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基層計劃生育服務站(所)融入社會福利機構的設想
吳志山
: 各地的基層縣、鄉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站(所)成立近30年以來,對控制人口數量和提高人口素質,共同促進社會的健康、和諧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并作出了不少貢獻。但是,隨著形勢發展的需求和計生技術部門自身的發展,筆者認為基層服務站(所)應該融入社會福利機構,這是因為:
1 社會發展的需求
1.1 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養老形勢嚴峻 根據資料統計目前中國的老齡人口已經超過1.6億,而且每年還以近800萬的速度在增加,由于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相應的對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也就顯得越來越重要,現有的養老設施總量也是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養老形勢嚴峻。
1.2 養老問題面臨新的挑戰 就一個家庭而言,在我們的意識中“生兒育女防老”是人之常情和天經地義的事,沒有任何理由否定,但從近年的情況來看也面臨著新的挑戰,比較實際的問題就是與老年人生活在一起,由于起居不同、飲食不同、愛好不同,特別是公認的比較難處理的婆媳關系等,還有,子女們(可以說是占大多數)要上班要出門做事,有的還需要照料自己的孩子,不可能長時間照看老人,即使有時間但不一定具備相應的專業料理知識,身邊有不少老人感嘆:“如果能夠自理還是不要麻煩到子女為好,不希望因為自己而影響到子女,只要有孝心就足夠了。”從整個社會來看,人口老齡化、家庭小型化、農村城市化,未來對于養老服務也面臨新的挑戰。
2 自身發展的需要
2.1 服務范圍的縮小,必須尋求新的出路 眾所周知,多年來各級計劃生育服務站(所)堅持“面向基層、深入鄉村、方便群眾、服務上門”的原則,承擔著最基層85%以上的計劃生育手術和全部的國家免費藥具發放、隨訪任務,并結合自身情況開展政策宣教、培訓等,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目前可以說技術服務范圍在逐漸萎縮,第一是受輸血條件的限制,現在大多數服務站已不再開展引產術,包括筆者所在的單位;第二是從知情選擇角度出發,自愿要求輸精(卵)管結扎的對象已經越來越少;第三,人工終止妊娠手術能夠開展的鄉鎮服務所在本地也是不到四分之一,藥物流產也是在具備輸血(或就近轉院)條件下才能進行,無痛人流要有麻醉師,而放置(取出)宮內節育器也面臨著缺乏化驗等問題;第四,其他生殖保健如不育不孕、出生缺陷干預工作等也受到多種因素制約。
2.2 依法行政的要求導致服務范圍受限制 在“以人為本”的今當時代,特別是在《行政許可法》實施以后,眾多的基層技術服務機構面臨著無法開展業務的困難,在我們少數民族地區,計生技術服務人員本來就缺乏,而缺乏具備執業(助理)醫師、執業藥師、執業護士等相應的臨床執業資格人員的現象就更嚴重,筆者所在的縣近50萬人口共20個鄉(鎮),有各類衛生專業技術人員55名,其中符合執業資格僅28人,另外,一些鄉鎮服務站(所)管理制度不健全、手術操作、醫療文書及術后隨訪等不規范,更為嚴重的是有一個邊遠山區鄉使用不具備執業資格人員實施放置宮內節育器手術,手術者訴苦是鄉行政領導吩咐的,凡此種種,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展臨床技術服務是面臨著非常嚴峻的醫療風險和不合法的。 3 比較具備加入的相應條件
由于各級領導的重視,在現有工作場所和工作用房方面,各基層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站(所)都具備有一定規模的建筑用房和面積,筆者所在單位占地3.5畝,業務用房1700平方米,各鄉鎮服務所業務用房至少都在300平方米以上,并開設有診室、婦檢室、手術室、治療室、藥房、B超室、檢驗室、消毒室、觀察室、檔案室和人口學校等,縣級服務站一般也都是至少有20張節育手術康復床位。在設備方面,只要再添置康復需要設備;運動治療設備;物理因子治療設備;作業治療設備;傳統康復治療設備;言語治療設備及其他健身器材等即可。在人員方面,同樣具備基本的醫藥專業技術人員,另外,還可以引進或鼓勵在職考取所從事的服務類別相符的執業資格,鼓勵工作人員考取心理咨詢方面的執業資格證。
4 關于辦成什么樣的福利機構
一方面,可參考作為政府設立的敬老院等養老、安老輔助機構;另一方面,可參考“康復治療所”開辦類似保健服務性質單位,作為原有“養老、托管等”機構中缺乏的“康復醫療”這部分力量的補充、加強。這樣,敬老院等那邊重點負責生活照料方面,計劃生育服務站(所)這邊重點是健身、康復醫療等,可以達到在政府確保供養的“五保”、“三無”對象需求的基礎上,拓寬服務領域擴大服務范圍,可面向社會并根據不同對象實行無償、低償、有償各等級服務,同時,計生站(所)一般在社區,可以解決一些低齡健康老人不愿意到機構養老,愿意選擇居家養老的問題,從另一角度講,基層有眾多的計劃生育戶、眾多的老年人,其中的大部分人在育齡時期曾經是我們的服務對象,她(他)們支持并協作了計生工作,到老年了也應該享受計生帶來的成果,獲得高質量的晚年生活,人民希望這樣,黨和政府更希望如此。