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鄧小平經濟倫理思想與構建和諧社會
羅建勤
論文摘要:鄧小平關于以人為本、義利統一、公正協調的經濟倫理思想,對于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論文關鍵詞:以人為本;義利統一;公正協調;和諧社會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研究鄧小平經濟倫理思想,對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社會主義經濟道德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仍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理念
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鄧小平視人民群眾的利益高于一切,其經濟倫理思想貫穿著以人為本的理念。他始終堅持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思考和行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為社會和諧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
1.充分重視群眾的利益和愿望
鄧小平從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非常重視給人民帶來更多的物質利益,他強調,“每個人都應該有他一定的物質利益”,“一定要關心群眾生活”。這是因為,物質利益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基礎,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只有充分尊重人們的正當物質利益,鼓勵個人追求正當利益,盡量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保護個人的合法權益,才能廣泛調動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積極性。1978年12月13日,他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中談到物質利益的重要作用時說:“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编囆∑焦膭钊嗣袢罕娡ㄟ^正當的途徑獲得相應的物質利益,他說:“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國家的興旺發達,作為衡量做得對或不對的標準”,并要求我們的各級領導認真思考“怎樣適合本地情況,多搞一些經濟收益大、群眾得實惠的東西”。
鄧小平時刻關注人民群眾的愿望和意見,他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主體,要充分肯定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依靠民意、尊重民意、服從民意,他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作為制定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政策的重要依據。他說:改革開放中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由群眾在實踐中提出來的,我的功勞是把這些新事物概括起來,加以提倡。他強調:“我們黨提出的各項重大任務,沒有一項不是依靠廣大人民的艱苦努力來完成的?!彼嘈拧胺彩欠献畲蠖鄶等说母纠妫艿綇V大人民擁護的事情,不論前進的道路上還有多少困難,一定會得到成功”.
鄧小平直截了當地肯定了物質利益的基礎作用,尊重和關心勞動者的正當利益,充分重視群眾的意愿,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勞動者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鄧小平認為,人是社會發展的目的。發展生產力,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最終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針對建國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忽視發展生產力,人民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的現實,鄧小平說:“從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整整二十年里,農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產力沒有多大發展。”對歷史經驗教訓深刻反思后,鄧小平尖銳地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p>
鄧小平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生產力發展了,才能實實在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讓經濟發展的成果真正惠及于民。他指出:“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社會主義時期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使社會物質財富不斷增長,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為進入共產主義創造物質條件。他強調,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罩v社會主義,人民不相信。國家這么大,這么窮,不努力發展生產,日子怎么過?我們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難,怎么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所以,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逐步消滅貧窮,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992年,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更是精辟地概括出了判斷工作做得好與否的“三個有利于”標準:“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義利統一:構建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
和諧的實質最根本的是要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利益和諧。鄧小平經濟倫理思想既充分肯定了人們追求正當個人利益的道德合理性,又強調追求個人利益不能危及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利益,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要“兩手抓”,把經濟與道德有機結合起來,將實現個人利益的“利”與尊重非個人利益的“義”統一起來,從而實現義與利的高度統一。鄧小平義利統一的思想對于促進經濟建設和道德風尚協調發展,最大限度地提升人們的道德境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原則
義與利猶如意識與物質相輔相成。義與利的統一表現在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統一上。鄧小平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協調發展。他既關心經濟的發展,更關注社會道德的進步,他唯物辯證地闡述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經濟與道德之間的關系。他說:“經濟建設這一手我們搞得相當有成績,形勢喜人,這是我們國家的成功。但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蔽覀円诮ㄔO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因為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鄧小平指出:“只要我們的生產力發展,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堅持兩手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就可以搞上去?!编囆∑揭庾R到經濟發展可能會帶來的問題,認為經濟生活和經濟行為不能背離社會主義的道德倫理準則。他反復強調:“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這兩只手都要硬?!?/p>
鄧小平認為,培養社會主義新人是關系到黨和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重要問題。他把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這“五愛”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和先進分子的基本標準,要求社會主義新人應當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并且反復強調,其中理想和紀律最重要。同時,在市場經濟中,物質利益的誘惑會使某些人唯利是圖,不惜損害他人和社會的利益。他由此提出了紀律要求,指出:“一切經濟活動和行政司法工作,都必須實行信譽高于一切,嚴格禁止坑害勒索群眾?!币笕h同志發揚大公無私,服從全局,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精神。強調黨和政府愈是實行各項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政策,黨員尤其是黨的高級負責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視、愈要身體力行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道德。
2.堅持國家、集體、個人利益“三兼顧”原則
鄧小平提倡以義制利。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提倡利是普遍原則,但當義與利產生矛盾時,以義制利就成為義利統一的關鍵。他在鼓勵和支持人們關注個人利益的同時,總是提倡個人利益要服從社會整體利益。他指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暫時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從大局,小道理服從大道理。我們提倡和實行這些原則,絕不是說可以不注意個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暫時利益,而是因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之下,歸根結底,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是統一的。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是統一的,暫時利益和長遠利益是統一的。我們必須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來調節各種利益的相互關系。
如果相反,違反集體利益而追求個人利益,違反整體利益而追求局部利益,違反長遠利益而追求暫時利益,那么,結果勢必兩頭都受損失。我們提倡按勞分配,承認物質利益,是要為全體人民的物質利益奮斗。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個人的利益要服從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為了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為了人民大眾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覺悟的先進分子必要時都應當犧牲自己的利益。我們要向全體人民、全體青少年努力宣傳這種高尚的道德。
鄧小平經濟倫理思想中的這些價值導向凝聚著億萬人民為了共同目標一致努力,形成強大的精神合力,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全心全意為國家和社會多做貢獻。
三、公正協調:構建和諧社會的保障機制
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經濟公正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內容。鄧小平關于“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思想,實現了公平與效率的有機統一?!跋雀粠Ш蟾弧彼枷?,通過先富帶動后富,最后實現共同富裕,體現出社會公正的本質內涵。鄧小平“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思想和“先富帶后富”思想為正確協調好人們之間的各種利益關系,妥善處理好各種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機制上的保障。
1.“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體現經濟公正思想
如何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長期以來是經濟學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倫理學所要探究的重要課題。鄧小平總結了我國過去在分配問題上的經驗教訓,提出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思想。 任何社會公平都需要由效率為其提供相應的基礎,因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效率的提高直接關系到社會進步,而且構成公平的前提。因此,在效率與公平的關系上,我們應當堅持效率優先。鄧小平一針見血地指出:“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義,打破‘大鍋飯’。”“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人民生活永遠改善不了,積極性永遠調動不起來?!彼岢觯何覀円欢ㄒ獔猿职磩诜峙涞纳鐣髁x原則。按勞分配就是按勞動的數量和質量進行分配。根據這個原則,評定職工工資級別時,主要是看他的勞動好壞、技術高低、貢獻大小。要有獎有罰,獎罰分明。對干得好的、干得差的,經過考核給予不同的報酬。如果不管貢獻大小、技術高低、能力強弱、勞動輕重,工資都一樣,表面上看來似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實際上是不符合按勞分配原則的,高溫、高空、井下、有毒的工種,待遇應當跟一般的工種有所不同。
同時,鄧小平十分重視公平對效率的反作用。因為公平原則的貫徹有助于調動全社會成員的積極性,反過來促進效率的提高。他指出,我們提倡按勞分配,對有特別貢獻的個人和單位給予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也提倡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方由于多勞多得,先富裕起來。這是堅定不移的。但是也要看到一種傾向,就是如果有的人、有的單位只顧多得,不但不照顧他人利益,甚至不顧及整個國家的利益,就會造成新的社會問題。
效率與公平是矛盾的,但又是統一的。過分強調公平、忽視效率就談不上公平。同樣,過分強調效率、忽視公平,同樣實現不了效率。鄧小平提出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思想,極大地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工作熱情,使我國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最大限度實現社會公平,促進社會更加和諧地發展。
2.“先富帶后富”體現協調發展恩想
鄧小平經濟倫理思想的根本落腳點和歸宿是實現共同富裕。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體現的是經濟效率原則,共同富裕體現的則是社會公平原則。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共同富裕是一個逐步實現的過程,只有量變達到一定階段才會實現質的飛躍?!跋雀粠Ш蟾弧斌w現了協調發展的思想,表現出先富與共富的動態統一。
鄧小平指出,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人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范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他說:“我們允許一部分人先好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好起來,目的是更快地實現共同富裕。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的政策是不使社會導致兩極分化,就是說,不會導致富的越富,貧的越貧?!痹谶@里,鄧小平實際上從社會公平的層面為最大多數人得到最大利益指明了正確的途徑。
鄧小平提出讓一部分人和地區先富起來政策的同時,也預測到了將來可能出現的地區差距擴大、收人差距拉大等兩極分化問題。他告誡:“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鄧小平指出,“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先富起來的地區通過多交利稅和技術轉讓等方式大力支持不發達地區。不發達地區又大都是擁有豐富資源的地區,發展潛力是很大的??傊?,就全國范圍來說,我們一定能夠逐步順利解決沿海同內地貧富差距的問題。對一部分先富裕起來的個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稅。還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來以后,自愿拿出錢來辦教育、修路。此外,鄧小平還提出了“兩個大局”思想:“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這“兩個大局”思想實際上就是要求先富裕起來的地區幫助帶動落后的地區,逐漸消除地區之間的貧富差別,最終實現全國共同富裕,共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