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zhàn):創(chuàng)業(yè)公司如何玩轉新媒體營銷?
佚名
:今天早上剛醒,就爆了這條朋友圈。3個小時,微信閱讀百萬,漲粉10萬,微博上了熱搜。驚訝過后,第一個問題就是,如果航班管家給你提供30組往返機票并支付一筆廣告費,你會怎么玩?
先說起因,航班管家剛剛在今年3月拿到9.33億C輪融資。為了突破用戶的慣性思維,讓品牌更有趣,最近也是各種電梯廣告營銷,這次花個幾萬塊買30張機票也就是一哆嗦的事兒。然而,這么大的影響力“營銷事件”是如何做的呢?
張偉@新世相很快在朋友圈貼出了整個事件的快問快答。簡單看下來就是以下5點:
1、活動策劃是怎么出來的:這個方案是我在辦公室門口抽著煙用一分鐘定下來的,和航班管家提了之后,一拍即合。除此之外沒有別人幫了忙。
2、組織起來難不難:很難。整件事從我第一次提出到完成,大概花了8天時間。我們反復琢磨這個形式會不會出現(xiàn)聚眾導致危險。再一次相信,內容并不是我們的安家立命之本,內容+運營才是。
3、為什么要有這個策劃:這不是一次“營銷事件”。這個理解太窄了。我們的訴求是一次品牌+商業(yè)策劃。更重要的是,這是我們反復在做的一件事:內容不是平面的,內容是運營的,是立體的,是要導向社群動作的,我們后面也準備好了一系列基于這次事件的開發(fā)計劃。我最想要的內容就是這樣的:導向行動,實現(xiàn)人群的涌動。
4、是不是都是安排好的:怎么可能。如果一切都是內定的,那我就完全可以在家里睡覺讓同事們隨便做做了。
5、后面還要做什么:新世相做任何一件事都有目的。我們不是在玩的,我們是在做商業(yè)的事情,所以這些背后都有很清晰很系統(tǒng)也略有野心的商業(yè)訴求。
而筆者認為,這次活動給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新媒體運營敲了一個警鐘,那就是:內容并不是我們的安家立命之本,內容+運營才是。互聯(lián)網(wǎng)太虛無,只有落地才能實現(xiàn)信任關系。
此前,不知道有多少創(chuàng)業(yè)公司在逼著新媒體運營每天一篇稿,但是北大畢業(yè)、原GQ副主編的新世相創(chuàng)始人張偉除了煽情文筆外,一直在標榜運營,實現(xiàn)人群的涌動。無論是之前的凌晨四點的北京直播、新世相圖書館計劃還是這次“四小時逃離北上廣”。因為病毒性事件才是快速提高企業(yè)或產(chǎn)品的知名度、美譽度,樹立良好品牌形象,并最終促成產(chǎn)品或服務的銷售的最高明手段和方式。像之前的“ALS冰桶挑戰(zhàn)”、“地球一小時”熄燈活動、各種快閃燈等。
那么,新媒體該如何做運營?其實我并不能告訴你如何創(chuàng)意,畢竟這是一件生活積累的長期必修課。但創(chuàng)意之外,下面我要說的這幾個常識以及邏輯一定能夠幫到你。
1、要有“時間觀”。
非常認同微信公眾號“飛機稿”今天的推文《我的天吶!新世相“逃離北上廣”居然抄襲?》中的一個邏輯:三分靠創(chuàng)意,七分靠執(zhí)行。實際上,這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國外的航空公司都玩兒800回了,實在是屬于一種常見的活動形式。只要智力正常的創(chuàng)意團隊,分分鐘就能想出。但為什么新世相可以刷屏?是在其執(zhí)行,并且充分運用了“執(zhí)行”的三大要素:時機、媒介、細節(jié)。
媒介的選擇主要看內容和其粉絲的契合程度;至于細節(jié),其一在文案,其二在“助攻”(簡單的理解可以是群紅包、大佬轉發(fā)啥的)。這兩部分一般創(chuàng)業(yè)公司都能想到,但“時機”往往是人們忽略的。
蒙古大夫的原文是,“像新世相選擇在周五早高峰做這個活動,為毛?你對一個大城市的恨,隱隱的在這個時刻達到了頂點。內心的野蠻人馬上就要突破飆臟話的關口。這是小的時機。”
當然,我覺得周五這個時間點外,還有隱藏在我們身體長達19年甚至更長的“暑假”情節(jié)。所以記住,以后要有“時間觀”,要相信這世上所有的問題都是時間的問題,萬物相通。
2、Commitment Principle(承諾原理)
其實無論是之前的凌晨四點的北京直播、新世相圖書館計劃還是這次“四小時逃離北上廣”,再或是之前的“ALS冰桶挑戰(zhàn)”、“地球一小時”熄燈活動。之所以行為成功,還讓這么多人愿意參與,背后是有相當明確的理論支持的。即行為學中的Commitment Principle(承諾原理),由Robert B.Cialdini(全球知名的說服術與影響力研究權威)提出并進行了相當有力的論述。有興趣的知友可以參考《Influence》(《影響力》)這本書。
承諾的力量是強大的。從客觀角度說,它的作用是讓參與者產(chǎn)生心理認知失衡: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被影響,之后變成這一行為的承諾者,直至變?yōu)橹С终邅韰⑴c其中。而承諾理論就是在解釋這一切如何發(fā)生,那些名人(甚至包括你)為什么會從最開始覺得“這些二貨”,到變?yōu)椤斑@好像很酷”,最終自己躍躍欲試。你還可以聯(lián)想到之前瘋轉發(fā)“引力波”的事件。
當然,除了承諾原理,還可以告訴你幾個“人們?yōu)槭裁磿D”的心理驅動力。
其一是,付出感。你也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更為淺顯的原理: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組織認同),簡稱OI。你會轉發(fā)那些表達你特有情緒的文字,是想通過“分享”表達“我”。從而得到自我認同,并且產(chǎn)生對組織的認同。這兩者類似于一種握手協(xié)議,缺一不可。所以最簡單的理解是,其實與其說那寫爆款文章的人,如咪蒙、papi醬在表達他們自己,不如說他們實際上在拼命的表達“你”的普遍感受,而能引起眾多“你”轉載的,一定是時下大眾的心理,畢竟這樣才能起量。這也就是為什么說世相選擇周五上午發(fā)文章是一個很好的時點,為什么選擇北廣上會爆,因為這個時間、這個地點、以及這個號的用戶,是最想出去的。
其二是,參與感。《4小時后逃離北廣上》的活動和“ALS冰桶挑戰(zhàn)”、“地球一小時”熄燈活動的形式方面,其實還有一個很”心機“的地方,就是加入了“點名”環(huán)節(jié)。“現(xiàn)在是早上8點,從現(xiàn)在開始倒計時,只要你在4小時內趕到北京、上海、廣州3個城市的機場,我準備了30張往返機票,馬上起飛,去一個未知但美好的目的地。”這實際上也是一種“點名”,一種“下命令”。只要你做到,你就可以走。而且即便是我不能參與,我也可以發(fā)給我覺得可以參與的人,或是直接轉發(fā)朋友圈周知。
其三是,從眾。不管是抱團還是裝B,總之不能被落下,這好像是從人類起源時得以生存下來的保命本能——群居。以至于歷經(jīng)千年依然保持著從眾的心理,有的人把這也理解為“道德綁架”,無所謂,反正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你理解,你還是可以聯(lián)想一下之前的瘋轉發(fā)“引力波”事件(不好意思,由于這事兒在我心中留下陰影,總是不自覺拿出來用用)。
其四,占便宜。消費者心理學作為營銷的一個分支,離我們并不遙遠。不知道你知不知道一些義工旅行換宿?星巴克杯子等等事件?以及一些大賣場經(jīng)常搞一些促銷活動?等等,一張不要錢的機票、129元讀完退款(世相圖書館活動)等,利用的是一樣的道理。
3、千萬不要忘記“二次傳播”。
一定要做那種“花一次錢賺兩件事”的買賣,從新媒體營銷上來講,就是“二次傳播”,千萬不要一錘子下去就響一聲。人家新世相這次活動后面還能做直播、寫游記、發(fā)朋友圈微博等等。正如張偉最后說,“新世相做任何一件事都有目的。我們不是在玩的,我們是在做商業(yè)的事情,所以這些背后都有很清晰很系統(tǒng)也略有野心的商業(yè)訴求。”
所以最后總結就是,航班管家這幾萬塊花的好值。而你也不要繼續(xù)花冤枉錢了。
當然,我以上說的可能都是錯的。(來源:藍鯨TMT;編選: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