式之間的相互關系和適應條件。 關鍵詞:戰略制定模式 管理變革 戰略制定模式是指企業制定戰略的方式,是對企業規模和競爭地位預期變化所做的選擇。決定戰略制定的基本因素是企業外部環境、內部條件和企業目標,外部環境變化是戰略模式改變的主導誘因。本文在對亨利?明茨伯格提出的三種戰略制定模式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根據當代管理特點,提出管理變革時代的戰略制定模式,期望能對我國企業的戰略制定有參考意義。 三種傳統戰略制定模式 亨利?明茨伯格和他的學生在實證分析基礎上提出了三種戰略制定模式(Strategy-making in three modes),即:企業家模式(Entrepreneurial mode)、適應模式(Adaptive mode)、規劃模式(Planning mode),概括了傳統企業的戰略制定模式。依照其要旨,首先對這三種模式進行分析研究。 企業家模式 所謂企業家模式,是企業的決策權掌握在個人或少數幾個人手中,企業家掌控著企業主要資源,按照個人對環境和市場的理解,發現機會,帶領組織大膽、果斷決策并實施,以求成功的經營模式。企業在創業初期經常采用這種模式,其主要特征為: 積極開發新的市場機會主導企業的戰略制定。組織運營的中心是開發機會,解決問題是次要的。企業寧肯安排有限的優秀人才挖掘機會,而不是解決存在的問題。 企業家模式的組織,權力絕對集中。權力集中程度取決于總裁帶領組織大膽行動的能力。他的統治依賴于個人權威,有時候是個人魅力。 企業制定戰略經常是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戲劇性跨躍。企業家大幅度、果斷地對組織的發展戰略做出決策,并在不確定條件下探索成長,同時也為企業帶來巨大的收益(也可能是損失)。 組織的追逐目標是增長。激勵企業家前進的動力是滿足個人成就感,組織的目標就是企業家本人控制范圍的不斷擴張。由此可以推斷,主導企業的首要目標就是增長,這是成就的最現實標志。 顯然,這種模式下成功企業面對的環境比較溫和,容易控制。 適應模式 適應型模式的企業面對的環境非常復雜,企業由不同的團體或個人共同擁有,決策是各種力量平衡的結果,決策本質上是修補性的,行動步伐很小,從不會和現狀脫離的太遠。決策者大量時間用于處理存在的問題,而不是發現機會,其他時間則是與環境協商,以減少風險。一般屬于聯合組建的企業,規模都比較大。戰略制定的特征表現為: 戰略決策反映了權力在復雜聯盟成員之間的分配狀態,組織被一個復雜的網所控制,各種力量按照各自的需要尋求對決策的影響。組織沒有絕對的權力中心,也很難有確定的目標。目標系統是各利益成員之間的交易,他們贏得一部分利益,也喪失一部分。組織關注各目標的排列順序,而忽視它們之間的矛盾。所以,決策不能圍繞利潤或增長的最大化制定,而是要尋找適當的解決方案以滿足各種力量的約束。 戰略僅僅是對存在問題的應對方案,而不是預先發現機會。適應型組織運行環境比較復雜,需要面對各種問題和危機,決策者很少有時間尋找機會。即使出現機會,由于目標不明確,也妨礙了他們預先采取行動的途徑。適應型組織盡可能地建立確定性條件,否則想法減少不確定條件。 適應型組織按照漸進、系列的步驟做出決策。因為面臨的環境是復雜的,認為反饋在戰略決策中是關鍵的要素。因為害怕對未知領域的探險太深,而不敢大膽決策。決策范圍集中在那些比較熟悉、容易調整或與現狀略有不同的領域。因此,組織采取連續、小步伐前進,以便隨時接收反饋,調整方向,即:“一點點的啃代替一大口的咬。” 適應模式下的組織決策是零亂的,各種決策之間相互關系不明確。因為組織的需求是多樣化的,沒有哪個管理者靠精神力量能協調它們。有時候決策簡單草率,只有少部分人參與,對決策的協同性重視不夠。戰略制定保持一定的自由、靈活性,以滿足不時之需。 適應型模式在股東成分復雜的聯合企業或公共機構比較常見,面對的環境比較復雜。 規劃模式 規劃模式認為企業的戰略規劃應該建立在理性、精確的量化基礎上,專業人員用科學、專業方法制定正式、綜合的規劃。戰略規劃包括:組織的社會經濟目標,高層管理的價值觀,以及對內外部環境、機會和風險、優勢和劣勢的評估。 在規劃模式中,專業研究人員充當戰略制定的主要角色。他們獨立為決策者工作,承擔著眾多戰略制定的主要職責,其任務就是應用管理技術、通過政策分析制定企業的長期發展戰略。 規劃模式強調系統分析,特別注重對方案成本和收益的比較。正式規劃既積極地探索新機會,也不放棄對現有問題的解決,這個過程一般是系統化、結構化的。規劃特別注意每個階段成本和收益的分析,規劃方法也是科學、理性的。規劃者測試方案的可行性,決定方案的效率(或經濟價值),并把這些因素彼此聯系起來考慮問題。規劃者按照確定型、風險型和不確定型三種類型做出決策。 規劃模式的突出特點是戰略或決策的綜合性。認為規劃的復雜性在于決策的相互關系而不是決策本身。重視決策內容之間的相互關系,組織把各種決策聚合在一個系統中,以盡可能減少彼此沖突,各個單獨的決策之間相互補充。戰略規劃是組織運行過程中空間和時間點的有效銜接。 采用這種模式的企業規模比較大,認為外部環境相對穩定,未來可以預測。 知識經濟時代的戰略制定模式 在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基礎上,延續亨利的三種戰略制定模式,作者提出管理變革時代下的戰略制定模式,稱之為“變革模式”。 變革模式的基本特征為:變革模式強調戰略制定的革新,通過提高組織的學習能力以應對環境的巨變。組織用全新的顧客價值觀念思考問題,提倡人本管理,鼓勵個體和組織創新。決策者既重視戰略制定的結果,更重視戰略制定的過程。變革模式比傳統戰略制定模式所面對的環境更加復雜和艱難。 變革是這種模式的首要特征。“要么變革,要么死亡。”,“唯一能持久的競爭優勢來自比競爭更快的革新。”。科學技術和社會環境日新月異的變化,無時不在改變著企業的生存境地,只有持續的變革,才能保持企業活力。
參考資料: 1.湯姆?彼德斯,管理的革命—變革或滅亡,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 2.丁慧平,企業核心能力培育與價值創造,北方交通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 3.郁義鴻,知識管理與組織創新,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4.李梅、金照林,顧客價值創新:動態環境下的企業戰略新邏輯,經濟管理,2002年第8期 5.張鋼,企業組織創新過程中的學習機制及知識管理,科研管理,1999年第3期 6.萬倫來、達慶利,虛擬企業:一種學習型聯盟的組織,管理科學學報,200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